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众多的桥梁中,除了浮桥、索桥、梁桥、拱桥等各种桥型外,古代的能工巧匠们,还利用天然地理条件和自然特殊材料,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创建了许多桥梁,显示了古桥工们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用巨石、冰块等自然材料创建的桥梁,在陕北、陕南和关中都有。韩城县东北禹门外,用冰作桥,曾渡送官兵。距府谷县东30里黄河上的天桥峡,每年冬天积水成冰,积冰成桥,桥“阔十二丈五尺,中阔七丈,下阔八丈,共长九十丈”,可通车马。在汉中地区,原褒城县的褒河上有一座“天生桥”,“大石横亘江中,举足可渡,天然生成”。略阳县“天生桥”,距“县西六十里有石长七丈、阔二丈,横大涧如天生然”。
在陕西旬(古时称栒)邑县职田镇东南7公里处的马栏河支流牙里河上,有一座隔水卫石桥,奇特宏伟,鲜为人知。石桥是一座巨石,长约160米,宽15米,高25米。巨石中心底部有一个下底长6米,上底长约5米多,高6米的梯形石洞。牙里河水缓缓从石洞流过。巨石上部半腰一侧,有一条长约160米,宽约3米的道路。庞大的巨石宛如一头巨大的河马,横卧在牙里河上,形成了一座横跨南北的天然桥梁。
旬邑县始设于秦,以境内山地盛产栒木得名。秦栒邑县设在今旬邑县织田镇,县东南有甘泉山,甘泉山建有甘泉宫,为秦汉帝王避暑胜地。由甘泉宫经旬邑、泥阳可至北地郡义渠。隔水卫石桥即位于甘泉宫、旬邑途中。唐宋时由耀州至甘肃庆州,牙里河是必经之河,隔水卫石桥就成为这条道路上的交通要津。隔水卫石桥南段有唐时“百灵寺”,寺院宽宏,香火兴隆,过往商贾、香客、行旅都沿“隔水卫”石桥经过,兴盛一时。(www.xing528.com)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九月,由当地村民发起,周围各镇山民和过往商贾200余人捐资,对石桥进行修葺。加宽、修平了石桥半腰的道路。我们曾发现立在桥北的一块《重修隔水卫石桥路碑记》,记载了这次修葺石桥的缘由和详情:“……县东三十里牙里村西,有巍然峻起者,名曰:隔水卫。上劈小径以通行人,路道狭小,恐步失足。居是村者见多有陷溺之忧,窘步之惧,以欲疏凿修平,而寥落数家财力不给,故欲为而复止有年矣。今合村共议窃愿客商、君子各捐有余之资,以勷利济之务,将建桥路宽广……”
重修后的“隔水卫”石桥,人畜通行畅达无阻,来往商贾、游人既方便又安全。即使大雨滂沱,河水暴涨,石桥也安然无恙。
于今,隔水卫石桥,依然巍峨峻起。虽早已失去桥梁功用,但隔水卫石桥仍为当地乡民所用,隔水卫石桥周围,群山环抱,奇峰林立,幽静宜人,是盛夏避暑之地,已成为旬邑一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