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沟通是指不同国家政府间或政府内部层级之间,就某些目标模式进行协调、磋商,从而达成共识、推动落实的方法。[17]中国—东盟互联互通涉及多个国家,只凭借中国自身的政策及其努力难以完成,只有与东盟国家共商、共建,才有可能共享,最终确保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真正惠及各国民生发展,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中国应努力提升政治互信水平,避免经济议题泛政治化,加快发展战略沟通对接,增强政策延续性与风险应对能力。
1.努力提升政治互信水平
当前,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突出问题是,随着中国实力的快速提升,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担忧也随之增加。努力提升政治互信是中国—东盟合作能否继续深化的关键。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安全合作,通过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真正提升互信水平。安全问题是中国—东盟政治互信水平一直难以突破的重要瓶颈,“由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国的外交政策就不得不对安全问题给予更多的考虑”[18]。中国可以通过提升与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之间的安全合作程度,扩展安全合作领域,提升其安全感;与菲律宾、泰国等美国盟友,同样可以探究深化安全合作的可行性,在强化彼此安全合作的同时,分化美国对于中国不断施加的安全压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媒体与智库的作用。中国积极在东盟国家举办以“互联互通”为主题的论坛和研讨会,不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形成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合力。同时,相关媒体、对外机构宣传的重点应扩大外国政府、民众对于中国的认知,培养“知华派”。
2.避免经济议题泛政治化
企业在海外运营过程中,如何去政治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19]虽然政治化问题的主要根源在部分东盟国家内部,但经贸摩擦的去政治化和有效解决,将有利于中国互联互通项目顺利地“走出去”,因而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消除中国项目政治化问题。其一,针对外国对项目政治化的忧虑和污名化,需在对象国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积极寻求与当地媒体的合作,提高项目建设透明度,对于歪曲事实、抹黑相关项目的报道要及时予以澄清。其二,针对项目性质政治化,在项目规划以及建设进程中,应发挥企业主体性,强调项目的商业性质,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政府应明确自身角色,对于项目建设更多的是给予法律法规保障,避免“过于出头”引起对象国民众对华误解。其三,针对项目建设政治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鼓励企业雇用当地人,为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改善生活水平创造机会。经济议题泛政治化与中国自身实力在周边地区的快速提升不无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对此,中国需要客观分析、理性应对,避免相关项目对于中国—东盟关系的整体推进造成负面影响。(www.xing528.com)
3.加强发展战略沟通对接
政策沟通是开展各方面务实合作的基础,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20]其关键是与现有规划倡议以及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对接。[21]当前,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经济全球化充满不确定性,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亦深受其影响。基于此,中国—东盟各国应加强发展战略沟通对接,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具体而言,可将其分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发展战略对接。积极推动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越南“两廊一圈”、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泰国“东部经济走廊”、柬埔寨“2015—2025工业发展”、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等战略规划的对接,在战略层面就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形成共识,减少互联互通合作中不必要的摩擦与冲突。二是发展规划对接。发展规划是对发展战略的细化与量化。以泛亚铁路网建设为例,各国需要在达成项目协议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规划沟通,确定项目建设路线图与时间表,分阶段、分步骤推动,切记“欲速则不达”。三是机制与合作平台对接。“澜湄合作机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柬老越发展三角”等机制平台对接,可及时解决互联互通合作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四是具体项目对接。作为微观层面的对接,项目对接必须“遵从市场规律,企业主体性地位,政府保驾护航”的模式加以推动。
4.增强政策风险应对能力
针对部分东盟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定、政权更替频繁而造成的政策延续性差以及不确定性等问题,中国企业应积极建立项目前期风险预警机制,对其国内政治变化可能给项目建设带来的影响提前做出预判,不断完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规避措施,增强企业应对风险能力。首先,中国企业需要强化经贸合作项目的“经济效益优先”,某些海外项目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在对外宣传中要突出经济意义。一是避免因项目而产生对华疑虑心理;二是避免对象国“坐地要价”,提高项目建设成本。其次,中国企业需要加大与国内相关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的合作,在项目规划阶段,就对象国基本国情、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对于可能的政策变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制定相应措施,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最后,中国企业在项目启动前期,做好投保工作,提高政策风险抵抗能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增强对象国民众对于项目的好感与认同感,扩展应对政策变动的措施与手段;在项目完成后,做好项目后续保障工作,通过维护项目受益人群的利益,扩大企业在对象国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