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粮价平抑制度,维护供需平衡

建立粮价平抑制度,维护供需平衡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求关系会失去平衡。清政府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为此,在受灾地区采取各种办法来平抑粮价。乾隆二十四年,甘肃米贵,在案常例酌减不足以平市价时,政府采取限价措施,“将粟米每石减粜钱二两四钱,小麦每石减粜银二两二钱,庶贫民不致难于买食”。仓储有限,其势易罄,而商贩转得居奇,于其后是欲平粜而粜仍未平。

建立粮价平抑制度,维护供需平衡

保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是抗灾救灾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人不可一日无粮,一旦断粮,就会影响生产,影响社会安宁。但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或是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造成的恰恰是粮食减产或颗粒无收。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求关系会失去平衡。投机商或为富不仁的地主,就会乘机哄抬粮价。农民为了活命,就会变卖家产甚至土地。如果这时政府能在受灾地区抛出大量粮食,就可以保持灾区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增强农民抗灾信心,尽量保住仅有一点土地,以求日后活路。清政府对此问题有深刻认识,为此,在受灾地区采取各种办法来平抑粮价。

康熙三十一年,西安米贵,政府从湖广调运米20万石,米价照湖广价加上运费出售,西安粮价即平;三十四年,顺义欠收,高梁一斗三百钱,政府从通仓运米一万石,五千担在顺义减价发粜,一斗百钱,“民以不困”;六十年,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政府令直隶巡抚将平常仓谷1 605 272石、山东巡抚将常平仓谷473万石、河南巡抚将常平仓谷1 347 000石,令山西巡抚将常平仓谷480 200石平价粜卖。乾隆二十四年,甘肃米贵,在案常例酌减不足以平市价时,政府采取限价措施,“将粟米每石减粜钱二两四钱,小麦每石减粜银二两二钱,庶贫民不致难于买食”。[96]

当粮食丰收之年,谷物价格下跌,也会起到破坏生产作用。康熙元、二、三年江苏松江府获丰收,石米价至五、六钱。当地农民视南亩为畏途,往往空书契卷,求送缙绅,都“遭到坚却”。[97]康煕五年,苏州府秋大熟,斛米二钱,“田之所出,不足供税”“富人寂粟盈仓,委之而逃……无过向者”“额征追比……人户卖男、卖女、卖屋、卖坟,而田则决无从卖。田无从卖,则钱粮必不能完,而或逃或死,田地抛荒。苏州田地三百年来从无荒逃者,至今日而荒逃过半矣”。[98]康煕十年,广东揭阳,因“谷太贱则无可输课,耕夫无以赡家,田多抛荒”。[99]为了维护农民收入,保持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动用库银,按正常市价“采买”,不致粮价顿减。乾隆元年,川陕总督查郎阿说,甘肃粮食丰收,由于地瘠民贫,一切费用皆仰给于所收之粮,有不得不粜之势,迨至争欲粜卖,价值平贱,所得无几,是以丰收之年转受粮贱之累,名为熟荒。高宗皇帝同意他的建议:“秋收之后,随时随地按市价采买,使民间不受熟荒之累。”[100]乾隆七年又定:“其采买之道,视收成丰熟之处照依时价,不可勒派,亦不可急于多籴,使民间反致价昂。”[101](www.xing528.com)

在推行平粜法方面,清代在吸收明代做法的同时,有所提高。乾隆三年,两广总督鄂弥达指出:平粜之价不宜顿减,若官价与市价相去悬殊市侩惟有藏积以待价,而小民藉以举火者必皆资于官谷。仓储有限,其势易罄,而商贩转得居奇,于其后是欲平粜而粜仍未平。若按市价减十分之一,所减有限,铺户亦必小低其值,以翼流通,而后以次递减,期平为止。只有这样“则铺户无所操其权,官谷不虞其匮,谷价可以渐平”。[102]为了做到“货集价落”,政府一方面禁止遏籴之令,同时吸收商人参与粮食运销,借给商人资本,保护商人合法利益,给少数民族商人免税优待等。[103]

清政府为解决粮食来源,鼓励外商输入粮食。外商输入粮食,政府除免其粮食税外,还按每船所运粮食数量多少,减免随船其他货物进口税。此外,还鼓励本国商人到安南越南)、暹罗(泰国)运米回国,并可免税粜卖。[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