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资本的过度扩张和国有经济的僵化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资本的运营效率大打折扣,体制内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国家资本过度扩张及其“挤出效应”。在一个经济极度落后且人口众多的国家发展经济,国家资本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国家资本的发展无疑会成为解决资本短缺的有效手段,并通过国有经济的方式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发展水平的企业都适于国家管理和经营的。我国国家资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将已经存在的私人资本国有化,实际上是对其他资本的一种排斥和“挤出”,特别是那些适于私人经营的有特色的中小企业。我们承认私人资本的盲目性和见利忘义,但我们不能否认私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再则,在一国的资本市场范围内,如果仅有一种性质的资本存在,就会失去竞争的激励和约束,这就不能保证资本的所有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使资本运营的效率逐步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最终的瓦解恰恰是资本不能获得合理收益的必然结果。
(2)僵化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与巨量的交易成本。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几经变动,但基本上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权力再分配,而企业始终缺乏经营和管理的自主权。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是通过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在“条条”为主的体制下,国营企业被若干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系统管理,企业如果要与其他系统的企业发生经济联系,只能通过系统的管理部门实现,企业间是不能直接联系的;在“块块”为主的体制下,国营企业是被一个个地方政府进行管理的,假如不同地方的企业要进行经济往来,只能通过地方政府来实现,企业间也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显然,这两种管理体制都有其僵化的一面,给国营经济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高度集中管理与价值规律的矛盾。价格由政府人为确定是国家资本主导的计划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这显然与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矛盾的。再则,理论上我们可以对全社会进行统一定价和统一核算,但现实中,产品和服务千差万别,对全社会进行统一核算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我们花费巨大代价粗略地做出一个统一核算结果,往往不是已经过时,就是难以操作而大打折扣。
(4)国家资本扩张与经济结构失衡。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资本的扩张确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度扩张就会成为经济结构失衡的隐患。“大跃进”时期,为了实现“超英赶美”的高速度,国家资本迅速膨胀,结果是忽略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对“三线”等产业的巨额投资,经济结构再次严重失衡;国家资本的过度扩张,使得积累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而消费率则被压缩到很低水平,积累和消费结构总是处在失衡状态,等等。长期的经济结构失衡,导致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宏观经济运行及其效率提升受到严重影响。(www.xing528.com)
(5)不合理的国有经济治理与经营结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被赋予了多重目标,它们不仅承担了发展经济、为国家直接提供利润的职责,还承担着许多诸如安排就业、职工社会保障等职能,甚至国家安全和城市发展的职能。过多的企业目标很难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而管理者很容易以其他方面付出为由,掩盖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
就国营企业的激励机制而言,虽然与国家的利益没有根本冲突,但却存在着一些具体利益上的差异,这为计划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企业出于方便经营的需要,会尽可能地多占各种资源,并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降低国家下达的指标;同时尽可能提高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从约束机制来看,由于国营企业属于政府所有,政府与企业之间实际上是所谓的“父子关系”,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实际上也是“软约束”。尽管政府通过各种计划指标对国营企业实施管理,但事实上企业完不成指标也不会受到惩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现象比比皆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在平均分配的体制下,工人干好干坏一个样,积极性难以调动。在这种国营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没有经营管理和进行经济核算的动力。其结果就是,不能保证现有生产能力的合理利用,并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果;也不能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新的生产能力。这些正是国营企业劳动生产率一直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
(6)国家资本控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多元化的矛盾。在计划经济时期,全民所有制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还包含“大全民”所有和“小全民”所有的关系,还必须适当利用物质利益去推动它们努力管好生产。然而,在国家资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控力量的体制下,任何意义上的“分权”都会被认为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削弱,从而使各种更灵活的企业组织形式失去了产生的前提。
以上原因导致的国民经济低效运行的状态已经难以为继,彻底改革这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旧体制的条件日渐成熟。本书着重探讨国有经济,较少涉及农村、农民、农业问题。这里需要强调,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难以缩小,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也有强化之势,“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短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制度的稳定。改革正应始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