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东北水泥贸易的因素分析

影响东北水泥贸易的因素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影响东北水泥流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接连不断的战乱和抵制日货运动。而1928年下半期,日本市况好转,对东北水泥的需求增加,因此如表6所示,输往中国者明显减少。如前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北本地水泥需求增加,则和当地工业化的进展息息相关。此后随着输出量的增加,东北消费量在总量中的比重平均下降到52.31%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东北水泥出口的增加,推动了小野田大连分厂的持续发展。

以大连为主的东北水泥输出量一直到1924年才开始增加,其主要目的地,如表6所示,是青岛、上海、天津、芝罘、香港、泗水、爪哇以及日本等地。当时小野田水泥都是由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独家经营;浅野水泥公司则在大连设有办事处,经营该公司的产品。

从表6可以明显地看出1925~1927年,输出到中国的数量超过到日本的数量,此趋势到1931年以后才有所改变。

表6 大连港水泥输出地区表 单位:吨

续表

那么,为什么对外输出要到1925年才开始大增呢?固然前述的小野田大连分厂的扩建增产,使得供给量增加乃为一大因素,但值得深思的是当时关税制度和政治经济情势的影响。首先,在对日本输出方面,日本从1911年开始对外国水泥采用高税率的进口关税(每吨5日元),用来保护本国产业。此税率一直持续到1925年,使大连分厂的产品难以进入日本市场竞争。1923年9月发生关东大地震,日本市况沉寂,所以对日输出量急剧减低。次年为了挽救日本水泥业,业者组织水泥联合会,努力调节供需和维持市场平稳。其次,如前所述,小野田大连分厂的第一期扩建工程于1923年完成,生产能力显著增加。其结果是在供给当地的内需之外,势必出现过剩的情形,因此考虑到扩大输出。但由于当时中国各地动荡不安,出口不易,因此只得把希望寄托在日本本国,而面临的问题就是前述的高进口税率。

当时影响东北水泥流入市场的主要因素,是接连不断的战乱和抵制日货运动。并且,中国是银本位国家,采用金本位的日本常因银价上升或下降的汇率,而必须权衡利害得失。进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水泥开始进入中国,中国水泥公司亦在上海附近的龙潭设厂制造水泥,于是来自日本、中国和欧洲的产品在上海展开削价性的国际竞争,市价因此于1924年曾一度低落。1925年虽然中国各地动荡不安,但因对小野田大连分厂产品的信赖,所以如表6所示,输往上海、天津的数量大增。其后又因为战乱和抵制日货运动接踵而来,使得市价低迷,东北水泥输出大减,只得转向日本,以至于没有太多存货。而1928年下半期,日本市况好转,对东北水泥的需求增加,因此如表6所示,输往中国者明显减少。

此外,从表6也可以看出,在1927~1928年,输入台湾的基隆与高雄两港的数量,几乎与日本进口量最多的大阪不相上下,这意味着台湾成为东北水泥的重要市场。事实上,小野田在日本的水泥工厂,通过大阪、神户地区的贸易商人,将水泥运销台湾,但数量并不多。到1908年8月,该公司才和台北的贸易商签订独家贩卖契约,适逢筑城、基隆港建设等大型工程需求,所以该公司陆续取得大量水泥的订单。东北大连分厂扩建完成后,如表6所示,起初也只供给中国大陆、东南亚和日本,直到1926年才开始输往中国台湾。

如前所述,小野田大连分厂水泥产量的增加,曾经过两次扩建工程,第二次是于1927年2月着手进行,次年5月完成,生产能力大增,表3和表6就显示出该年以后出口量大增和进口量减少,而这应该也是小野田水泥公司投资东北的主要因素。换言之,东北本地的需求量影响了出口量的多寡。由表2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对水泥的需求,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1925年例外),输入量虽曾一度减少,但1926年又显著增加,这或许是小野田大连分厂展开第二期扩建工程以图增产的重要理由吧!

如前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北本地水泥需求增加,则和当地工业化的进展息息相关。如表7所示,小野田大连分厂的产品,主要供给工厂本身和东北各地,到1924年才开始大量出口,但内需一直占总消费量的七成左右。例如1916年东北(表内的工厂用和东北)消耗了68.57%的该厂水泥;到1920年,东北的消费量减少,但仍占该年总量的70.56%;而1924年出口量大增,但内需也占总量的70.27%。此后随着输出量的增加,东北消费量在总量中的比重平均下降到52.31%左右。这一现象说明东北水泥出口的增加,推动了小野田大连分厂的持续发展。

表7 小野田大连分厂水泥消费量表(1916~1929) 单位:吨

“九·一八”事变以后,相对于进口量,从表8和图4可看出,出口量非常少,大概不及其十分之一,除了1936年以外,没有超过4万吨者。在“九·一八”事变前,只有小野田大连分厂的水泥曾被出口;而“九·一八”事变以后,如前所述,东北需求逐渐增加,日本浅野公司和盘城公司都陆续在此设厂,所生产的水泥大多仅供内需。

表8 水泥输出表(1932~1940) 单位:吨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注1:1937年仅统计至11月,1940年仅统计至9月。
注2:其他地区包含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香港等。

图4 水泥输出地比重图(1932~1940)(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注:其他地区包含印度、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香港等。

“七·七”事变以后东北本地需求量的增加,则与军方的需求有关,以表9来说明。

表9 东北水泥用途表

资料来源: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编. 水泥. 东北经济小丛书之一. 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6年影印1947年版,98~99.
注:*为不包含输出及本厂用的数量。

表9说明了以下的讯息:

(1)最大的需求者是军方,其次为铁路建设,两者在1939年占总需求量的41%,到1942年两者的比重高达63%,即使后来水泥产量减少,两者的比重仍占50%。

(2)当局的用量比重大抵不变。

(3)在1939年重要产业对水泥的需求方面,以正在修建的丰满水电站的数量为最多,甚至超过了当局的用量,而钢铁业也是另一大用户。

(4)就数量而言,军方、当局和“满铁”在这三年的总量分别是504660吨、1052292吨和615747吨,亦即1942年的用量是1939年的两倍多,尤其是军方用量居然增长了150.83%。

(5)1944年水泥产量减少,军方、当局和“满铁”的用量皆大减,但军方和“满铁”的消费仍然比1939年多。

(6)至于重要产业界的用量,则持续增加,1944年的用量是前一年的1.07倍,而为1939年的1.36倍。

(7)因为军方、“满铁”与重要产业界互争资材,以致民需水泥量异常缺乏,而且1942年的用量甚至只有当年总消费量的2%,实际数据仅为1939年的13.79%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