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联通是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的重点领域,既包括传统的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管道等的联通,也涵盖电力、电讯、邮政、边防、海关和质检等新领域的联通。[22]因此,其对于推动中国—东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针对当前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在设施层面存在的问题,中国、东盟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化管理、重视项目承载力问题以及加大大国协调力度。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从经济学上讲,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和福利效应来促进经济发展,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促进国家间的经贸合作推动中国—东盟的共同发展。[23]中国—东盟国家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各国之间、国家内部两个层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同时解决区域间、国家内部基础设施发展失衡的问题。一方面,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需要区域性规划、国家性规划整体布局,区域性项目、国家性项目同步推进,大型项目、小型项目相互结合。以中缅电力联网为例,中缅两国在推动电力资源区域性优化配置的同时,对于推动缅甸山区与平原、北部与南部电力资源平衡同样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国地理特征、经济实力和发展需求。对于老挝等农业国家,可先行推动中老公路、铁路建设,然后再过渡到中老高铁项目上。对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海岛国家,主要强调海运、空运的对接,陆运对接首先要基于其国内发展需求,亦不可操之过急、越俎代庖。
2.推进技术标准化管理
标准作为世界性通用语言,对打破贸易壁垒、加快贸易格局形成起到重要作用。[24]技术标准的不同无疑会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法规壁垒。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在贯彻国际标准的同时,要加快中国—东盟共同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以标准“走出去”带动产业、服务和技术“走出去”,真正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首先,中国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各国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供专业服务和优质产品。基于此,不断加强标准建设,以标准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出口,扩展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领域。其次,加大专业化、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完善中国标准发展制度,强化中国—东盟共同标准建设。最后,积极推动产品认证,以减少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中不必要的贸易摩擦,消除贸易阻碍,推动自由贸易标准化、便利化。(www.xing528.com)
3.重视项目承载力问题
中国—东盟互联互通项目以大型项目为主,部分东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难以承担大型项目建设的资金、技术与人员需求,盲目推动大型项目不仅有可能使其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还有可能使其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引爆点。因此,虽然中国在互联互通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外汇储备充足,但其在推动大型互联互通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当地政府与民众的需求,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项目。一方面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中国需求,还要考虑相关国家及其社会需求,做好前期调研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以小项目先行,在当地民众切实感受到相关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红利后,再推进大型项目,这有助于降低大型项目带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4.加大大国协调力度
“大国平衡”战略是东盟国家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的传统战略,并在未来处理大国关系时还会继续遵循这一对外战略。对于东盟国家而言,“为了不使这一地区走向对抗,加强三国(中、美、日)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的协调与合作是最为重要的事情”[25]。因此,中国必须正视域外大国在东盟地区的合理存在,有必要加大大国协调力度,推动合作深化。其一,中国—东盟互联互通要加强与域外大国在合作议题、规则、方式等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降低互联互通合作的政治敏感度,通过一些低敏感领域的成功合作, “外溢”到其他领域,进而推进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避免恶性竞争与相互掣肘。其二,加快推进大国“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合作化解分歧,实现互利共赢。以日本为例,通过“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即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日可共同参与开发合作,将中国的价格、高效等竞争优势与日本的工程、运营管理技术优势相结合,采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融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合作。例如,中日两国已就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开发计划”达成合作谅解,在大国协调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