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沧桑:陕西公路人开辟新篇章

百年沧桑:陕西公路人开辟新篇章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省长公署随即决定在西安设立路工局。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陕西公路人深入开展“一建二杯三优四好”劳动竞赛,重点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主干线公路网系统。同时,对全省县公路网进行规划,入网县公路433条,入网里程14235公里。

百年沧桑:陕西公路人开辟新篇章

朴 实

翻阅陕西公路百年历史资料,所见所闻,感受颇深。那些泛黄的文史资料和照片,那些几十年前公路人用过的老物件,虽然老旧甚至残缺,但却弥足珍贵。这些东西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经历了百年的沧桑才换来了今日的辉煌。

追溯陕西省公路局的历史,迄今为止,竟然有整整一百年了。

民国八年,即1919年,一个叫张藩的人给陕西督军陈树藩建议成立“西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堂”即观音堂,是三门峡市东部的一个小镇,现在看来与别的乡镇没有什么两样,但这里曾经的繁荣令人刮目相看。20世纪初,陇海铁路往西只修到观音堂镇,这里便成了终点站。因此,大量的西运物资由火车运到这儿,或分载到船上经黄河水运,或用马车载着经古道西行,抑或是过黄河渡口(茅津渡)北运至山西。同时,西部、北部等各地的物资又船载车装拉到观音堂等待装火车东运,这儿由此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热闹程度可想而知。因为“断头路”而形成经济中心,只是观音堂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观音堂的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300多年前就开始开采了。到20世纪20年代,这里已经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煤业市场,矿工们开采出来的原煤经火车运往东南各地,因此各地商家或煤贩子都在观音堂设立“办事处”,以第一时间采购出产的原煤。由于经济活跃,陕西的一些商家也看好这块地皮,纷纷到此做生意,使得当时的观音堂形成了异常热闹的景象。

为使陕西物资能够运达观音堂同陇海铁路相连,形成东西物流畅通,陕西督军陈树藩接受了成立“西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议。经督、省两署研究同意后,由张藩联络官绅贾晋、张鼎、刘宗向等人购买了汽车,并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勘察绘制了西安至观音堂的汽车路线图,同年十月,“西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正式成立,拟定了《租路和修路章程》。这应该就是陕西最早的公路建设管理机构。

民国十年,即1921年,北洋政府内务部下达命令说:“道路为国家之脉络,在内务行政上至关重要,尤为发展人们副业根本上之要图。”陕西省长公署随即决定在西安设立路工局。路工局于同年9月设立后,先修了西安至潼关段道路。道路无规范的技术标准,主要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进行加宽、整平、顺直、降坡,从而使陕西有了第一条公路。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陕西省公路局成立,接管了西潼路,并成立了“西潼护路队”,从此,公路建设的建、养、管机制有了雏形。后来公路建设机构的名称不断变化,曾经取名长潼汽车局、省道局、陕西省汽车管理局、西北国营公路管理局,1972年至今叫陕西省公路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路管理机构的名称也许还会改,但是不论怎么改,公路人建设、养护、管理公路的使命不会改变,世世代代公路人为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做出的历史贡献不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磨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陕西公路建设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期。其间,陕西公路交通进入投资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新时期。经过1986—1997年的公路优先发展,1998—2004年的提速发展,2005—2010年的跨越式发展,2011—2018年的转型和优化发展,全省建立起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线公路为次骨架、农村公路为支脉的公路网络。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周边、连接区域、通达江海的公路交通系统,实现公路交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传统型向现代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期间,陕西公路人抢抓国家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改革创新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经营、科技及体制机制,运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等政策,多层次、多方式筹措资金,调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力量修路建桥的积极性,推进全省公路迈入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普通国道和省道干线公路为次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支脉,覆盖全省城乡、通达周边省(区)的现代化公路网络得到跨越发展。其间,建设大枢纽,打通大通道,陕西交通人用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开拓力和善打硬仗的战斗力,完成了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现了公路建设领域的重大突破——打造出亚洲规模第一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国内第一条沙漠高速榆靖高速公路、改写千年蜀道难历史的西汉高速公路、西部建设标准最高的咸阳机场八车道专用高速公路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典范工程,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公路养护管理综合成绩保持全国先进,高速公路路况抽检排名全国第五位,普通干线公路养护综合排名全国第九位,省交通运输厅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陕西公路人深入开展“一建二杯三优四好”劳动竞赛,重点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主干线公路网系统。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这一时期,西(安)三(原)一级公路、西(安)临(潼)高速公路相继建成,揭开陕西高等级公路发展新篇章,实现了我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同时,对全省县公路网进行规划,入网县公路433条,入网里程14235公里。全省推进以二级公路为重点的干线公路改建,实施县道油路改造,新建工程及乡道新建、改造工程。90年代后期至2004年,乘着“西部大开发”强劲东风,以“米”字形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大通道高速公路、“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公路建设为重点,带动农村公路建设。持续推进普通国道与省道干线公路改建改造,实施贫困县出口公路修建、县际公路改造、乡道改善提高,结合推进全省农村“三通”,实行村村通路工程和农村通达工程,开展文明公路创建活动。2005—2015年,秉持“发展现代交通,奉献一流服务”,“科学办交通、勤俭办交通、合力办交通”理念,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以农村水泥路、油路建设和干线公路改造为两个重点,推进全省公路又好又快发展。实施高速公路“三步走”战略,全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形成东西横贯、南北纵穿与交叉辐射相结合的高速公路网络骨架。2006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创建“用心的公路产品、精心的公路养护、尽心的公路服务”为品牌形象的文明样板路、养护管理示范达标路活动。以“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目标,提升养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出“安全畅通是标准、养护管理是核心、尽心服务是宗旨、路地共建是亮点”的陕西特色示范路创建新标准。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建成高速公路5278公里,通达全省98个县区。普通国道通车总里程8946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5668公里,占比63.4%,部分新入网国道正在实施新建和升等改造工程。普通省道入网里程402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687公里,占比42.0%。农村公路总里程156896公里,其中县乡道39751公里,通村及专用公路117145公里。目前,我省制定了《陕西省省级公路网规划(2015—2030年)》,调整后规划省道88条,其中放射线及环线8条,纵向线25条,横向线20条,联络线35条,总里程约1.3万公里,全省省道入网规模将增长3.2倍以上。按照全省干线公路网和农村公路网规划,实施“美丽干线公路”安保工程、危桥险路整治工程、养护管理示范路工程以及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油(水泥)工程,创建公路养护“三心”品牌,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经营、科技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

