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家文物局首次主办上一年度全国文物系统“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之后,我国开始进行两年一度(2013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旨在让博物馆树立精品意识,引导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发展的方向,提升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水平。
无疑,十大精品评选工作以及“精品工程”的开展,使我国博物馆开始重视展览教育和公共服务,精品意识显著增强,激发了博物馆及展览建设相关企业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制作精品展览、参与行业竞争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博物馆学界开始掀起探讨“精品展览”的学术研究高潮,探究“精品展览”的内涵意义,研究如何打造博物馆精品展览,如何提升博物馆教育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此外,十大精品评选工作还促进了馆际之间精品展览的跨地区、跨行业、跨类型的推广、交流及合作。这些对提高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
评价导向不够正确。无疑,博物馆展览评价是以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与水平为目的的,旨在指导和激励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建设上达到公认的基本标准,促进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展览评价应根据博物馆展览的本质属性及自身规律,根据各类博物馆的特点和规律,提炼和制定出作为一个好展览的核心指标,并且严格按照指标由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博物馆专业人员或第三方机构,通过特定的评价程序,对展览内容、形式、服务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但多年来的评审实践表明,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各种人情关系导致展览评审不客观、不公正,从而使得好的展览评不上,而差的展览居然能评上,使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价越来越缺乏公信力,越来越难以对我国博物馆展览提升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科学的评价系统一般包括评价者、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权重、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等要素。其中评价权重、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评价程序等是评价体系的科学手段。但从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工作的办法来看,显然并未采用相关的评价学理论及方法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从而存在诸多缺陷,例如评价者选取缺乏专业性,不考虑评价对象的差异性,奖项设置不合理,评价指标设置不科学,评价标准模糊,评价权重不合理,评价程序不够严谨,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结果缺乏公信力等。
评价指标及其标准不够科学。博物馆陈列展览是一个由展示内容、形式设计和展品展项制作、宣传推广与服务等复杂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并且,每个系统又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要综合评价展览的好坏,构建评价展览的指标体系是关键。何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但目前采用的“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价指标体系显然很不完整、很不科学。此外,每个评价指标都应该有科学的标准,评价标准是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但目前采用的“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价指标显然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此外,还有评审程序与方法不够严谨、评价依据不够充分等缺陷。这些严重影响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的信誉和权威,影响了这一评选的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近年来,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的各类展览达3万多个,为此,我国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筹建博物馆陈列展览。为了加强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建设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保障博物馆展览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评估各级政府在博物馆陈列展览投资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也需要我们制定博物馆陈列展览评价指标体系。(www.xing528.com)
总之,为了加强对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管理,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和水平,推进陈列展览的规范化和指标化管理,我国博物馆亟待研究和制定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为业界认可的展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而言,其目的在于:
(一)为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评价提供一个基本标准,引导和鼓励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建设上达到公认的基本标准,促进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二)为博物馆主管部门进行陈列展览建设质量评价提供一个考核标准,满足相关部门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管理的需要,以便于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和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监督、纠错和激励提供依据。
(三)满足博物馆界同行观察、评价的需要,为全国各类博物馆进行陈列展览建设理念、经验和技术的讨论和观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为“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评选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增强评选的合理性、科学性、公正性和信誉度。
(五)满足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验收和自评的需要,为各个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的竣工验收和自评提供考核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