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微观价格理论基础,是一种完美的均衡理论。经典商品基础价格理论是搭建在需求、供应和价格的一般规律上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求定理和对应的供给定理。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上对“需求定理”是这样描述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与之对应的另一个“供给定理”则是相反的,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的供给量也减少。根据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价格对商品需求和供给数量的作用是相反的。
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是成反比的,因此如果存在一条所谓的“需求曲线”,那么这条曲线的斜率是负的。同时,供应量和价格是成同向变化的,也会存在一个所谓的“供应曲线”,曲线的斜率是正的。两条一正一负斜率的曲线,而且价格和数量的取值都是正数,因此两条曲线必然会相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处,供应量等于需求量,同时对应着唯一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所谓的“均衡价格”。在均衡价格下,供给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和需求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相等,因此均衡价格也被称为市场的“出清价格”(见图3-1)。
图3-1 供需均衡和均衡价格(www.xing528.com)
经济学微观分析的基本理论很简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商品,很难逐个统计出真实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只能是假设存在这样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然后讨论均衡价格的形成。在实际的价格现象中,均衡价格理论能够对许多日常价格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然而,在真实的商品价格分析过程中,如果没有真实存在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真实的均衡价格就无法求解。同时也发现,均衡价格理论在逻辑上存在纠结。从需求和供给定理上,我们可以看出,是价格决定了需求和供给的数量。但在经济学教材的图形示意上,往往是水平轴X轴代表数量,垂直轴Y轴是价格。这种图形表达方式的因果逻辑和数学表达因果逻辑的方式不同。定理上认为价格是因,而数量是果;但是数学上,我们却是以数量为自变量(因),价格为因变量(果)。如果是定理和数学表达逻辑上一致的话,就应该是价格在水平轴上,而数量在垂直轴上才对。但是,一旦发生价格偏离均衡价格后,我们发现必然会导致基本面的供需不平衡,要么是供大于求,要么是供不应求。供需失衡后,数量的差异是造成价格回归均衡价格的原因。所以,在解释价格回归的时候,均衡价格理论的量价因果逻辑和数学表达的因果逻辑一致起来。也许大家会觉得这个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但问题是,发现往往是从这些小地方来入手。
均衡价格理论的图示模型,仅仅给出了一个供需失衡后的反馈方向。但是,对于供需失衡到什么样的状态,从失衡怎么回归到均衡,这种动态的细节,目前的均衡价格理论体系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问题出在均衡价格理论是一个纯粹的静态价格理论。
借鉴物理力学的理论框架体系,物理力学基本上分为静力学和动力学两类。静力学就是分析静止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处在参照系下的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受力是平衡的。而动力学研究物体如何在力的作用下被改变运动状态,这个时候物体的受力是不平衡的。均衡价格理论就是一种经济学的微观静态价格理论,对于价格的波动这种动力学问题,显然无心应对。从这个类比上,可以看出,当前的微观价格理论在价格动力学上,基础的理论和研究显然不足。如果说均衡价格理论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话,那么经济学微观价格理论缺乏牛顿第二定律。均衡价格理论的均衡价格其实是说,如果供需能够平衡的话,那么一定能够形成均衡的价格。如果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无法获得,那么实际上均衡价格是无解的。或者,如果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完全动态的,那么均衡价格可能就是多解的。价格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动态的解求不出,研究动态解的规律似乎是一个新思路,市场上频繁波动的价格呼唤价格动力学来丰富价格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