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市场整合?——探讨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争议和误解

什么是市场整合?——探讨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争议和误解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考察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有关中国市场整合的讨论。但关于“何为市场整合”这一关键问题,中国经济史学界似乎还没有充分的共识。许多专家认为,市场整合的基准是物价变动的同步性乃至“一物一价法则”的实现。其实,市场整合的含义不那么简单。我们把这类筛网型市场套式姑且称为“A型市场”。实际上,中国经济史学家讨论市场整合时所分析的不过是米粮价格而已。我们暂且设想这种树枝型市场套式,称之为“B型市场”。

什么是市场整合?——探讨中国经济史学界的争议和误解

以上整理出的对依靠论的各种批评,是以各自的市场观为前提的,他们的市场观有些地方相似,但并非完全一致。那么,依靠论一方的市场观如何呢?阿特韦尔在1977年的论文中,主要使用记述史料,以江南地区为中心来讨论17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经济问题。在当时的江南地区,生丝等外销产品的生产已广泛成为农民维持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但该时期白银流入量的减少和自然灾害互相结合,对江南经济造成沉重打击。 他的具体记述有说服力,但他还没有充分讨论白银流入量的变化对江南以外的广大地区有多大影响这一问题。我们能否认为白银流入对整个中国经济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与这个问题相关,岸本美绪指出:流入的白银会连锁式创出购买力,比如,卖生丝的江南农民得到海外白银,他们用白银,除纳税之外,还买湖南稻米;湖南农民得到白银,买其他地区的产品,等等。她将明清市场经济比喻为“通过水渠连接的、有落差的小贮水池群”。从东南沿海港口流入的水(即白银),经过一级一级的贮水池,滋润着全国。国家白银财政,如同强制性的回流水泵一般,从各贮水池中往上吸水,然后排放出去,促进水的流动。在这种市场,行业分工结构不是一定范围内的互相交换,而是开放性的连锁。各层次的市场依靠外部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则以白银流入的形态显现于人们的眼前。林(Lin Man-houng)也用比喻来解释清代市场,但其比喻与岸本的有所不同:“18世纪末以来的中国,政府财政、国际贸易、省际贸易和大部分批发买卖,都依靠白银,其情况可比作身体对血液流通的依存。如血液供给量减少,整个身体就受到损害。”“由于其较高的经济价值,白银能够克服伴随远程贸易的运输成本和长距离运送的困难……清代中国的多样地方经济可比做身体中的多样器官。但当时还有某种轻便而高价的东西起到结合全部器官的‘血液’般的作用。除了权力、知识和技术以外,白银也是这条血液流通的关键成分。”

由此可见,依靠论方面的市场套式也不能说完全一致,但他们都重视白银的流通。为什么依靠论者强调白银的流通?这是不是背离现代经济学的落后想法?为考察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有关中国市场整合的讨论。

众所周知,关于中国市场整合问题,20世纪80年代围绕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巨区(macro-region)”论有一场争论。但关于“何为市场整合”这一关键问题,中国经济史学界似乎还没有充分的共识。许多专家认为,市场整合的基准是物价变动的同步性乃至“一物一价法则”的实现。比如,吴承明认为:“市场整合或称一体化,是指一个区域乃至一国的市场由贸易网络连接,形成供求比较平衡的状况。整合状况,一般是用区域内各地价格变动的同步性来检测,同步性强,表示市场组织较佳,保持供求平衡的有效性较大;反之,反是。”托马斯·罗斯基和莉莲·李则说明:“市场整合亦即一物一价法则以如下假设为前提:由于买贱卖贵的普遍愿望,买方被最便宜的价格吸引,而卖方被最贵的价格吸引,结果地区间的价格差距应该减少到相当于运输成本的数值。市场整合成立的条件是,便宜的运输工具、有关成本的充分的信息以及效率好的经济制度。”乍看之下,关于市场整合的定义,学界内毫无二致,没有什么复杂的问题。其实,市场整合的含义不那么简单。

一物一价法则本来是以人们追求买贱买贵的合理性行动为前提而演绎出的理论假设。在市场里面,各个参与者追求最高利润,灵活地进行经济活动,把商品从价格高的地方运送到价格低的地方。在这里,交换网络,像蜘蛛网一样,向市场所有方面伸张。只要通过这样的调节过程,质量相同的商品的价格就会自动地趋于一致,尽管留有相当于运输成本的差异。由此看来,一物一价法则应该是不仅对若干大宗商品,而且对所有商品都适用的,换言之,这样才算是整合的市场。亚当·斯密以来的主流经济理论作为前提的是这个意义上的,即自动地趋于均衡的市场。我们把这类筛网型市场套式姑且称为“A型市场”。

