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物流行业的现状与特点

物流行业的现状与特点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观看视频:物流行业发展1.物流行业特点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物流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在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

物流行业的现状与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对物流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物流行业被业界称为“第三利润源”,被媒体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被老百姓称为“金饭碗”。2009年2月25日,物流行业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的第十个产业。

观看视频:物流行业发展

1.物流行业特点

(1)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产业。物流行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2)物流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第一、二、三产业的实物生产和服务生产提供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把生产区分为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农业生产产出农产品,工业生产产出工业品,服务业生产产出服务产品。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服务业生产,都需要外购服务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本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些外购服务就构成服务性生产资料。在国际上,一般把50%以上产品用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称为生产性服务业,50%以上产品用于消费的服务部门称为消费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其发展速度也明显快于消费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物流、运输、信息、商务服务发展最快。

2.物流行业组成

(1)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

铁路运输。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图1-1)。虽然我国铁路运输的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根据“十二五”后三年铁路建设规划,2013年全国铁路安排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

图1-1 铁路运输

a.铁路路网。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能源运输干线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等省(区),主要担负着以煤为主的能源运输任务。目前,我国铁路能源运输基本形成了三大运输线:以大秦—京秦新线、京包复线和京原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北线,以石太—石德—胶济复线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中线和以兖石—新菏—侯月新线及新焦复线电气化铁路为主构成的南线。

南北铁路干线由京沪、京广、京九和焦柳四条纵贯我国南北的铁路干线构成,主要担负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物资交流和长途旅客运输任务。

华东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铁路运输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华东铁路干线主要由新、旧两大干线构成,旧线为沪杭线、浙赣线,新线为阜淮—淮南复线、宣杭线、皖赣线、合九线和芜裕轮渡。

西北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同时又是我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加快铁路建设对开发西部资源、带动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经过多年的建设,西北地区已基本形成兰新、包兰、宝中、西陇海四条铁路干线。

西南是我国铁路建设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为开发大西南,国家从改善交通条件着手,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铁路建设,先后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成昆、南昆等铁路。目前已形成以宝成、襄渝线为主的北通路和以湘黔、贵昆、南昆为主的南通路两大对外主通道,为加强西南与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的沟通、加快西南地区经济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粮食、木材生产基地,铁路运输较为发达。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京沈、京通和集通线为主的三条进出关通道。

b.铁路客货运输。2012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93亿人次,同比增长4.8%;在大宗货物运输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货物发送量完成38.92亿吨,与2011年基本持平。一批铁路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世界上第一条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顺利开通运营,京石、石武客运专线建成投产,标志着世界上营业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合蚌、汉宜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开通运营。铁路科技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重载运输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铁路客运。近几年来,在全社会客运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我国铁路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逐年下降、旅客平均运距逐渐延长;在铁路客运紧张状况逐步缓解的同时,铁路运输所占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长期以来铁路运价偏低,并且承运了大量短途旅客,既挤占了铁路运输能力,又未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也妨碍了铁路旅客服务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随着铁路运输政策及客票价格的调整,相当一部分中、短途客流分流到其他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上,从而使铁路承运长途旅客比例增大,铁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铁路货运。铁路货运主要以大宗货物为主,煤炭、矿建材料、石油、粮食、木材等占总运量的85%以上,其中仅煤炭一项就占总货运量的46%。由于我国资源分布不均,产品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较远,使得许多货物的运输距离较长。我国铁路货运平均运距一般达800公里左右。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为的货物不合理流动逐步减少,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生产布局逐步趋向合理,铁路货运需求的增长相对趋缓、运输压力有所减轻,一些限制口的运输状况也逐渐好转,从而为铁路充分满足影响国民经济大局的煤炭、粮食等物资的运输创造了条件。铁路在完成大宗货物运输的同时,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已在部分对铁路货运市场影响较大的区段开行一批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货物快运班列,以快捷、方便、准时的运输服务,拓展货运市场。

公路运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公路运输里程、公路运输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均大幅度增长(图1-2)。目前公路网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全国97%的乡镇通了公路。以国道为主干线,以省道、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2 公路运输

a.公路网络。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目前,我国共有国道干线公路69条,总里程达10.62万公里。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b.公路客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八五”以来,随着我国公路状况的不断改善,公路客运以其快速、灵活、方便的优势快速发展。

