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代人情牵公路的故事

三代人情牵公路的故事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似乎是冥冥中的注定,公路和我们结下了不舍的情缘,公路不但成为我们爷孙三代赖以生存的“饭碗”,更让我的父辈、我和我的后辈对公路事业注入了更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1973年,父亲被组织任命为洋县至华阳公路指挥长,全权负责对近80公里的洋华路养建管工作。当时为了将华阳的木料拉运出来发往外地,洋县采取以工代粮的方式在秦岭南坡修建了县城至华阳镇之间的一条无等级公路。

三代人情牵公路的故事

杨建全

2015年11月,我的侄女正式到宝巴高速路汉川公司报到上班,至此我们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公路世家”。

1968年,我的父亲军队转业到洋县交通局就职。

1997年,我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至留坝公路段成为一名养路工。

似乎是冥冥中的注定,公路和我们结下了不舍的情缘,公路不但成为我们爷孙三代赖以生存的“饭碗”,更让我的父辈、我和我的后辈对公路事业注入了更多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在父亲近30年的养路生涯中,苦,始终贯穿着他的生活、工作。1969年,洋县至佛坪公路修建时,他带领几千人的“民兵团”在秦岭山涧靠排眼放炮、挑筐推车的人海战,历时两年,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通了长66公里的周城公路(108国道)洋县县城至秧田坝段。1973年,父亲被组织任命为洋县至华阳公路指挥长,全权负责对近80公里的洋华路养建管工作。当时的洋华路路面以砂土路为主,排水设施基本没有,处于晴通雨阻的状态。当时为了将华阳的木料拉运出来发往外地,洋县采取以工代粮的方式在秦岭南坡修建了县城至华阳镇之间的一条无等级公路。这条路是洋县最繁忙的一条县乡道路,也是支撑全县经济收入的主要“财路”,路上行驶的基本是拉运木料的大货车。那时父亲和他的工友们,每人发一把铁锹、一支十字镐、一担箩筐,每天天不亮就去挑土、担沙,填平路上出现的坑槽。晚上天黑下班后,还要加班洗十字镐、钢钎、铁锨等工具,每天基本工作在10小时以上。遇见雨天,大家头戴一顶竹叶、篾条编制的雨帽,身上披着一条棕片织就的蓑衣,在大雨中排水、抢塌方、捡石块等。每年汛期,我会几个月见不到父亲,一场暴雨,桥冲了、路断了、山跨了,父亲和他的工友们吃住在工地,用“愚公”精神,一担子一担子将路上塌方的沙石运出去、一錾子一錾子凿好条石将桥架起来、一筐子一筐子将毁坏的路基砌起来。路通了,我却关着门拒绝那个干瘪、黑瘦的老男人踏进家门,我不相信他是我英武帅气的爸爸。

有年暑假,父亲用自行车推着我去他工作的道班“避暑”。有一天,父亲他们上路了,我一个人很无聊,就把他们班上的独轮车(俗称鸡轱辘车)从库房推出来玩,玩到兴奋时,速度过高,车子就顺着下坡路越跑越快,终于冲进河里,摔得七零八散。我哭着找到父亲,他扬手给了我几个耳光,咆哮着大吼:“那个车车我们平时都舍不得用,只有上级来检查时用用,那是我们班上最值钱的运输工具!”那是父亲第一次打我,我伤心极了,感觉我在他心中还没有一辆烂车子值钱,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去过。很多年后,当我开着道班的“赣江”牌拖拉机,我才明白公家的财物是最金贵的,也才谅解了父亲当时对我的毫不留情。

