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战略

中国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战略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

中国农村金融的市场化战略

摘要:农村市场化的一个核心指标应该是农村金融市场化,也就是最后消灭了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的区别。因此,文章在梳理农村金融市场化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农村金融市场化滞后的基本原因,并且提出了加快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化;网络金融;地下金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虽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三农问题”一直困扰新一轮科学发展,而这一最大原因就是农村金融市场化效率低下和损失。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应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切实解决“货往哪里卖,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等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现实难题,最终妥善解决“三农问题”。

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基本现状

我国金融市场历来存在正规与不正规之争,因为自古以来中国一直存在高利贷明朝中叶后期出现了高度市场化的金融机构钱庄,而清代的时候出现了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的引进,使得股份制支配着国民经济的管理,从而出现了股市的一度繁荣,蒋介石未发迹前亦曾沉迷于股市的曼妙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借鉴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使整个内陆金融压抑深重,整个金融其实就是附庸于政府的第二财政,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在宏观上建立独立于财政体系的社会主义市场型金融体系,中观上完成金融机构的商业化公司化改造。但是微观上的金融市场化仍然“一穷二白”,而农村金融市场化更是一个处于西西弗斯悲剧式的不断重复和等待戈多式的无极惆怅。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化主要特征如下:

(一)正规金融市场化严重不足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成熟。目前虽然建立了以农村合作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和农业商业性金融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但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例如: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筹资成本较高,与优惠贷款形成较大反差;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扮演着“粮食银行”的作用;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信贷资金已基本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支农”力不从心,管理不严,经营不善,历史包袱沉重,不良贷款率较高;农业保险灾害救济补偿不足,不适应“三农”发展需要,不利于培育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要求。

其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一是资金供求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未确立,影响资金的优化配置。国家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十分严格的金融管制,资本的基本价格——利率形成机制还未完全市场化,在民间借贷市场活跃的情况下,资金市场存在两个价格,即利率的“双轨制”,导致资金供求基本信号被扭曲,影响了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本身也是导致农村资金抽往城市和地下金融禁而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存在明显的供给短缺,局部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由于农村金融的供给方仅为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且资金供给长期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需要,资金的卖方市场长期存在。三是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户和农村企业由于经济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性的特征。而以农信社为主力军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停留在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且资金规模有限、金融产品创新少、结算手段落后,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的需求。

第三,金融监管体系不严肃。一方面,对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规划。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缺乏明确方向,政策性金融业务散布在多个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监管力量有限,难以适应点多面广、情况复杂的监管要求。由于存在监管体制设置上的问题,监管结构呈现“倒三角”形态。在基层市、县人行的金融监管力量最少,而监管任务却最重,情况最复杂,监管人员往往疲于奔波,忙于应付,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很大影响。

第四,外资金融开始觊觎农村市场。中国金融之所以不怕入世,一是因为自身难保,需要外资帮扶;二是因为仗着自身网点多,外资银行难以与之匹敌。外资金融机构在注资国有银行赚得盘满钵溢的同时,开始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在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战略布局。2007年12月13日,汇丰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为农户和中小型农业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然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陆续在重庆、北京、广东等地设立村镇银行,形成了覆盖全国西部、中部、华东、华北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等不甘寂寞,纷纷到中国推进“金融下乡”。截至2010年末,148家村镇银行中,外资银行主导的占据了多数,国开行发起的占到7家,而由五大行发起的则寥寥无几。

(二)非正规金融市场化高度活跃

农村金融市场上正规金融的缺位,为非正规金融孳生和发展提供了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000亿~1.4万亿元,仅浙东南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由于农村民间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一般规模小,比较隐匿、分散,其运行依赖于一些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普遍存在利率奇高、风险偏大、监管成本较高等不良表现,但是也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地方债其实也是一种非正规金融。地方政府以出售土地为财政收入,或者以土地进行抵押贷款,造成地方债务融资平台失控。据审计署数据,地方债务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而在房地产跳空高压下,地方融资平台岌岌可危。其实土地是全国所有人公有资产,但是地方政府却为了本地经济发展,越权进行金融化运作,其实也是一种不规范金融行为。

二、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落后根源

农村出现严重的金融压抑和市场化滞后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偏至,在于观念理念上的缺失。

(一)工业、城市倾向型政策导致农村经济市场化滞后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实习了“超英赶美”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利用农业支持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优惠政策,把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城市。例如2010年中国GDP为39万亿元,但投资占了27万亿,城镇投资为24万亿,农村仅有3万亿多。正是这种城市、工业倾向型发展政策,成为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化最主要的非金融因素。城市、工业倾向型政策使得农村规模不经济。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是小农经济,生产力非常低下,农村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成本大约年均增长10%,金融服务成本年均增长9%,农村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自1997年以来连续下降为负值。这种政策通过各种税费大量吸走农村资金。据统计,在1979~1994年的16年间,农业税收总额1755亿元,各项支农支出3769亿元,政府通过农村税费制度提取了农业剩余约12986亿元,改革开放后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向城市工业部门的资金高达811亿元。据测算,从1985年以来,财政资金是从农村净流出的,且流出数量快速增加。1978—2001年,农业各税和乡镇企业税金由54亿元增加到2594亿元,年均增长20.3%,这种情况直到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后才有所缓解。这种政策孕育了价格剪刀差这一致使农村资金长期外流的隐蔽渠道。据统计,在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民那里占有大约15000亿元收入,远远高于农村税费所吸走的农村资金。

