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控制历来是各个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质量控制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事后检验、统计抽样检验、全面质量管理等阶段。
事后检验是在产品已经完成后进行终端检查,只能防止不合格品出厂,对已经造成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而且还可能有“漏网之鱼”,对一些需要做破坏性检验的产品更是束手无策。
统计抽样检验将质量控制的重点从生产过程的终端移到生产过程的每道工序,通过随机抽样检验,将其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制作成各种控制图,由此来分析判断各道工序的工作质量,从而防止大批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减少了大量损失。但是其质量控制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具体的产品生产过程上。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首先提出,后来在日本开花结果,并风靡全世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就在全面上。所谓全面,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全面质量的管理
所谓全面质量就是指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不同于以前质量管理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工作对象是全面质量,而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认为,应从抓好产品质量入手,用优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这样能有效地改善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全过程质量的管理
所谓的全过程是相对于制造过程而言的,就是要求把质量管理活动贯穿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市场调研、开发设计直至销售服务全过程所有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把不合格品消灭在质量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www.xing528.com)
3.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取决于企业全体人员的工作质量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企业中任何人的工作都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的质量。显然,过去那种依靠少数人进行质量管理的做法是很不得力的。因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不论是哪个部门的人员,也不论是厂长还是普通职工,都要具备质量意识,都要承担具体的质量职能,积极关心产品质量。
4.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使用的方法是科学全面的,它以统计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质量管理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一切为了顾客,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凭数据说话,一切按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即PDCA循环)办事”。这里所说的“顾客”,不仅仅指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还包括“公共顾客”,即与企业有关的周边环境、社会公众、企业的各类中间商、生产过程中的下道工序等。“一切凭数据说话”即使用老质量管理七种工具(统计分析表、分层图、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和新质量管理七种工具(关联图法、K线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解析法、PDPC法、箭头图法)作为控制技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由此了解质量状态。
从质量管理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质量控制从事后检查产品或服务,转变为控制工作质量,即从间接控制发展为直接控制,变事后控制为事先控制及现场控制,控制重点越来越靠前,控制方法越来越科学,控制范围越来越全面,而且形成了完整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即包括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品种越来越多,导致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无法判断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另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采购方要求得到质量保证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大家都希望在质量管理方面有共同的语言、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质量管理的发展,特别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广泛应用,世界各国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在全面分析、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随后,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对该系列标准进行了多次修订。目前,该系列标准成为影响最大的质量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