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制造的系统体系结构主要由资源和能力层、云制造服务平台层及服务应用层3层组成。其中,云制造服务平台层又分为感知接入层、虚拟资源和能力层、核心功能层及用户界面层(见图14.3)(李伯虎等,2011)。
图14.3 云制造平台架构
1.资源和能力层
制造资源包括设计资源、仿真资源、生产资源、试验资源、管理资源及集成资源等。
制造能力包括设计能力、仿真能力、生产能力、试验能力、管理能力及集成能力等。
2.云制造服务平台层
(1)感知接入层
1)资源、能力感知与接入。提供对于各类制造资源和能力的感知和接入支持,包括采用识别、适配器、传感等技术对制造资源和能力的状态信息进行感知、采集和监控等。
2)传输网络。提供对于各类制造资源和能力的网络互联与通信的支持,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等。
3)信息融合与处理。提供对于资源和能力感知获得的信息的分析、融合、处理等功能。
4)资源和能力虚拟化封装。提供对于各类制造资源和能力的虚拟化封装的支持,对于各类软、硬制造资源采用制造资源虚拟化技术映射为虚拟制造资源模板,对于各类制造能力根据制造能力描述规范为虚拟制造能力模板。
5)虚拟制造资源池。支持对于虚拟制造资源模板的存储管理,包括虚拟设计资源、虚拟仿真资源、虚拟生产资源、虚拟试验资源、虚拟管理资源及虚拟集成资源等。
6)虚拟制造能力池。支持对于虚拟制造能力模板的存储管理,包括虚拟设计能力、虚拟仿真能力、虚拟生产能力、虚拟试验能力、虚拟管理能力及虚拟集成能力等。
(2)中间件层
1)虚拟资源和能力管理中间件。提供支持虚拟制造资源和能力的管理中间件,包括对各种虚拟资源和能力进行描述、封装、注册、部署、发布、查找、匹配、监控、跟踪、动态组合、异常侦测与报警管理等。
2)知识、模型、数据管理中间件。提供支持云制造服务有关的知识、模型、数据库管理中间件,包括知识、模型、数据的定义与存取及库的建立、维护、传输、运行管理等。
3)系统构建管理中间件。提供支持云制造服务系统构建的管理中间件,包括云制造服务的发现、组织、调度、优化、集成管理等。
4)系统运行管理中间件。提供支持云制造服务系统运行的管理中间件,包括云制造服务系统运行中服务的绑定、协同、运控、传输、组合、容错、迁移、恢复及监控管理等。
5)系统服务评估管理中间件。提供支持云制造服务系统质量评估的管理中间件,包括云服务资源、能力和系统的效用、可靠、安全及综合评估管理等。
(3)应用支撑服务层(www.xing528.com)
1)用户管理。提供对于各类用户的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用户角色权限、用户资源配合的管理等。
2)资源租用。提供对于各类制造资源的租用功能的支持,包括制造资源发布管理、资源应用模板定制、资源查找和匹配、资源应用实例申请审核、资源应用实例交易协商、资源应用实例部署、资源应用实例运行时动态调度、资源应用实例监控、资源应用实例容错、资源应用实例回收、资源应用实例计费等。
3)能力交易。提供对于各类制造能力进行交易的支持,包括制造能力服务化与发布、能力查找与匹配、能力申请审核、能力交易协商、能力交易协议管理、能力调用、能力QoS评价、能力使用计费等。
4)流程业务。提供对于制造流程业务管理的支持,包括制造流程建模、流程所需资源和能力配置定义、流程模板库管理、流程实例化与调用、流程运行时控制、流程执行监控、流程计费等。
5)运行监控。支持对于多主体协同制造应用运行时的监控管理控制,包括运行时状态的采集、分析、异常侦测、预警等。
6)交易管理。支持对于各种制造资源和能力交易的商务流程管理,包括价格管理、交易流程定义、交易流程执行、协议管理、电子支付管理、交易评价等。
7)计费收费。支持对于各种制造资源和能力使用的定量计费收费管理,包括费率设置、资源使用计费、能力使用计费、流程业务计费、用户账户账单、电子支付管理等。
8)综合评估。支持对于各类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包括用户评估、交易评估、服务评估、资源和能力评估等。
9)容错管理。支持对于多主体协同制造过程中节点故障的容错管理,包括运行监控、异常侦测、事件报警、迁移管理、状态恢复等。
10)能耗管理。支持对于制造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管理和控制,包括能耗监控、能耗预测、能耗优化策略设置、能耗优化执行、能耗统计等。
(4)用户界面层
1)普适化终端交互设备。支持终端用户使用主流的普适化交互设备,包括PC终端、移动平板电脑、移动终端如手机等。
2)云端个性化定制界面。支持制造全生命周期各类用户角色所需的个性化界面,采用云端个性化定制界面技术供用户配置,包括根据任务需求对界面支撑环境、界面显示内容、交互方式和技术的定制。
3)门户。为3大类用户即服务提供者、平台运营者、服务使用者提供3类门户的支持,包括服务提供者门户、平台运营者门户、服务使用者门户。
(5)服务应用层
1)支持单主体完成某阶段制造模式。平台必须提供对于单主体(单用户)完成某阶段(如设计)制造应用的支持。
2)支持多主体协同完成某阶段制造模式。平台必须提供对于多主体(多用户)协同完成某阶段制造应用的支持。
3)支持多主体协同完成跨阶段制造模式。平台必须提供对于多主体(多用户)协同完成跨阶段(如跨设计与生产)制造应用的支持。
4)支持多主体按需获得制造能力模式。平台必须提供对于多主体(多用户)按需获得制造能力应用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