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徽桐城文化博物馆:展览主题结构演绎

安徽桐城文化博物馆:展览主题结构演绎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展览是桐城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桐城市的历史文化,重点是雄霸文坛百年的桐城文派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桐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属于薛家岗文化的影响范畴。夏商之际,桐城属扬州之域。三国时,吴魏两国的峡石之战彰显桐城作为两峡雄关、军师重镇的重要战略位置。胸怀广博的桐城人热情接纳四方而来之民,和谐交融,逐步奠定了今天桐城的人口以及姓氏结构之基础。方苞继承先人之遗绪,为桐城派文论奠下基石。

安徽桐城文化博物馆:展览主题结构演绎

本展览是桐城文化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主要展示桐城市的历史文化,重点是雄霸文坛百年的桐城文派及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展览由五个部分组成,如下图所示:

●第一部分 文脉渊远

本部分主要展示桐城从新石器到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以史为脉,选择各时期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或者人物系统展现桐城文化之渊源。内容主要包括史前的考古发现、春秋时期的古桐国、汉唐逸事等。旨在让观众了解桐城素来是人文荟萃、文韵悠长之地,具有悠久厚重的文化积淀,只有在这方人杰地灵的大地上才能孕育出雄霸文坛百年的桐城文派。

▶第一单元 溯古寻源

说明:桐城历史悠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古皖先民即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桐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属于薛家岗文化的影响范畴。夏商之际,桐城属扬州之域。东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春秋战国,桐国属地几度变迁,历尽沧桑,受到吴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的交互影响,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融合地。

展示内容:

1.先民足迹

2.古皖遗风

▶第二单元 汉唐逸事

说明:汉魏六朝时期,桐城先后称舒县、枞阳县、阴安县和吕亭左县,建置不定,隶属多变。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桐城县,沿用至今。三国时,吴魏两国的峡石之战彰显桐城作为两峡雄关、军师重镇的重要战略位置。至唐开元年间,佛教道教相继传入桐城。在大唐政通人和之世,桐城人文渐兴,范增、朱邑、曹松等名士书写下亘古的风流,昭示着即将到来的文化盛世。

展示内容:

1.秦汉名士竞风流

2.吴魏逐鹿烽烟起

3.大唐诗咏佛风兴

●第二部分 文风鼎盛

本部分主要展示桐城自宋以降,尤其是明清时期文风鼎盛、人才奋起的盛况。通过对桐城教育、世族家学之解读,桐城诗书画派之展示,桐城学林鸿儒、政坛名宦之传颂,勾画出桐城千年文都、誉满江淮的盛景,生动展现桐城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因,为下一部分桐城文派的展示做铺垫。

▶第一单元 蔚然学风续文脉

说明:桐城历来崇文重教、学风兴盛。元延祐年间在桐溪桥东所建学宫为县学之始。明初,桐城地属畿内,易得风气之先,县人竞相以读书为进取之阶,学风渐盛。明代中叶,部分名宦硕儒隐居桑梓倾心办学。正德十六年(1521年),兵部郎中何唐弃官归里,首倡讲学。继有童自澄设辅仁馆,赵釴与其子赵鸿赐组织陋巷会,方学渐筑桐川会馆,授徒讲学。明嘉靖初年,安庆知府胡缵宗、桐城知县沈教在县治西北灵泉寺故址创建桐溪书院。邑人设馆授徒、教养桑梓之风亦盛,在桐城地区广建私塾,启蒙乡里。

展示内容:

1.学宫完备

2.书院林立

3.私塾遍布

4.登科如林

▶第二单元 世家大族继文统

说明:桐城地处皖中,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有“七省通衢”之称。宋代以降,屡有移民迁入桐城地域,以明初洪武移民为最。胸怀广博的桐城人热情接纳四方而来之民,和谐交融,逐步奠定了今天桐城的人口以及姓氏结构之基础。其时,桐城乡民重视教化,家家户户书香四溢,可谓“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世家望族更是家学鼎盛,其族人或声震朝野,或名动文坛,或泽被乡里,百世流芳者甚众。

展示内容:

1.千年文都聚望族

2.科第世家甲道张

3.学派砥柱桂林方

4.重文修德麻溪姚

5.代有闻人桐城左

▶第三单元 诗歌书画耀文乡

说明:关于桐城,世人往往只知有桐城文派而不知桐城诗派和画派也独具特色,久负盛名。桐城诗派讲究熔铸唐宋,以文为诗,因此桐城的诗既融合了唐诗自然浑成、宋诗精工典雅的气质,又具有古文的层次丰富和内容充实的特点,对近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桐城善画之风可上溯至宋人李公麟,时至明清,桐城画家多达百人,因此而形成桐城画派。桐城的诗画既被桐城文化所滋养,又丰富了桐城文化的内涵。