总之,城市、工业倾向型政策使得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分割状态长期维持,使得国家GDP主义盛行和地方政府陷入GDP锦标赛怪圈,并且使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因此,在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却没有突破性进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市场化滞后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深刻背景导致了农村金融压制、农村金融市场化不足。反过来,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与发展滞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农村金融市场化滞后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恶性循环,互相影响,致使改革开放30多年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积重难返。也就是实体、贸易和金融三个领域的市场化没有融合起来,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二)没有弄清什么才是真正的金融市场化(www.xing528.com)

人之所以成为统御万物之灵长,说到底就是因为人有观念,有思想。观念就是人蕴涵在经验尝试、理论知识中最一般的思想和看法。观念是人类支配行为的主观意识,它给予了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原则、方向和行为轨迹,它起着根本的指示和规范作用。人的行为都是受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因此,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

而我们金融市场化推进效果欠佳的原因正是源于对于基本观念的缺乏和误失,不懂得何为真正的金融市场化,金融市场化的核心逻辑在哪里。所谓农村市场化,是指农村中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市场为中心,建立起市场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市场关系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宏观调控有度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机制和行为贯穿、渗透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使农村市场经济保持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到新的发展水平。农村市场化必须搞清楚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市场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农村市场化必须包括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而农村金融市场化是串起这三个珍珠的项链,因此我们要大力提高经济学理性和金融思维对国人行为和农村经济活动的支配水平,实现农民自觉股民化、农业高效工业化、农村全面城镇化。

笔者在专著《民营银行——中国金融另一种现代化》中指出,金融市场化包括“金融原初市场化”和“金融成熟市场化”,中国金融市场化就是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但是,中国金融制度具有计划经济的天然幼稚性,原来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身兼商业银行和央行两种角色。由于观念上认为只要金融机构越来越多相互竞争就是市场化,于是中国金融便陷入了简单而表面的市场化进程。先后成立四大国有独资专业银行,1986年又成立首家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随后建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当然保险、租赁、信托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设立。后来又逐渐认识到仅仅增加机构是不行的,必须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市场化。于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有独资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2005年开始进行整体上市。但是仍然没有抓住利率市场化这一核心逻辑,以至于市场化仍然停留于路线图上的规划而已。

真正的金融市场化,必须实现金融市场主体的真正企业化、产权机制科学化、法人治理最优化、利率市场化、产品自由化,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同时接受政府监管和国家宏观调控,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率市场化,产品自由化,而利率市场化必须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可以说,“千开放,万开放,不如让我办银行”,这就是准入和退出的市场化问题;“这也市场化,那也市场化,不如利率市场化”,这就是经营和竞争的市场化问题。这两大问题就是我们的软肋,也是金融市场化改革开放的最大症结。当然农村金融市场化,还有一个就是“化”农民,实现金融推进农民股民化、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创办实业包括出国务农等等。

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的思径选择

在充分认识以上事实的基础上,我们一定要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家的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战略,首先是建立起符合市场性质和市场规范的综合配套制度体系,其次是建立一批具有强大市场基础的农村金融市场化特区,第三是培养真正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能力的金融市场化人才队伍。

(一)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化综合配套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制度,即金融控股公司制度、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金融市场委托代理制度、金融市场招投标制度、金融市场拍卖制度等等;二是建立市场化竞争与保护制度,例如建立利率市场化制度、金融产品与服务自由化制度、存款保险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等等;三是建立市场化准入与退出制度,按照规范严格准入,按照标准妥善处理破产等市场退出事宜。

(二)建立农村金融特区推进市场化综合试点

我们党发展经济从来都是经验试点出来的。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我们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在八年抗日时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在靠近香港的地区挑选了几个农村,将其改造为基于利润激励而生产的经济特区,随后设立了5个经济特区;近来我们有设立了副部级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新一批经济特区。我们可以在这些特区内部实行特殊的农村金融政策,大胆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复制推广。

一是切实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摒弃所有制歧视,降低准入门槛,建立涵盖农村信用合作社、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多样化金融机构,诱导社会资金流向“三农”。二是科学构建多层次的风险补偿体系。特别是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存款保险体系,切实降低农村金融的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三是自由开发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与工具。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科研投入,提高金融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从而实现传统存贷款产品的功能分离和整合,保险、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其他服务品种的推陈出新。四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金融运行与监管平台。电子商务难以发展就是因为网络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监管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无法时时跟踪每一笔交易。因此推进“云”金融建设和全国统一的网络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将使城市和农村金融均等化,实现农村金融的弯道超车。但其中首当其冲的是推行利率市场化,而利率市场化包含存款利率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消除高利贷、使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目标。

(三)培养符合市场要求和职业道德的金融人才

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一切的发展都是人创造的,人是现代化进程的基本因素,人的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而这三个现代化必须借助现代金融,因此金融人才的现代化是金融现代化逻辑起点和切入点。农村金融市场化,关键在于金融人才。我们要大力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技术道德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金融农民、金融村长、金融县长、金融市长、金融省长。

政府金融监管人才要有国际战略眼光和中国基本国情视角,特别是要有公信力;金融机构领导者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做到思想现代化以提高决策力;金融机构操作层员工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执行力;而作为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必须增强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等金融能力。各类人才要有全球性思维和全球化行动,利用网络金融推进全国一体化,推进网络经济发展,促使中国金融走出去。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农村金融市场化是我们的重要抓手,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该文主要内容曾发表于《国际农产品贸易》201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