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人才培养支持体系业已建成,高层教育部门互访频繁。
一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起,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已联合在贵州成功举办了10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以下简称东盟周)。东盟周已吸引来自中国及东盟的参会者7880余人,参会学校及教育机构逾1870所,在东盟周上成功签署794份教育协议或合作备忘录。[113]2018年,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举办,主题为“教育合作新起点 人文交流新未来”。目前,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规模和层次持续提升,已经由单一的教育交流平台,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的人文交流平台,成为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为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特色品牌。
二是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培训中心。2011年,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设立10个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倡议。[114]目前,10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已全部建成,分布在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福建和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培训的方向涵盖商务会展、文化艺术、对外汉语、金融财税、传统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115]2015年,中国对东盟国家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第二批增加了20个承办高校。
三是互派留学生。2009年,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决定实施“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这是中国和东盟之间为了继续扩大开放办学,深化中国对外教育合作达成的共识。“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实现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目前,中国增加面向东盟国家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同时,鼓励建立便利学位互认,促进双方学生交流和对东盟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2018年,中国为东盟提供3000个研修名额,加强了中国、东盟在经贸、农业、科教文卫、公共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建设合作。[116]2018年,东盟来中国留学生总体规模为99317人,占当年全球来中国留学生总量的20.18%。其中,东盟来中国学历生49301人,占全球来中国学历生总量的19%;东盟来中国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群体规模达14303人,占全球来中国研究生总量的16.8%。东盟国家也因此成为来中国留学学历生重要生源地之一。2010年,中国在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为7万多人,2014年已接近12万人。2010年,中国赴东盟留学生人数约2万人,到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4万。[117](www.xing528.com)
四是注重汉语言教学和东盟研究。中方重视加强在东盟各国的汉语言教学。目前,中国已在东盟10个国家总共设立了43所孔子学院、30个孔子课堂。[118]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区域和国别研究,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为代表的多所国内高校开设了东盟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同时,中国几十所高校开设了东盟各国语言教学专业,学习东盟国家语言的中国学生日益增多,与东盟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其中,中国云南省的各个高校同东盟周边国家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招收留学生的规模逐年不断增加。
五是青年交流项目。依托东盟大学联盟合作平台,双方青年在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设立了合作项目,例如中国—东盟艺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盟员会等。此外,还有一系列校际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例如,中国与东盟已多次举办“中国与东盟学生夏令营(冬令营)” “汉语桥”等活动,中方鼓励边疆省份高校与东盟国家广泛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