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替代进口日本水泥的新方案

替代进口日本水泥的新方案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1924年,小野田大连分厂的水泥生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一倍,进口量则减少了约16000吨,出口量却大增了34000吨,自此年开始,东北水泥的出口量超过了进口量。由上述统计数字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北经济趋向多元化,这些投资建设都需要水泥,因此水泥的产量、进口量和总需求量增加。

替代进口日本水泥的新方案

如前所述,小野田大连分厂在1909年建造完成后,开始生产水泥。随着需求的增加,该厂于1921年10月进行第一期扩建工程,并在1923年9月完工,年生产能力自原有的33000吨左右增为108000吨。其后产量增加,逐渐替代了来自日本的水泥。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1924年,小野田大连分厂的水泥生产量比前一年增加一倍,进口量则减少了约16000吨,出口量却大增了34000吨,自此年开始,东北水泥的出口量超过了进口量。

表1 东北水泥需求量表(1921~1928) 单位:吨

利用中国海关报告所作的表2和图1以及表3和图2,说明1924年水泥的进口量显著减少,而该年出口量则大增。

表2 东北主要口岸水泥进口量表(1903~1940) 单位: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注1:1937年仅统计至11月,1940年仅统计至9月。
注2:其他各关包括瑷珲、三姓、满洲里、绥芬河、珲春、龙井村、大东沟、图门、山海关承德等。

图1 东北主要口岸水泥进口量比重图(1903~1936)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注:其他各关包括瑷珲、三姓、满洲里、绥芬河、珲春、龙井村、大东沟、图门、山海关、承德等地。

表3 东北主要口岸水泥出口量表(1912~1940) 单位:吨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注1:1937年仅统计至11月,1940年仅统计至9月。
注2:其他各关包含图门、山海关等。

图2 大连水泥出口量趋势图(1912~1936)

资料来源: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www.xing528.com)

那么,此趋势所象征的进口替代过程为何呢?

第一,就小野田水泥的质量而言,据调查其粉末程度、扩张力和耐压力都较20世纪初期有明显的进步。大连分厂的产品原本供应“满铁”、关东都督府、海陆军方面,以及当地民间的需求,而一旦“满铁”、关东都督府等建设工程结束,对水泥的需求就会明显地减少,所以后面将分析,非得开拓海外市场不可。

另外,刺激东北水泥需求市场兴旺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俄国的相对弱势使东北北部的俄国资本工业完全没落,华商资本继之而起,在铁路沿线以外的地区,柞蚕丝业、毛织业等小规模工厂增加不少;而东北南部的企业亦在战争中兴起,1919年可以说达到一个高峰。所有这些新兴事业,虽然华商投资不少,但绝大部分仍是日本投资的。日本最主要的投资对象仍是“满铁”,不仅在量的方面,而且在质的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经营的现象。另外,日本民营企业积极参与,1915~1919年,共计在当地成立605家公司,总资本达14636万日元,是1914年的7.79倍,而单单1919年一年即投入了7522万日元,约占该年投资总额的51.4%。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工业部门,日本民营公司在5年间共成立了213家工厂,全部资金为4806万日元,占总额的32.8%左右。其中111家是1919年成立的,共有资金2275万日元,是该年投资额的30.2%强。

此外,日本财阀和银行亦在东北成立分公司和分行,投资集中于商业金融业。至于中日合资的企业则以农林水产业和矿业居多,也有一些个人经营的小型商店和工厂。首先,1919年日本对东北的直接投资(包括“满铁”,以及成立于当地的企业、分公司、合资企业和个人经营者)共达74935万日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65倍,其中“满铁”虽居总额的49.3%,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比战前的81.5%,已降低很多。其次,就投资结构而言,包括“满铁”投资的运输业和金融业所占比例最大,各占总投资额的25.3%和23.7%,因为战前各为44.5%和5.1%,故升降互见。而工业部门(包括“满铁”的投资)的地位自战前的5.2%上升至13.1%;矿业部门(包括“满铁”的投资)则从23.1%降到14.2%;商业部门也提高了,战前仅4.1%,1919年则有10.8%的比重。由上述统计数字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北经济趋向多元化,这些投资建设都需要水泥,因此水泥的产量、进口量和总需求量增加。

