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党中央对当今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反映了国际大局的根本变化和主要特点,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论断指导下,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国内遇到何种困难和困惑,我国均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基本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基于对国际形势的观察,剖析了战争与和平两种力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重大改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又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986年4月,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东西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另一个是南北问题,是落后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观点等构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问题。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由上可以看出,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对“和平与发展”予以不同角度的阐发。
和平与发展归总了纷杂的国际问题,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对当代世界主题作了高度概括。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的紧迫任务。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快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应团结一致,促使发达国家通过南北合作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这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能够获得解决的重要基础。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中央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升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均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此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两次发布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白皮书。2005年12月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包括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五部分内容。2011年9月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包括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中国和平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政策、中国和平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等五部分内容。两份白皮书具体阐释了中国关于和平与发展局势的判断,以及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主张。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事实表明,和平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而我国经济发展又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将积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努力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进一步丰富了和平发展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第一,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发展的崇高目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协调行动。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主张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构建伙伴关系是主要途径,实现共同安全是重要保障,坚持合作共赢是基本原则,促进文明交流是牢固纽带,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必要条件,这五个方面形成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描绘了国际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进一步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二是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三是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四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五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期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等国际公共产品来组织实施。
第二,坚持以合作共赢作为和平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国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从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进一步升华到以合作共赢促进和平发展,这是中央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又一重要尝试。
第三,坚持以对外开放作为和平发展的重要路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已为世界和中国发展实践所证明。中国将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开放基本政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扩充,自主开放不仅为贸易伙伴提供市场机遇,也吸引外资来华实现共同发展,对外投资和发展援助以正确义利观为指导,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殖民主义做法和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中国对外开放实现自身发展,也欢迎贸易伙伴搭乘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中高速发展、迈上中高端水平的便车和快车。
第四,坚持以推进全球治理作为和平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制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将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变革突飞猛进,全球性问题更为凸显,现有国际秩序难以适应各国的共同需求,国际社会更为关注全球治理,希望以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更好服务人类社会。持续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彻底解决“东西南北”问题,必须把全球治理提升到新的高度,形成符合各方期待的具有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公正合理特色的新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五,坚持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作为和平发展的原则底线。坚持和平发展,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前提。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是国家核心利益的首次表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进一步对国家核心利益进行了阐述。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守国家核心利益。
总的来看,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论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鼓舞了中国人民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又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心。这一系列外交思想和理论创新,构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