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但也是一个结构化、量化分析的基础。商品价格分析离不开两个基础的“格局”观,即“竞争替代”和“地缘平衡”。
第一个格局就是商品的竞争替代格局观。如前面所述,石油登上商品舞台的动力就是煤油对鲸油的取代,就是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对煤炭的竞争替代。竞争替代格局观指导下的价格分析研究的重心,就在于分析不同竞争替代商品之间的价差或者比价,分析造成价差或比价波动的基本面因素。竞争是常态化的博弈,是钳制价格的一种约束;而替代往往会导致一次商品市场的巨震。
第二个格局就是地缘平衡格局。石油地缘供需格局揭示了全球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正是这种不均衡才导致了对资源的“争夺”。一种“争夺”是通过市场价格波动进行,以温和的贸易手段来实现。另一种“争夺”就必然牵扯上地缘政治,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阳谋,也有大家津津乐道的政治阴谋。全球文明的冲突,从地缘上讲,主要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文明之间的竞争,具体化就是不同文明国家之间的博弈,石油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也在文明的冲突中扮演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武器角色。当西方社会意识到石油资源日益紧迫之时,政治上的焦虑症势必与日俱增,合纵连横的谋略也会随之而出,石油美元、中东战争无非就是谋略的实现结果。而作为石油的输出国,往往又依赖石油收入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对于石油经济也必然产生很强的政治焦虑。在高油价下,石油输出国成为市场的甲方,而一旦油价沦陷,石油输出国又不得不低头做乙方。因此,两种对于石油资源的依赖都将产生政治焦虑。地缘政治的权谋之术,也在石油这个大宗商品之王的身上得到了很重要的演绎和发挥,这就是因为石油的重要性和与生俱来的地缘属性。
如果剥离了石油的政治属性,回归石油的商品属性,石油基本面的研究也需要地缘平衡格局观的指导。供需基本面分析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话,就容易出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碎片化数据罗列,而看不到市场的全局和整体。根据地缘分区的结构化供需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理解价格逻辑。(www.xing528.com)
全球石油市场地缘供需平衡格局需要全球范围内的跨区石油贸易做支撑和调节。即便是东西市场整体各自平衡,但这种平衡也是不稳定的平衡,是会有波动的。这种波动既有短期供需变化扰动,也有季节性的因素使然。区域间的供需波动和失衡会推动着石油套利贸易的开展。区域的各自平衡类似于一个跷跷板,而这个跷跷板两边坐的是两个体重相当的人,对于石油市场跨区之间的贸易,其动力在于套取价差利润,因此这种扰动来自于两区价格的波动。资源过剩地区的油价比资源缺乏地区的油价便宜,就会触发跨区套利,在跨区套利开展以后,两区的不平衡就会得到修复;但是套利的开展是不精确的,往往容易产生矫枉过正的情况,使得资源过剩地区因为过度输出而转向不足,而资源缺乏地区因为过度进口而转向短期的过剩。因此,在套利的作用下,两区的基本面和价差之间形成负反馈机制,产生跷跷板现象。和两区各自平衡完全不同的是区域之间互补平衡(失衡),这种情况类似于跷跷板两端,一边坐着大人,一边坐着小孩,跷跷板很难轮番起伏。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一个地区始终处于资源过剩,另一个地区始终处于资源缺乏,因此过剩地区的价格总比缺乏地区的便宜,从而保证资源能够持续输出。但如果资源缺乏地区的需求出现重大问题,那么短期对跨区的价格关系和油价都将产生冲击。
全球石油市场地缘平衡格局观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全球化视角下的结构化供需分析框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围绕对石油资源获取的地缘博弈。基本面分析的“全球化”视角即地缘视角,这个视角应当优先于全球的供需平衡。总体上,全球市场在一级层次上分东西,东西两区再抓住重点区域建立二级层次细分,然后再进入到国别细节领域。一级和二级层次上的向上汇总,可以反映整个市场的地缘大局,服务于全球油价的研判;而向下的细化,可以探视市场的区域微观,服务于石油贸易机会的研判和捕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