第二,“满铁”本身的发展,亦促使水泥需求增加,“满铁”的投资重点是铁路、制铁和煤矿三大部门,其中对铁路部门的投资高达13812万日元,占总金额(36936万日元)的37.4%。公司为增强铁路运输效率,铺设双轨铁路,增强铁轨的承载量,并增加火车头与车厢,如1909年即已完成大连至苏家屯间双轨铁路的铺设,在1915~1918年,又进行苏家屯—奉天段的工程,而到1919年又开始铺设奉天—长春段的铁轨。公司同时亦逐步更新铁轨,将原本64磅铁轨改为80磅的铁轨,到1919年更引入100磅重的铁轨。机关车、客车和货车的数目则在1916年分别为270辆、219辆和3194辆,到1920年分别增加为340辆、328辆和5624辆,平均增加率为71%左右。

同时,“满铁”亦以提供贷款的方式,投资于非公司经营的线路,最早是一战前的吉长铁路(原为中国官办铁路)。“满铁”的贷款,高达吉长铁路所需资金的一半(215万日元),但由中国政府掌握铁路的经营实权。1917年“满铁”与中国的财政和交通两总长缔结新借款协议,“满铁”提供650万日元(减去前欠未偿额199万日元,实际仅付451万日元),乘机取得日方干涉工务、运输和会计的一些大权,使吉长铁路成为配合“满铁”连络、运费政策的“参考线”。一战期间,“满铁”为了扩张铁路网到内蒙古东部,又贷款给中国铺设四洮铁路,铁路业的发展,使水泥的需求剧增。

第三,除了铁路部门以外,“满铁”在一战后积极建造鞍山制铁所,本溪湖煤铁公司亦展开扩建工程。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工业兴旺,这与欧洲工业和海运业的相对衰退有关。因为在一战期间,各主要工业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均面临劳力不足、交通运输欠缺、机械减产的问题,生产力因此降低,由于船舶不足和海难增加,欧美国家的海上运输能力也急速减低。战火中的欧洲又极需工业产品,海运费因而迅速上升,于是日本的海运企业获得巨利,得以扩大规模,对于钢材和燃料煤炭的需求也因此剧增。再者,始于海运的产业连锁效应,亦波及日本国内的机械制造业和电机业,增加了对钢铁的需求;而染料业、纤维工业的发展(与出口成长有关),则带动与化学工业相关的企业,所有这些新兴工业都以煤炭为主要燃料,日本当局和矿业资本家除了扩大本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外,也扩大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所需煤炭、生铁和钢材,包括东北鞍山制铁所和本溪湖煤铁公司的产品,此情况一战后依然,而其扩建工厂则需要大量的水泥。其结果如表2所示,东北各关进口激增(1915年除外),1919年大连水泥的市价是战时的两倍多,而当时小野田大连分厂的生产不足以供应急增的需求,得靠日本本公司的补给,因此当时大连分厂已经孕育了扩充设备的契机。

当时来自日本的水泥,除了小野田的产品外,还有浅野水泥工厂的产品(1913年改为浅野水泥株式会社)。该公司在1915年合并了北海道水泥株式会社,1917年建设完成位于日本川崎,以及中国台湾台南厅兴隆内里打狗山的工厂。公司所生产水泥总量则自1911年的二厂(东京、门司)的21万吨,倍增为1918年底的五厂(东京、门司、川崎、台湾、北海道)的44万公吨。

事实上,日本水泥并非仅出口到中国东北地区而已,其他地区如图5所示,包括香港、印度、菲律宾群岛等。其中,中国在总出口量中的比重,自1922年的25.18%,降到1923年的23.54%,而1924年骤降为7.72%,1925年仅占6.37%。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在日本水泥总出口量中的比重,则自1922年的26.13%上升为1923年的50.69%,但1924年的比重急降到总出口量的12.84%,1925年比重又下跌到11.76%。这意味着东北本地所产水泥成功地替代来自日本的进口,如表4所示。

表4 大连港水泥进口来源表 单位:吨

注:欧美各地包含不莱梅(Bremen)、纽约(New York)、阿瑟港(Port Arthur)、旧金山(San Francisco)、安特卫普(Antwerpen)、汉堡(Hamburg)、利物普(Liverpool)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