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幅度、总体走势和组成因素,将中国1979~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的演进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参见表1)。
1979~1991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波动较大,绝对值趋于上升,主要由效率改善带动。效率改善在这个阶段发挥了主要作用,均值在2%左右。技术进步率为负主要是因为1978年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要素配置结构尚不能适应新的制度体系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进步率的提高。这个阶段中出现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点,1989年技术进步取代了效率改善成为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因子。由图3可以看出,技术进步曲线在1989年跨过效率改进曲线,处于全要素生产率曲线之上。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个是政府层面开始加强对技术生产的引导。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加上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在宏观上正式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服务,科技成果需要推行商品化的方针政策。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绝对值出现了小幅波动,造成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反转。1988年左右开始的以放、调、管相结合的价格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出台,经济增长出现了小幅波动。受此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也出现了一个微小的波谷,之后快速回升,并保持在4%的增速上。
表1 1979~2007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
续表
图3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时间趋势(www.xing528.com)
1992~1996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连续下降,技术进步下降是主要原因。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内自主创新投入下降,导致科技产出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期间中国通过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速度放缓。据统计,中国科技三项费用增速由1990年的30%,降低为1992年的13.13%;进入1994~1995年,科技三项费用增速反转为负,为-14.92%左右。1993~1996年间的外资投入水平也趋于平缓,1990~1992年的平均增速为152.46%,而1993~1996年的平均增速下降为16.95%。同时,这个阶段也正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物价上涨,国内市场已经从短缺经济过渡到了过剩经济,资本过度深化,而人力资本投入相对不足。
1997~2004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趋于平稳,技术进步降速放缓。其中,1997~2003年是一个相对平稳的区间,2004年后的曲线又有微微的上扬。这个区间明显的特征是技术进步成为了拉动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原因,说明要素配置、要素流动已经开始适应制度变革的需要,同时技术学习、模仿和创新带来的效用开始超过效率改善的释放量,规模经济的效果已经不能跟80年代的效果相提并论。效率改善的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实际产出水平与技术前沿的差距扩大,说明了某些地区跟不上前沿技术的推进,导致地区间的效率改善差距拉大,整体效率改善水平下降。效率改善的追赶效应在90年代中后期逐渐被自主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所掩盖,从原先追赶先进个体的时期进入了一个能够主动创造经济效率的时期。
2005~2007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又有小幅波动,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双双下降。该趋势是继续保持还是反转波动,有待进一步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