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分工的相关理论综述

产业分工的相关理论综述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社会时期,社会分工以人为中心,形成农业生产体系;到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以人为核心的生产分工体系让步于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系统;但也由此形成了资本主义中心——非资本主义外围的关系,资本把一切都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无论是封建式的、还是手工式的。而小岛清的国际贸易的协议分工理论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指出一条发展道路。

经济学上对于分工理论的阐述非常多,从我国古代管仲的“四民”理论,到西方的亚当·斯密工场手工业分工理论,以及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探讨的产权分工理论都非常有意义。但涉及分工的本质及区域分工有重要影响的当属马克思、普雷维什和小岛清等。

马克思认为地域分工,是一种自然分工,是地理环境差别引起不同居住部落之间的自然分工。“不同的公社因地域、气候、文明程度不同而生产不同的产品,在这些公社相互接触的地方,他们就相互进行交换,由于自然分工进一步发展,所以是破坏公社内部自然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社会时期,社会分工以人为中心,形成农业生产体系;到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以人为核心的生产分工体系让步于以机器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系统;但也由此形成了资本主义中心——非资本主义外围的关系,资本把一切都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无论是封建式的、还是手工式的。马克思对社会分工理论的描述,说明:第一,社会分工起源于自然分工,包括性别、年龄和地理气候等;第二,工业化时期的社会分工是以“机器”为中心,同时占有机器设备等所有者通过其垄断地位剥削劳动者以及其他落后生产方式地区的成员。

普雷维什“外围—中心”理论是解释拉美国家因何在国际不平等经济秩序中受到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从而始终处于贫困的边缘。所谓“中心”即是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英国等,而所谓“外围”主要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的拉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等。普雷维什认为作为“外围”拉美国家要想改变现状,唯有通过国家的力量进行贸易保护和发展工业化的道路。(www.xing528.com)

小岛清国际协议分工理论认为:区域(国家)之间通过协议相互转让市场,实现专业化生产以达到规模经济效应。而基于协议分工的前提条件为,第一,两个区域(或多个)资本劳动禀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第二,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第三,不论哪个区域生产X商品或者生产Y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

笔者认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和普雷维什的“外围—中心”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山地贫困区域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以重庆主城区、成都城市群等经济中心,利用其经济优势地位侵占了秦巴山区等外围区域的经济利益,从而造成这些地区长期经济发展滞后。而小岛清的国际贸易的协议分工理论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指出一条发展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