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巴山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导致区域封闭与物流成本高昂
秦巴山区属于喀斯特(Karst)地形、地貌,所谓喀斯特或称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所形成的结果。可溶性岩石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类、硫酸盐岩类、卤化物盐岩类,重庆秦巴山区的可溶性岩石主要以碳酸盐岩类的石灰岩为主,但也有部分卤化物盐岩类。按照我国地理学界对喀斯特地区的分类,秦巴山区属于亚热带、覆盖类喀斯特地形地貌。这类地区的特点山体高大陡峭,水时显时隐、变幻无常,低地封闭呈盘碟状。秦巴山区的山峰虽然高而陡峭,但由于这些峰林还处于发展初期,山峰之间还有基地相连,山峰之间的落差在几十米左右,因此大部分山地以峰丛为主。
秦巴山区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境内峰岭重叠、岗峦密布,群峰矗峙、沟谷深切、悬崖峭壁,山地约占辖区总面积的70%左右。此外,境内河流密布,水系复杂,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虽然地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有众多的天然资源如中草药、油橄榄、板栗、水力、矿藏等,但限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农民无法进行大规模开发,只能在少许平坝和坡度较缓地带进行农作物种植,这对于农业种植和养殖的规模产生了制约。同时,复杂的地形地貌对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也是严峻的考验,山地区域的交通建设往往在每公里亿元以上,远高于平原地区的几千万成本。
2.“中心”与“外围”区域之间的“虹吸效应”引起生产要素的持续外流
“中心—外围”地带由于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位差”,因此处于“外围”地带的生产要素会持续流入“中心”地带,形成所谓的“虹吸效应”。重庆、十堰、成都等处于经济中心地带,秦巴山各区县处于边缘地带,在没有与经济中心实现互联互通之前,秦巴山区县经济是一种闭塞、贫困的落后状态。实现交通、通信等网络联系后,区县的经济资源与经济中心的商品实现交易,纵向比较,区县的财政收入和社会居民收入有一定提高,但横向地进行比较,区县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中心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不断拉大,这种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虹吸效应”造成的。以重庆秦巴山为例,城口、巫山、巫溪、奉节和云阳与重庆主城区形成了鲜明的“中心—外围”关系,外围的(五个县)的人、财、物等基本生产要素通过交通网络源源不断地流入重庆主城中心,如2012年城口县户籍人口24.95万人,常住人口为19.3万人;2016年户籍人口为25.24万人,常住人口为18.49万人。5年里,户籍人数增加2900人,但常住人口却下降8100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距大约在5.65万~6.75万人之间。
这些人口基本上都流出“外围”,进入了“中心”地带。截至2016年,重庆都市经济发达圈的户籍人口为663.12万,而常住人口却达到851.8万人,比户籍人口多188.68万人口,外来人口占到本地户籍人口的1/4多。而反应地区资金流向方面的地区存款余额和地区贷款余额指标就更明显(见表2)。
表2 2016年重庆秦巴山区金融机构人民存贷款情况
资料来源:重庆市统计信息网(重庆市统计年鉴2017)(www.xing528.com)
从表2可以看出,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为代表的“中心”地带2016年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5886.23亿元人民币,同期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1896.01亿元,存贷比率为84.6%;而重庆秦巴山区5县的金融机构存贷款比率只有48%,最低的云阳县只有35.4%。本来存款余额就比较低的“外围”地带,大量的资金还要不断流入“中心”地带,这是造成重庆秦巴山区发展滞后的又一重要因素。此外,从日常观察来看,在“外围”地带与“中心”地带的商品贸易中,“外围”地带主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矿产品与“中心”地带的工业品和制成品进行贸易,贸易条件对“外围”地带也非常不利,这是造成“外围”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又一原因。
3.劳动差别与资本占有差别导致“中心”与“外围”地带经济发展的鸿沟
劳动差别形成了地区之间人们收入的差距,“中心”地带的从业者由于素质高、劳动生产率高,从而经济收入也比较高;反之,“外围”地带的劳动从业者素质相对低、劳动生产效率低,经济收入也比较低。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重庆主城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1万元左右,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致在3.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在1.68万元左右;而同期的重庆秦巴山地带,全部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万元左右,其中城镇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万元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0.8万元左右,与“中心”地带相比,“外围”地带的全体、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其41.94%、66.67%和47.62%。
此外,“中心”地带是资本的密集中心,占有资本量远多于“外围”地带,因此所获取的利润也远远多于“外围”地带。如以工业行业为例,2016年重庆全市的工业总资产为2.02万亿元左右,工业企业总利润大约为1648.4亿元;在其中,位于“中心”地带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工业资本和利润总额分别占45.94%和42.79%;而处于“外围”地带的重庆秦巴山区工业资本总额和利润分别占1.40%和0.58%,并且城口、巫山和巫溪的工业利润还为负值。因此,劳动差别与资本占有差别是地区发展差距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4.产业同构、产品同质造成秦巴山区各区县之间恶性竞争,从而失去价格决定权
在农业领域,重庆秦巴山区五个县、四川的达州、巴中的六个市县、湖北十堰的五个县以及陕西安康(渝、川交界)的几个县由于资源禀赋趋同,在产业发展和规划上都是以油茶、油橄榄、猕猴桃、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为主,基本上各县都有本地的“特色”茶叶,产业同构、产品同质现象非常突出,加上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集中上市,形成了相互杀价,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在旅游业领域,三省市基本上都是以秦巴山区为依托(除奉节、巫山等少数县依托长江三峡之外),大打清凉、避暑胜地等生态旅游牌,但由于同样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形成的是景点重复、差异性小,秦巴山区大大小小几十、上百个山头,进行简单改造和设计,几乎天然地就又形成旅游度假胜地,不仅难免有“千景一貌之观感”,同时,同质化过度竞争现象依然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