自1991年以来,在全国新增旅客运量中,公路客运量占99%。公路客运除在运量上大大高于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外,自1995年起,其旅客周转量占全国旅客周转量的比重也已超过50%。导致公路客运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公路对铁路继续保持在中、短途客运上的分流优势;二是公路客运因高速公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发展而在中、长途客运上逐步获得了市场竞争优势;三是场站及车辆等服务设施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四是公路客运的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在逐步改善,使公路客运对旅客的吸引力提高。

c.公路货运。公路货运主要从事短途货物运输,1997年全国公路货物运输的平均运距仅56公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全社会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高时效性产品将逐渐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加上我国产业布局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地区间各类物资的交流仍将呈增加趋势,公路货运将以其小批量、快速、“门到门”运输的优势,在高价值、高时效的区域内及区域间货物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

水路运输。我国水运发展的特点是沿海港口和远洋运输发展较快,内河运输发展较缓慢(图1-3)。

图1-3 水路运输

a.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目前已有沿海和内河重要港口170个,其中主要沿海港口29个,主要内河港口28个。共有泊位6424个,其中沿海主要港口泊位为1282个、深水泊位449个。沿海港口在我国港口设施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港口建设方面,集装箱运输港口设施发展最快,我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发展海上集装箱运输,在不足20年的时间里,集装箱专用泊位从无到有发展到57个,年吞吐量达到771.2万标箱。近些年来,由于在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着诸多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加上航道整治资金缺乏和对航道整治的重视不够,使内河航道里程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航道通航能力较差、水运技术及装备水平提高缓慢,以及运输组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竞争能力逐渐减弱。

b.客、货运输。客运。水上客运由内河客运、沿海客运和远洋客运组成。因水上客运速度较慢,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近几年水上客运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徘徊在不足3亿人的水平上。尽管水运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全国水上客运局面未有根本改变。

货运。我国水运货运由远洋运输、近洋运输和内河运输组成。水上货运主要承担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和国内能源(主要是煤炭)、矿建材料、粮食等的运输。除近、远洋运输因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稳步发展外,沿海及内河水运发展不很乐观,除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外,在件杂货及农副产品等对时效要求较高的物资的运输上,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已无优势可言。

航空运输。航空运输可以适应人们在长距离旅行时对时间、航空运输舒适性的要求以及快速货物运输需求,是我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种运输方式(图1-4)。全国开通民航航线的城市达150个,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重要经济城市及边远地区不易通行其他运输方式的城市均开通了民航班线。我国民航运输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除了客货运量每年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外,民航机场、民用飞机等均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图1-4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管道运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运输方式,目前我国采用管道运输的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图1-5)。

图1-5 管道运输

管道输送所涉及货物品类较少且较单一,因此,其在综合运输系统中的影响力小一些。但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较高,输送成本较低,而且占用土地较少,对环境基本不造成污染,因此,是今后许多输送量较大的气体、液体物的较佳运输方式。

(2)仓储业。仓储业是专为他人储藏、保管货物的商业营业活动,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国际、国内商品货物的流转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现代物流业的存储环节除了保管货物,还要承接大量流通加工业务,如分割、分拣、组装、标签贴附、商品检验、备料发送等,另外它和运输业一道还承担了物流中分量很重的装卸业务。

阅读材料 中国的仓库是多了还是少了?

1995年,内贸部召开储运工作会,会上做了一个题为《为储运业的社会化、现代化而奋斗》的报告,当时提到商业、物资、粮食系统的仓库面积为1.8亿平方米,冷库容量380万吨,铁路专用线800多条,大小船只3100艘,货用汽车15万辆,各种储运机械2500台(套)。后来在1995~1998年完成的《跨世纪中国流通发展战略》的国家级课题中,专门对仓储业作了研究,里边有个数字讲到商业、粮食、供销社、物资、外贸五个系统的仓库面积为3亿平方米,铁路系统为1126万平方米。讲到物资系统由于仓库落后,一年要损失25亿元人民币。2005年国家进行经济普查,全国仓储业有了一个新的数量概念。2004年,全国共有仓储企业10177个,就业人员为39.9万人,仓储业资产总额为2578亿元,负债为1791.4亿元,所有者权益为 78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97亿元,利润总额23.6亿元。从总体分析,仓储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仓储业经济效益偏低,仓储业资产负债率在各行业中最高。但全国有多少仓库,这些仓库的现状是什么,还是不清楚。

从总体看,我国仓库量很大,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短缺经济,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大库存,大库存必然有大仓库。2005年,仓库的基本建设投资达到356亿元。第一,原有的仓库非常陈旧、落后,已不适应现代库存的要求;第二,大量制造企业的仓库无法得到整合重组。在这种情况下,外资进入启动了中国的物流地产,比如美国的普洛斯农民也看到了仓储业的前景,以租代征进行新建仓库的投入。所以在仓储业界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使仓储业的利润率下降。仓库总体面积是多了,但符合要求的少了,这就是中国仓储业的现实。

物流总费用中,仓储费用所占比例合理吗?

