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互信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毋庸置疑的是,“中国与东盟的互信并没有通过双边经济依赖而加深”[5]。政治互信水平起伏较大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的重要瓶颈,诸多合作项目大多停留在文件协议或口头承诺的层面,并未得到切实推进。例如,缅甸皎漂港项目当前只是签署框架协议,实质性进展有限。
一方面,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在客观上引发了地区秩序与大国均势的深刻调整。[6]面对中国复兴,东盟国家心态较为复杂,对加强与中国的互联互通合作既心存期盼,又持怀疑态度。盖洛普(Gallup)公司2018年最新全球民调显示,越南即是最不认可中国领导力的国家之一。[7]东盟国家在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快车,借此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中国快速上升的国力感到忧虑与恐惧,担心中国通过大项目进行“债务绑架”,进而使其成为中国的经济抑或政治附庸,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密而不亲”。基于此,“大国平衡战略”或“对冲战略”[8]不可避免地成为东盟各国普遍奉行的对外安全战略,东盟积极拉入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等域外大国参与地区事务,试图平衡中国在该地区不断增长的影响力。这一战略选择致使东盟国家在对华合作方面,尤其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的诸多领域持消极态度,而在互联互通合作方面则缺少有效的对接与积极的互动。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部分企业在东盟国家的不适当行为,以及中国学界部分人士与一些媒体在对外宣传上过于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地缘政治色彩,使得东盟国家对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心存疑虑。(www.xing528.com)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可打通中国直入印度洋的战略大通道,破解美国“马六甲困局”和美国对华战略遏制,因此引起了美国明显的应激反应,美国不断通过巩固与盟国的关系,拉拢新安全伙伴,构建新的联盟体系,以加强对中国的制衡,这导致中美大国地缘博弈在东南亚地区成愈演愈烈之势。[9]美国自奥巴马总统执政以来,历任均积极介入东南亚地区事务, “搅局”中国—东盟合作,致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互信受到进一步的冲击。在中越关系上,美国不断强化与越南的军事合作,严重削弱了中越之间的政治互信。在水资源问题上,美国积极利用中国与东盟半岛国家在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管等问题上的分歧,不断挑拨离间,以分化中国与半岛国家的友好关系。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其智库、NGO组织刻意宣扬“大坝威胁论”,在美国相关方面的肆意鼓噪之下,加深了东盟国家政府与民众对中国的不满与疑虑。例如,在具有美国政府背景NGO的舆论压力之下,缅甸政府暂停密松水电站项目建设。这一项目的长期搁置影响了中国企业对缅投资的信心,阻碍了中缅互联互通的进一步推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