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检验是计量经济史学者“标志性”的研究手段,即用数据验证前面逻辑推理的结论之可靠性。若能通过检验,称为结论被证实;若未能通过检验,则必有某一分析环节出了问题,需重新做分析。这里所说的“以数据验证结论”是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所做的数量分析,俗称“做模型”。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最基本的功能是用一个时段内所有时点上的数据来验证某种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能避免举例法的不完全性和研究者选择故事时的主观好恶,从而避免无谓的争论。数量分析结论不仅可以回答逻辑推理得出的因果关系能不能得到经验支持的问题,而且可以回答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和重要程度的问题。成熟的计量经济史学者对于计量模型的建立和解释是相当谨慎的,没有见过哪一个计量经济史学者宣称数量模型可以代替经济史本身,更没有人宣称要用它建立新理论,这类批评完全是批评者的误解。作为经济史研究的一种分析工具,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非常适合证实和证伪经济运行中各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毫无疑问,这是目前其他研究方法望尘莫及的。计量经济史研究不可或缺的资料就是数据,没有数据就等于无米之炊。因此,当前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数据建设。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经济领域的影响因素乍看上去确实难用数据表达,甚至有经济史名家宣称其不能数量化,我们不以为然。既然某因素影响经济,那么就必然会在某一数量指标上反映出来,关键是如何找到或构造出这个统计量,这需要有统计学的扎实功底和良好的智商。如果某因素确实任何数量指标也不影响,那就是对经济没有影响,直接剔除就行了。只要是经济的影响因素,就应该可以量化,你我不能量化不意味着他不能量化,过去不能量化、现在不能量化也不意味着将来不能量化。
综上所述,计量经济史研究的标准范式是“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实证检验”。前两个环节要求研究者具备历史学和理论经济学的功底,后一环节要求研究者具备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良好修养。可见,研究计量经济史不仅仅是会不会“做模型”的问题,而是要迈过理论经济学、历史学和计量经济学这几门功课共同设置的“门坎”。(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