路桥是躺着的丰碑,记录着陕西公路人的丰功伟绩。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公路人默默奉献的足迹

在延安公路管理局的荣誉室里,一位名叫黄克强的老人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是1933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神府红三团、保安游击队担任过班长、中队长、指导员,在被毛主席称作“娃娃主席”的习仲勋身边工作过多年,是一个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老红军战士。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乡长、县长,60年代到延安公路总段担党委书记、总段长,直至1984年1月离休。黄克强同志在任延安公路管理总段书记兼总段长期间,既发扬战争年代敢打敢拼的精神,又坚持科学求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忘我工作,坚持带领全区广大公路职工,奋战在公路养建第一线。由于延安地区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所限,公路等级低,路况极差,但在财力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延安地区的公路状况年年都有明显改善和提高,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离休后,他仍然以一名老党员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公路建设,为公路事业奉献余热,并不断就延安的公路养建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2000年春夏之交,齐心老人受习仲勋嘱托,赴陕甘宁老区,沿着习仲勋战斗过的地方做了一次考察,其间,专门到延安万花山干休所看望了黄克强,并肯定了他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做的贡献,勉励他在有生之年搞好传帮带,并保重身体,健康长寿。(www.xing528.com)

齐心(前排)看望黄克强(后排中间)

铜川公路管理局档案室存放着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张是20世纪90年代初210国道宜君县哭泉梁上的照片,一张是2017年拍摄的210美丽干线公路照片。前者坑槽遍布,满目疮痍,后者平坦舒适,景色迷人。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路过这里时,称这段路是“伤心路”。当时的210国道,仅仅只是一条6.5米宽的三级公路。且由于长期超负荷通行,坑大如斗,特别是宜君县境内,由于不良地质条件影响,更是如负重的老人般早已苟延残喘,伤痕累累,成为210国道上有名的“搓板路”。当时流传着“进了宜君县,车速减一半,不是钢板断,就是水箱烂”的顺口溜。哭泉梁段是个大急弯,路况差,路面窄,坡陡弯急,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拥堵。一堵少则几个小时,最长的时候竟长达两三天之久。加之山区温度低且风大,到了夜里更是又饿又冻,苦不堪言。那时有经验的司机都会提前在车上备好棉衣棉被,带足干粮开水,以备应急之用,却也实属无奈之举。时代发展到了21世纪,铜川市政府大发展全域旅游,多个工业园区项目启动建设,而铜川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更是让铜川经济发展迈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昔日的210国道铜川段由于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多,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严重制约着铜川的发展。改造提升210国道,有效解决新区和老区之间,老区和宜君之间的肠梗阻,成为摆在铜川公路人面前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从2000年初开始,210国道铜川段就开始了分段整修,路况逐年改善。特别是针对从老城区到新区经常发生汽车拥堵的问题,铜川市政府决定对此路段(川耀段)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整修工程。2013年5月4日,210国道改建工程第一桥梁桩孔在新区试钻开挖,标志着210国道铜川段改建工程拉开了序幕。工程一开始,铜川公路人就以质量高标准、理念生态化为主题。秉承“五化”管理模式,坚持项目法人负责、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等四项制度,根据“带状新铜川”建设的要求,优化道路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增设全线人行道、彩色自行车道、照明和景观设计以及服务区、养护区。公路两旁,粉红的樱花热烈地开放,碧绿的大叶黄杨迎风舒展,绿油油地四叶草连成一片,与红色的自行车道、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2013年,该工程被省公路局列为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五化”推广示范项目。2014年6月,在铜川召开了陕西省公路建设推进会,向全省推广了210国道川耀段改建项目“五化”做法和经验。与此同时,宜君至印台路段状况也全面提升,现在途经宜君段,人们行驶在平坦舒适的道路上,满眼青山,满目风景,被称之为“上帝的指纹”的梯田上,覆盖着白色地膜,若一排排掀起的浪花,在阳光下碧波荡漾,撩人心弦,令人遐想。宜君一位老道工说:“如果朱镕基总理能够再来一次铜川,再走一次哭泉梁,一定会竖起大拇指点赞的。”