物流总费用中,仓储费用所占比例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是对物流业的推动,还是制约?我们可以来看两组数字,一组是中外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在10~20年中,美国、德国日本的运输费及管理费与GDP的比率基本上不变,变化大的是保管费即仓储费与GDP比率的下降。也就是说,物流成本下降的主要空间在降低仓储费用,减少库存,加快周转。而中国,运输费、保管费及管理费与GDP的比率基本不变,既说明了中国物流的粗放运行,更说明中国物流业发展没有抓住关键。第二组数据是中国仓储费用的构成。2005年,中国物流总成本为3.38万亿元,其中保管费为10632亿元,比2004年增长18.4%,占整个物流总费用的31.4%,在10632亿元保管费中,利息费2902亿元,仓储费2808亿元,货物损耗费622亿元,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费2150亿元,保险费111亿元。这一组数字中,一般仓储费用过大,而加工增值部分过小,原有的仓储业刚开始向现代物流的多功能一体化运作转轨。 在2005年物流业增加值中,78%来自运输,来自仓储的只占4.36%,说明仓储业的效益比较差。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减少库存,加快货物周转速度,是中国物流业发展下一步的主攻目标。

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促进仓储业的发展?

政策是为了创造一种环境,是为了鼓励某种发展,政策往往带有指导性。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运输与仓储必不可少,是物流业的物质基础,但物流业又不可能去代替运输业与仓储业。

第一,仓库作为一个企业是物流运作主体,作为场地又是物流运作载体。仓储企业可以有三种方向选择,一是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二是保持仓储企业的性质,但必须加以改造、提升;三是变成物流企业或生产与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

第二,仓储业是早已存在的一个行业,对仓储企业的有关政策也是明朗的,现在的问题是原有仓储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渡中,政府要给予必要的鼓励政策。这里涉及市场准入、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等。比如总公司统一上税与抵扣,为工业配套用的配送中心、中转库应视为工业用地,推行以仓库为抵押的仓单质押等。

第三,要重视现有仓库资源的整合(包括改造)。这样做,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省投资也省土地,但要有政策,特别是制造企业在物流外包后,仓库没有用,有的仓库面积不少,装备也可以,闲置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3)通运业。通运业是国外物流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在我国尚待进一步发展。它是货主与运输业之间的、专门从事托运和货运委托人的行业,俗称货代,货代业务如图1-6所示。各种运输业除了直接办理承运手续以外,都由通运业从事委托、承办、代办等来实现货主的运输要求。

图1-6 货代业务

①货代业务定义。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对货代的定义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或指示,为客户的利益而提供货物的人,其本人并非承运人,货代也可以根据这些条件,从事与运送合同有关的活动,如储货、报关、验收、收款等。

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定义是: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可以作为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代理人,也可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代业务。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为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提供在口岸或港口等边境有海关的地区清关、中转、转关等代理业务的企业。货代企业主要负责货物运输业务,有内贸也有外贸,一级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可以直接在空运或海运公司或铁路公司订舱,二级只能在一级订舱,以此类推。

②货代业务范围。从国际货运代理人的基本性质来看,货代是接受委托方的委托从事有关货物运输、转运、仓储、装卸等事宜的远洋运输货代。一方面它与货物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另一方面又与运输部门签订合同。因此,对货物托运人来说,它又是货物的承运人。目前,相当部分的货物代理人掌握各种运输工具和储存货物的库场,在经营其业务时办理包括海、陆、空在内的货物运输。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作为代理人或者独立经营人从事经营活动,经营范围包括如下方面

a.揽货、订舱(含租船、包机、包舱)、托运、仓储、包装。(www.xing528.com)

b.货物监装、监卸、集装箱装拆箱、分拨、中转及相关的短途运输服务。

c.报关、报检、报验、保险。

d.缮制签发有关单证、交付运费、结算及交付杂费。

e.国际展品、私人物品及过境货物运输代理。

f.国际多式联运、集运(含集装箱拼箱)。

g.国际快递(不含私人信函)。

h.咨询及其他国际货运代理业务。

根据其经营范围,国际货运代理按运输方式分为海运代理、空运代理、汽运代理、铁路运输代理、联运代理、班轮货运代理、不定期船货运代理、液散货货运代理等;按委托项目和业务过程分为订舱揽货代理、货物报关代理、航线代理、货物进口代理、货物出口代理、集装箱货运代理、集装箱拆箱装箱代理、货物装卸代理、中转代理、理货代理、储运代理、报检代理和报验代理等。