图1 A型市场的交易关系套式(www.xing528.com)

以往明清史学者讨论的不一定是这种“A型市场”的存在与否。实际上,中国经济史学家讨论市场整合时所分析的不过是米粮价格而已。大家承认,当时中国米粮交易网的形态,与其说是筛网型,不如说是树枝型。长江流域各地出产的米粮通过水路流入以长江为主动脉的长途贸易路线。但是,即使在长江及其支河流域的大城市之间可以发现米价同步升降,这能保证其他所有商品在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内实现了一物一价么?我们暂且设想这种树枝型市场套式,称之为“B型市场”。

图2 B型市场的交易关系套式

当然这两个套式都是十分极端的理念上的套式。两个套式之间的不同,并不在于交易网的疏与密乃至广与狭,也不在于交易活动的活跃与停滞。两者的不同在于交易关系的编制方法:A型市场的交易关系以一定范围内的互相交换为主,而B型市场的交易关系以连锁式交换为主,而其连锁的顶端对外部开放。

下面,我们针对货币流入对两种市场的作用,尝试做一假设性探讨。在A型市场套式中,货币流入不太重要,因为市场内部的需求和供给,通过市场内部人们各自的生产、交易活动自然地趋于平衡。当然为了交易的方便,一定程度的货币库存量是必要的,但货币毕竟对实物经济不能发挥任何重要的作用,只不过是罩着实物经济的“面纱”。一旦有了足够的货币库存,即使更多货币流入市场也不过导致物价上涨而已,对经济成长没有任何好处。批评依靠论的论者(Goldstone & Glahn等),无论自觉与否,都采用此“A型市场”观,把整个中国视为一个“A型市场”。与此不同,在“B型市场”套式中,供求不平衡不容易得到解决,因为周边地区不能通过多方向交易渠道来灵活地调整供求。依靠论者(岸本等)认为,在明清时期,白银通过这个树枝状渠道年年流入中国几乎所有的角落。在当时中国,由于白银纳税制度,全国每年都对白银有迫切需求。如果白银顺畅地流入,农民能够卖他们的产品来得到白银,并以此白银,在纳税的同时,买别人生产的日用品。这样,白银流通成为锁链般地结合广域交易关系的不可或缺的媒介。如果由于某种理由,白银流入停止的话,一连串交易关系都陷于瘫痪状态。在此意义上,明清经济“依靠”白银流入,重要的不是白银的库存量而是流入量。在当时人看来,对他们产品的需求,不是来自市场内部的互相交换,而是直接或者间接从外部来的。流入的白银正是从外部来的需求之化身。

乍看之下,“依靠”一词,似乎表示当时中国经济比其他国家落后,处于对欧洲诸国的依附地位。这恐怕是标榜反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者们反对“依靠论”的理由之一。但我们应该注意,18世纪以前的欧洲人也大都认为,白银流入是国内经济成长的关键。约瑟夫·熊彼特指出,从1600年到1760年是欧洲经济思想史上“货币分析”强盛的时代,货币并不被认为是“面纱”般的无关紧要的东西。小林升更深入地讨论重商主义货币理论的历史意义。他认为,重商主义时代的欧洲经济有四个特点,(1)货币经济不断扩大;(2)至少在该时期的初期,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3)公民经济被认为是高度开放体制;(4)劳动力和诸原料相对丰富,被认为是闲置资源。在当时人看来,从国外持续流入的白银,为国内失业、半失业劳动力创造了雇佣机会;与此相反,白银流出意味着外国产品对国内市场的蚕食、国内生产的停顿,以及雇佣机会的减少。小林升指出的重商主义时代的经济特质,与依靠论者所认为的明清经济的特质颇为一致。中国和欧洲诸国的不同在于,中国没有采用像欧洲诸国那样的积极的重商主义政策。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因为当时中国与欧洲诸国不同,出口品的质量之高和价格之低廉不是其他诸国所能竞争的,因此在大部分时期,中国受惠于白银顺畅地流入。换言之,中国不需要花力气把依靠白银流入的市场结构(B型市场)改变为以内部交换为主的自立的市场结构(A型市场)。从这点来看,中国市场的依靠性,可说是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之强大带来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