2017年建成通车的沿黄公路,更能彰显干线公路的发展历程和公路人的创业艰辛,为陕西公路建设新篇章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河陕西段,从榆林府谷开始到渭南潼关结束,途经佳县、吴堡、延川、宜川、韩城、大荔、合阳等地,贯通陕西省3市13区县,是陕西名副其实的生命河。这条路全长828.5公里,其中一级公路33.4公里,二级公路238.5公里,三级公路545.8公里,城市道路10.8公里,总投资64.2亿元。2009年,沿黄公路开工,一条全长800多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达200多万的陕西“一号公路”开始修建。北起浩瀚无垠的大漠,南接柔情旖旎的湿地,这条沿着黄河西岸建设的公路,注定成为一条纵贯陕西南北的重要通道,对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7年8月,随着省委书记娄勤俭一声令下,沿黄公路剪彩通车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加快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沿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沿黄公路这个概念便被提了出来。当时,这一提议就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精准扶贫攻坚的深入,2016年,榆林境内沿黄公路三期工程全面启动;8月,韩城市境内最后一段开工建设。这是一个从筹划到建成横跨十多年的大工程,也是一个倾注了陕西公路人太多心血的大工程。

黄河沿岸是陕西省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清涧、延川等革命老区就集中在这一区域。在沿黄公路开通前,榆林、延安很多村民想去稍微大一些的城市,需要翻好几座山,村民最常见的出行方式就是步行,一走就是十几里甚至是几十里山路,有些地方想买一袋盐都需要骑一个多小时摩托去镇上买。

沿黄公路的全线贯通,助推了黄河沿岸地区的城镇布局、产业培育、精准脱贫,惠及200多万群众。沿黄公路是一条脱贫致富路,更是一条产业振兴路。这条路的沿线遍布着各具特色的农产品,陕北大红枣、陕北小米、核桃、花椒等,随着公路通车,这些昔日藏在大山中、黄河里的绿色农产品也被更多人所了解、走进了更大的市场。沿黄公路通车的重要意义还不仅如此,这条路不但可以让当地的货运出去,还能把外地的人拉进来。这条路将串联起古长城、白云山、杨家沟、南泥湾、乾坤湾、壶口瀑布、党家村、司马迁祠、洽川湿地、丰图义仓、华山等50余处人文与自然景观,可以极大地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西安乃至全国游客都可以自行驾车,在一两天的时间内,阅览三秦大地的各种独特景观。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古人对秦巴山区行路难的哀叹。在这里留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鸿门宴”和美女褒姒等的优美传说,有古汉台、武侯祠、张良庙、龙门栈道等历史遗迹,留下了刘邦、韩信、刘备、诸葛亮等诸多名人史迹。但百年来的道路不通、不畅,也严重地阻碍着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山里农产品要运出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肩扛背驮。猪养大了要到集市去卖,山民们只好用托架背着猪翻山越岭去赶集,卖不掉了就做成腊肉,挂在屋檐下,烟熏上色,黑红透亮,来年慢慢吃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大对秦巴山区道路建设的投资,交通状况逐年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四条高速公路穿越秦岭,达到县县通高速。路通了不是终极目标,通畅、安全、美丽、舒适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的需求。210、108、316国道逐年提升改造,美丽干线、开放式道班,在蜿蜒的山区道路上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汉中公路管理局在美丽干线路建设中,将路域环境治理与路侧景观打造相结合,在古城至镇巴段,将原废弃地的一大片滩涂改建为停车港湾,结合地形条件,修建了花台、砖砌小道,栽植了各类树木、花草。316国道宗营段,原本是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弃地,随意丢弃的生活杂物甚至建筑垃圾,使其脏乱不堪,严重影响路域环境和城镇面貌。为彻底解决路域环境脏乱差问题,2016年,汉中公路管理局积极与当地政府协商获得使用权后,集中清理了公路边坡与灌溉渠之间低洼部分长期堆放的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平整回填,采用红色水性树脂石英石和路面防滑环保材料铺设透水路面,历时3个月打造了一条全长1.7公里,与公路并行的景观骑行道,红色的路面醒目美观,路侧花树嫣然,可骑行,可漫步,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成为附近村民休闲畅游的首选之地。

在整理历年来获得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资料时,一个个熟悉而响亮的名字映入眼帘,李德现、张学华、林东成、王宏儒、周华俊、邓林祥、李双宝、陈俊丽、李成才、路学敏……他们是公路建设战线上的功臣,他们的事迹是整个公路人业绩的缩影,他们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耀着人们前行的道路。今天的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将载入史册,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朴实,原名蒲力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