阅读材料 未来货代业的走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中国货运代理物流行业将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外货代企业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扩大。以下请听记者李琳采写的报道。

货运代理物流是指能为货主提供各种所需的运输、保管、配送等服务的行业。通过货代物流企业的运作,可以为货主缩短运货时间,节约成本。

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长罗开富先生介绍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货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货代物流企业数量迅速增长:“从全国来讲,现在货代物流企业应该有2万多家,特别是中小货代(物流)企业在2005年物流市场全面放开以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此外,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连续六年20%的年均增长率,并确立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国际间商品和服务交易量的扩大,使中外双方需要更多优质、高效的国际货代物流服务,同时跨国公司对其全球供应链和网络布局的调整,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采购加工中心,从而推动了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对接与融合。

2005年12月1日,中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由中国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按照该办法,中国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注册资本的最低要求实行国民待遇。此举标志着中国物流市场开始成为真正的竞争性市场。

世界货代物流联盟网络总裁大卫·凯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国外的货代物流企业非常看好中国的物流市场,因此他们希望加深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众所周知,中国现在正以一种历史罕见的速度在发展,它现在的市场规模,不只是对物流行业,对所有的其他行业都蕴藏着巨大的机会,那么能够在中国迅速地建立起业务关系和具备业务能力,对于国外货代物流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与此同时,中国的货代物流企业也开始寻求同国外货代物流巨头的合作,以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长罗开富认为,今后,随着中国货代物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货代物流企业将面临国外货代物流企业竞争带来的挑战,但开放市场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他说:

“第一,国外货代企业进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第二,有了压力,必然迫使国内货代企业来改造自己,和国际接轨,迎接这个挑战。总的情况我看机遇大于挑战。”

罗开富说,货代物流在中国是个朝阳产业,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货代物流行业一定能迅速发展壮大。

个人总结:现在是市场经济,对外贸易日趋增多,所以货代行业有发展壮大的趋势。 但是货代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做一名有实力的货代,才能有长远的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个实力包括: 一是与各家船东关系良好,可以批到优惠运价;二是具有服务优势,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够帮客户解决;三是拥有全球代理网络,如果签到了价格非常有优势的小单约价,那么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4)配送业。配送业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的紧密结合,既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所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配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之中的一种,见图1-7。

图 1-7 配送业

3.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前景与趋势

(1)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较快增长。2010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5万亿元,与“十五”末的48万亿元相比,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社会物流总费用为7万亿元,与“十五”末的3.4万亿元相比,增长了近1.1倍,年均增长15.6%。而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由2005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8%左右,物流运行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较大提高。以2009年为例,根据测算,我国物流总费用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3405亿元左右的社会经济效益。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为2.7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16.7%,占GDP的比重为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①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②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③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④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2)发展前景。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物流市场在中国加入WTO后,物流发展已成为热点且潜力巨大。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①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决定了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2000年我国的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GDP(10000亿美元)的20%,高于美国和日本的一倍,相当于16000亿人民币。美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0%,依美国2000年的GDP为80000亿美元计算,物流费用支出约为8000亿美元。中国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降低物流成本,这恰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②中国企业对物流的需求正向纵深方向发展。目前国内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基本还属于比较简单的仓储、运输功能。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外包业务项目最多的是仓储保管,比例达到70.6%;其次依次是中转运输和市内配送以及代为报关;再次是物流信息管理;然后依次是物流系统设计、原料质检、代结货款、包装加工和条码采集。未来企业希望物流服务商提供的服务项目,首先是物流过程管理,比例高达约79%;其次是物流信息管理;再次是物流系统设计,市内配送和代为报关,比例都较以前提高40%;再往后是条码采集、仓储保管,中转运输和包装加工;最后是原料质检和代结货款。由此可见,生产、销售企业对高层次物流的追求,在客观上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③物流企业正在迅速崛起。现实情况是,生产企业希望得到的一些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难以从物流提供商处得到满足。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市场占有份额超过2%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地域性局限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物流市场纷争格局已经出现,部分传统物流企业正在改造为现代物流企业,新兴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国际物流巨头借助WTO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未来中国的物流市场将异彩纷呈。

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趋于明显,企业供应链延伸得越来越长,销售渠道变得更加细密,这客观上造成了物流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自营物流成为企业沉重的包袱,独立于供需双方的第三方物流随之兴起。在企业的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物流贯穿了整个链条。在这其中,低成本的原材料采购,畅通的流通渠道,能为企业带来显性的利润。一句话,在人工、原料、制造成本等日益趋同的今天,物流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3)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尤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发展对于本国经济发展、民生素质和军事实力增强的影响,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从而使现代物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根据国内外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未来物流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纳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共享化、协同化、集成化、智能化、移动化、标准化、柔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

