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继续增加对金融业、旅游业、科研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去碳。进一步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建立区域低排放标准,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为“零碳”“低碳”试点建设营造氛围,以全民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优势,继续增加对金融业、旅游业、科研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去碳。大力发展草原和林下种植、沙漠和黄河生态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碳产业,深度挖掘产业产品价值,提升产业结构质量,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加大对优势科研团队和机构的支持力度,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平台,推进绿色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低碳学院或碳中和研究中心,培养碳专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设立专家库,强化智力支持;打造碳汇产学研基地,发展先进碳汇技术,形成示范引领;加大绿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推进、更新绿色氢能、可再生能源电网、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制定脱碳、零碳和负排放技术的发展路线,实现生产性企业的升级改造;加强多层次、跨区域的全方位科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攻关核心低碳技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低碳试点,以低碳试点示范引领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打造“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等低碳样板,推动建筑、电力、交通与出行等方面减碳行动;打造“零碳小镇”“零碳社区”等零碳样板,发展绿色生态技术,降低社区碳排放,提高社区固碳能力;建设石嘴山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低碳示范区。进一步提升公众低碳意识,建立区域低排放标准,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为“零碳”“低碳”试点建设营造氛围,以全民行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