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一位印度老人拿了三幅名画到市场上去卖,恰好被一位美国画商看中。这位美国人自以为很聪明,他认为既然这三幅画都是珍品,就一定有收藏价值。如果买下这三幅画,经过一段时期的收藏它们肯定会大大涨价,到时一定会发一笔大财。于是,他问那位印度老人:“先生,你带来的画不错,如果我要买,要多少钱一幅?”
“你是三幅都要呢,还是只买一幅?”印度老人反问道。
“三幅都买怎么讲?只买一幅又怎么讲?”美国人开始算数了。他的如意算盘是先和印度老人敲定一幅画的价格,然后,按多买少算的原则,把其他两幅一块买下,那样肯定能占点儿便宜。
印度老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表情上略显难色。美国人却沉不住气了,他说:“那你开个价,一幅要多少钱?”
这位印度老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商业精,他知道自己画的价值,于是装作漫不经心地样子回答说:“先生,如果你真心诚意地想买画,我看三幅800美元吧!这很便宜的!”
美国画商并不是商场上的庸人,他抓住多买少算的砝码,一美元他也不想多出,于是,两个人开始讨价还价,谈判陷入了僵局。
只见那位印度老人拿起一幅画,二话不说就把画烧了。
美国画商十分吃惊,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对手。对于烧掉的一幅画他是既惋惜又心痛。于是他小心翼翼地问印度老人剩下的两幅画卖多少钱。
想不到印度老人要价的口气更是强硬,两幅画少于800美元不卖。
美国画商觉得太亏了——三幅画800美元,少了一幅画,还要800美元。于是,美国商人强忍着怨气仍然拒绝,只是要求再便宜点儿。
没想到,印度老人竟然又怒气冲冲地拿起一幅画烧了。这回,美国画商可真是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老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也烧掉,因为他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接着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
想不到印度老人开口还是800美元。这一回画商有点儿急了,问:“三幅画与一幅画怎么能一样呢?你这不是存心戏弄人吗?”
印度老人见这位美国画商还想讨价还价,于是便说:“这三幅画出自知名画家之手,本来有三幅的时候,相对来说每幅价值小一些。现在只剩下一幅,可以说是稀世珍宝。它的价值已经大大超过了三幅画都在的时候。所以现在800美元我也不卖了,最低得出价1000美元。不然,我还会烧掉它!”
这下,画商真着急了,生怕印度老人把第三幅画也烧掉。他一手按着画说:“1000美元,我买了!”
后来有人问印度老人,为什么要当着画商的面把两幅画烧掉呢?老人说:“物以稀为贵。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他若是看上了,是不会轻易放弃的,肯定会出高价买下。而且我从这个美国商人的眼神中看出,他已经看上了我的画,于是心中就有了底。所以我当面烧掉两幅画,留下一幅卖高价呀!”
这个故事中的老人采用的是典型的物以稀为贵的销售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短缺因素对商品的价值会有很大影响。人们对稀少的东西都有着本能的占有欲,总是害怕得不到或者失去。在消费购物方面,则表现为越是稀少的东西,人们就越想买到它。
因此,作为销售人员,就可以利用客户的这种心理,使用“数量有限”的策略。当你把某种商品供应比较紧张、不能保证一直有货的情况告诉客户,就会促使客户及早地采取购买行动。(www.xing528.com)
戴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销售人员,他先后销售过十几种商品。虽然面对的客户有所不同,但是他在销售产品时,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短缺原理来促使客户尽快做出决定。下面看看他是怎样跟客户沟通吧。
“先生,这件工艺品我们公司总共才生产了1000套。在未上市前,就已经有很多客户预订了,现在剩下不多了。我很有幸向您介绍这套产品。您可以考虑一下,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如果真心需要的话,只要您给一个合适的价格,我就把产品卖给您。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以后想买都买不到了!”
“先生,这种引擎的敞篷车在本地绝对不会超过10辆,并且工厂里已经不再生产了。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想买的话,恐怕也买不到了。”
“您或许应该考虑一下多买一些,最近这款商品很畅销,工厂已经积压了一大堆订单,我不敢跟您保证下次再来的时候还会有货。”
“这种厨具只剩下两套了,而另一套是大红色的,很不适合您,您肯定是不会选择的,而这套我觉得它非您莫属。”
这样的说辞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客户在其影响下,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因为买不到而后悔,总是会果断地做出选择,先将自己喜欢的商品占为己有,这样才能够安心。这就是戴维的成功之处。
可见,数量有限的信息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确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销售人员能够把这种策略合理地应用到销售过程中,就能有效地促进销售。所以当销售人员发现客户对某种商品很感兴趣时,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巧妙地引导,在说明商品质量可靠、价格实惠的同时,再加上这样一个善意的提醒:“这款商品刚刚卖出去一套,这恐怕是我们这里的最后一套了,机不可失,如果错过了,就需要等到下个月再来了。”“今天是优惠价的最后一天,请把握良机,明天您就买不到这种折扣价的产品了。”当客户听到这种话时,往往会在害怕买不到的心理作用下,迅速地做出决定,先买回家再说,不能让别人抢了先。因为拥有它的机会变少了,而其对顾客的重要性就相对提高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销售领域里,这种利用“害怕买不到”的心理促成订单的方法叫作“最后机会成交法”。这种销售技巧是通过缩小选择的时空来促成订单的。不过,在利用客户“害怕买不到”的心理,制造“成交的最后机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否则就很难起到促成订单的效果。
1.要让客户确实感觉到是最后的机会
作为销售人员,无论销售的产品是否是绝无仅有,只要想争取到订单,就应该让客户切实感觉到这是最后的购买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客户尽快做出购买决定,迅速签单。
2.要把握准客户的心理
如果客户本身对产品的兴趣并不大,那采用这种技巧来促成订单显然是无效的。因为即使真的是最后的机会,买与不买对他的影响都不会太大。所以,销售人员只有在客户对产品有浓厚兴趣、志在必得时,才能运用这种“最后机会成交法”。
3.不要采用恐吓客户的言语
有些销售人员在使用“最后机会成交法”促成订单时,往往喜欢说一些恐吓客户的话,诸如“再不购买就没有了”。这种话,销售人员不是不能说,而是要少说,因为说多了容易让客户感到厌烦,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使用“最后机会成交法”时,销售人员不要采用恐吓客户的言语,而要明确告诉客户购买该产品的机会不多就行了。
【销·售·金·言】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只要抓住机会,巧妙地营造卖方市场的氛围,让客户感觉到“是购买产品的最后机会”,往往就很容易引导客户迅速签单。在销售的过程中,销售人员一定要仔细体会“最后机会成交法”,从中找到争取订单的秘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