①信息化。现代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物流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表现在: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商业智能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物流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它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化,任何先进的技术装备都无法顺畅地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物流的面貌,更多新的信息技术在未来物流作业中将得到普遍采用。

信息化促进了物流功能的改变,使得那些在工业社会里的产品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发挥的主导功能发生了转变,传统的物流业以物为对象,聚散的是物;而信息社会是以信息为对象。物流不再仅仅传输产品,同时也在传输信息,例如物流中心的聚散功能除针对实物之外,还要完成对各种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各种信息被聚集在那里,经过加工、处理、使用,再传播出去供社会使用。总之,信息社会使物流的功能更强大,并形成一个社会经济的综合服务中心。

②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物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国际电信联盟(ITU)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列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这种过程需要有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持。而信息网络使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例如配送中心向供应商发放订单就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子订货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对下游分销商的送货通知也可通过网上的分销系统甚至是移动手持设备来实现,等等。

③自动化。物流自动化的基础是信息化,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它还能扩大物流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射频自动识别、自动化立体仓库、自动存取、自动分拣、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货物自动跟踪等技术。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普遍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④电子化。电子化是指物流作业中的电子商务。它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电子化的具体表现为:业务流程的步骤实现电子化和无纸化;商务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和数字化;业务处理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作为电子商务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的物流,是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基础与载体。电子化使得跨国物流更加频繁,对物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⑤共享化。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优化的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企业只有在建立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资源、信息、技术、知识、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快速对市场需求作出响应。近年来,一些新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如VMI、JIT II、CPFR、第四方物流、RSP与DI等都实现了信息、技术、知识、客户和市场等资源的共享。

⑥协同化。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具有与上下游进行实时业务沟通的协同能力。企业不仅要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更快地响应、跟踪和满足需求,还要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并能把握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使其能保证供给。为了实现物流协同化,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业务信息、集成业务流程,共同进行预测、计划、执行和绩效评估等业务。而只有企业间真正实现了全方位的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预见性更好、抵御风险能力更强、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

⑦集成化。物流业务是由多个成员与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要求物流业中成员之间的业务衔接更加紧密,因此要对业务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缩短供应链的相对长度,使物流作业更流畅、更高效、更快速,更加接近客户的需求。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实现系统、信息、业务、流程和资源等的集成。

⑧智能化。智能化是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例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优化、运输(搬运)路径和每次运输装载量的选择,多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与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优化处理,都需要借助智能的优化工具来解决。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商务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使智能化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化还是实现物联网优化运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⑨移动化。移动化是指物流业务的信息与业务的处理移动化。它是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物流作业更多地体现在载体与载物的移动,除了暂时静态的存储环节外全都处于移动状态,因此移动化对物流业具有更加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用现代移动信息技术(通信、计算机、互联网、GPS、GIS、RFID、传感、智能等技术)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实现移动数据采集、移动信息传输、移动办公、移动跟踪、移动查询、移动业务处理、移动沟通、移动导航控制、移动检测、移动支付、移动服务等,并将这些业务与物体形成闭环的网络系统,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物联网。它不仅使物流作业降低成本、加速响应、提高效率、增加盈利,而且还使其更加环保、节能和安全。

⑩标准化。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与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有科学的标准。例如,物流设施、设备及商品包装、信息传输等的标准化等。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新世纪中,如果没有标准化,就无法实现高效的全球化物流运作,这将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11柔性化。柔性化是20世纪90年代由生产领域提出来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多品种、小批量以及灵活易变的生产方式,国际制造业推出柔性制造系统FMS(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实行柔性化生产。随后,柔性化又扩展到了流通领域,根据供应链末端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安排物流活动。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完成物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12社会化。物流社会化也是今后物流发展的方向,其最明显的趋势就是物流业出现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服务方式。它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物流活动社会化要求所形成的,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物流活动提供了社会保障。而第三方、第四方乃至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更多服务方式是物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物流过程产业化和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人们预测下阶段的物流将向虚拟物流和第N方物流发展,物流管理和其他服务也将逐渐被外包出去。这将使物流业告别“小而全、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运作模式,转变为新型的横向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13全球化。为了实现资源和商品在国际间的高效流动与交换,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物流运作必须要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球化趋势下,物流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提供服务,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准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它代表物流发展的更高阶段。

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面对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一大批中国企业也将真正融入全球产业链中,这将加剧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国际范围内与外商的竞争,这都将对我国的物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我国的企业必须把握好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