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经济史学从19世纪70年代产生到20世纪50年代后转向新经济史的发展历程,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研究主要由制度学派和经济史学者共同推动,二者都带有历史主义色彩,认为历史方法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强调经济史对于理论和政策的现实意义;20世纪20~40年代,经济史学在美国不断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来自计量经济学者的挑战,随着二战后整个美国经济学界的数学形式主义化,计量方法取得了全面胜利,而坚持历史方法的学者则被边缘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计量经济史逐渐成为了美国经济史学界的主流,但同时也日益失去了经济史学原有的历史主义方法传统,并因此而饱受争议;而对于计量方法和计量经济史,我国老一代经济史学家也都抱谨慎和批评的态度。
关键词:经济史 历史学派 制度学派 计量史学
在《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和《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吴承明先生都曾经引用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的文章《经济史与经济学》,来批评当代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的现状,指出经济史有着源于历史主义和制度主义的方法论传统,可以为经济学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应当成为经济学的源,而不是经济学的流”。[1]随着吴先生思想在国内学术界的广泛传播,索洛的这篇文章也已为中国学者所熟知。但大部分读者通常都只注意了索洛对经济学的批评和吴先生对经济史学的期许,却很少关注到索洛和吴先生文章中对新经济史学(主要是针对计量史学)的批评。(www.xing528.com)
事实上,索洛在批评了经济学脱离历史和实际、只顾埋头制造模型之后,紧跟着又指出,“在考察经济史学界当前的著作时,我有一种消沉的感觉,因为很多著作看上去正和我刚刚嘲讽过的那些经济学分析一样:同样地使用积分、同样地回归、同样地用T统计量来代替思考……这种经济史学远远不是提供给经济理论家们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而只是在回敬给经济学家们同样的一碗粥”。[2]
吴先生也指出,“计量学方法一般适用于研究生产力,而不包括生产关系;又只见量变,不见质变;以函数关系代替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因而不能概括历史演变过程的全部内涵……计量学方法应该主要用于检验已有的定性分析,而不宜用它建立新的理论”[3]“统计分析很重要,计量学分析则有很大局限性”。[4]
由此可知,在吴承明先生和索洛所期望的经济史,与他们所批评的经济史之间,显然是存在差距的。那么,这一差距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就通过对美国经济史学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发展和转变历程的简要回顾,尝试对上述问题作一个初步解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