我参加工作后,316国道留坝段的路基本是沥青碎石路面,这种路面养护难,一年四季病害频发,春天春融,路面渗水、网裂;夏季油包、车辙、泛油;秋天水沟堵塞、杂草丛生;冬天冰雪阻路。特别是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养护的黄金时段,沥青路面泛油后,我们要站立车厢,用铁锹往泛油的地方撒碎石、沙子。这时,鼓起的油包在毒阳下变得松软,十字镐挖下去,又快又深,很能出活。三伏天地表温度五六十摄氏度,我们光着膀子,在路上挥汗大干。但最怕的是炒沥青料。油包、车辙处理完了,就要用沥青拌碎石填充、铺平路面。当时汉中公路总段都没有一台沥青拌和站,更别说一个县段了。炒料时,将一张约三四米、长十几米的大铁板,架在砌好的土台上,底下用柴火、煤块猛烧,铁板烧红后,放碎石、倒沥青,几个人站在铁板四角用铁锨不停地翻、拌、炒,直到沥青、碎石完全相融,变黑了之后再铲上车,拉到作业点。有一次,我跳上去炒料,犹如进入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那种火烧火燎、令人窒息的感觉,让我至今还心有余悸。但我们当时的生活、工作环境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观,“五小道班”创建力度的不断加大,吃水、用电、洗澡、看书、吃饭这些生活难题基本都解决了。有一年,父亲去我工作的道班看望我,他见我们每人一个单身宿舍,单位还统一给职工配发了柜子、床、桌子,羡慕得不得了。我开着可防雨、防风的自卸运输车,他在车上这儿摸摸、那儿捏捏,满眼幸福。他忆起他们的“老道班”,居无定所,哪儿有工程就在工地附近找当地群众的房子,牛棚、猪圈等只要能遮风挡雨就凑合着去住。特别是一线养路工找个媳妇很不容易,当时社会上女孩择偶标准是:“一司机、二电工、打死不嫁养路工。”养路工待遇低下,工作、生活环境恶劣,很少有人愿意招工、招干进这一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交通建设被列入大发展的第一要务,陕西公路迎来了升等提速的又一个发展机遇,汉中总段所辖养的国省干线路,三改二、白改黑、砂土路变水泥路、沥青路,到处呈现出“要想富,先修路”的大建设局面。退休赋闲在家的父亲,常常骑着自行车去建设工地看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参观新修建的公路,回家后哀叹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亲自参与建设、一显身手的大好时光。(www.xing528.com)

2007年10月西汉高速路开通后,我开着车,拉着父亲从洋县跑到佛坪的大河坝,一条条笔直、平顺的行车主道、超车道,一座座流光溢彩的隧道,一架架高耸山涧的大桥,一坨坨花草丰茂的小景点,一个个设施齐全的服务区,父亲不禁老泪纵横,他谈起他们那个时代养路的艰辛,看见今天高速路、一级路、二级路一条比一条好,农村水泥路进家入户,简直不敢想象公路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他常常勉励我们,一定不要辜负党和国家,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不忘本、不忘恩、养好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近几年,各个公路局机械化养护中心的成立,上级对道班小型养护机具、设备的配备,使路面养护方式彻底得到大改善,一线道工各种劳保防护用品、工作服装应有尽有,一线道工的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基、路面养护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的境况已成为历史,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生活、工作境遇的改善,一条条“美丽”干线公路的打造、升级,养路已经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

我的侄女参加工作后,宿舍里厕所洗浴、网线等一应俱全,公寓式的住宿条件,自动化的办公设施,单位为她们提供的各种便利“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各种路基、路面及隧道、大桥、护栏等公路和公路附属设施养护的大型机具可以实行全天候作业,道工从高强度的劳动中得到彻底“解放”,实在羡煞我辈。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公路插上了飞跃的翅膀,更让我们这些养路工分享了成长路上的快乐。

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团圆时,父亲回忆了他和他的农村公路,我说了我和干线公路的故事,侄女谈到她在高速路的工作、生活,大家不禁感慨万千。

40年弹指一挥间,公路的发展只是社会大发展的一个小缩影,中国迎来了有史以来的“鼎盛时代”,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更是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的结果。

父辈的路,是通畅;我这辈的路,是舒适;侄女辈的路,是靓美。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三代人不同的历史使命,但为老百姓提供更通畅、更舒适、更靓丽的公路交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是我们三代公路人不变的追求与担当。

我满怀期待地对我侄女说,农村路、干线路的故事你爷爷和我已经讲完了,高速公路的故事你还要继续讲下去;你爷爷小学文化,我高中文化,你大学文化,也更说明了我们的公路今后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有作为的人去养护、管理、建设;我们是公路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公路发展的参与者,我们也是路上一颗最普通的铺路石,我希望我们用自己的骨架撑起国家“大动脉”的顺畅。

(杨建全,汉中公路管理局职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