展示内容:

1.桐城诗派

2.桐城画派

▶第四单元 名士渊薮誉满邦

说明:桐城历代文风兴盛,群贤辈出。这座文化之邦沐浴着重教崇文的学风,滋养着一代代桐城人不断探索,在文学、艺术、科学、教育上均有建树。他们或志酬庙堂,为国为民;或徜徉学海,著述宏富;或醉心文艺,笙瑟齐鸣。在这方百花齐放、名贤辈出的桐城大地上,一股学术新风正在桐城酝酿,奏响清代桐城文化繁荣的序曲。

展示内容:

1.人物故事组图

2.多媒体:桐城群贤集(www.xing528.com)

●第三部分 桐城文派

本部分是展览的重点和主体——桐城文派。展览将以重大历史变革为背景,以时间和事件发展为线,以重点人物为中心,对桐城文派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及其重要学说进行梳理,同时突出桐城文派跨时间、空间、学术领域的重大影响,旨在让观众对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学术主张和重大影响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切身体会桐城散文流派之特色。

▶第一单元 清雅初现

说明:清初文坛重道轻文、无病呻吟之风盛行,桐城文派的出现使文坛如沐清流,兴起为文“清真雅正”之风。桐城文派的初创时期为清康熙、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他们是桐城文派创立初期最为重要的三位作家。戴名世开桐城派古文艺术形式之先河,是为文派之先驱。方苞继承先人之遗绪,为桐城派文论奠下基石。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提出了“神气说”,补充了方苞未发之意。

展示内容:

1.导夫先路

2.文派先驱

3.创派之祖

4.文派中坚

▶第二单元 文盛天下

说明:桐城文派发展到乾嘉时代,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姚鼐、姚门诸子和曾国藩以及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派作家。惜抱先生姚鼐,融会方苞、刘大櫆的古文理论,沟通诗歌辞赋等文学样式,建立起了完整的桐城派理论体系,因而被公认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此后桐城学子追踪奋发,外籍学者转相传授,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作家群,以姚门诸子的成就最为耀眼。晚清时期,在曾国藩的主导下形成了湘乡派作家集团。湘乡派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桐城派基本理论,一定程度上补救了桐城派古文柔弱的流弊,桐城派由此呈现中兴局面。

展示内容:

1.集先人之大成

2.扬文名于四海

3.续清韵而中兴

▶第三单元 落日熔金

说明:鸦片战争后,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桐城派文人坚持爱国立场,积极投身反帝救亡运动,创作了诸多作品,涌现了诸如“曾门四弟子”“殿军三人物”“侯官派”文人等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变法图强思潮的影响下,桐城派末流主张西学中用,创建新学,力求改良。1911年辛亥革命后,桐城派200年“文统”也失去了依傍。继之而起的新文化运动对“尊孔读经”的桐城文派大加批判,斥其为“桐城谬种”。在艰难的环境中,桐城文人变革图新,投身教育,为桐城近现代教育之先声。

展示内容:

1.日暮亦争辉

2.论战新文化

▶第四单元 华章谱就

说明: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自桐城派开创以来,师事、私淑或膺服于桐城四祖的作家有千余人,除了近三分之一是桐城籍人外,其他均散布于全国各地。桐城派主盟清代文坛两百余年,传世作品数千种。其不仅在散文上独领风骚,对学术理论、诗歌书画等领域亦影响颇大,多所建树。

展示内容:

1.桐城派主要作家师承膺服关系图

2.多媒体:文坛巨擘桐城派

3.近现代桐城派研究成果

●第四部分 文韵流长

本部分列举承续桐城派末流时期作家的成功转型、投身教育,重点展示桐城教育的近、现代辉煌和长盛不衰的神话,以及桐城文化孕育而生的志士贤达、文艺翘楚、百家俊彦。通过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现一个科教发达、文化昌盛名人辈出、人文渊薮的文化桐城,让观众了解桐城作为“中国文都”,其文化千百年来流存发扬,代有才人撑起桐城风骨。

▶第一单元 时代先声兴教育

说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科举制度渐废。在桐城,曾经的科场战士俨然成为教苑园丁,投身于近代新式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年),桐城第一所高等小学堂——崇实小学堂建立。及至民国初年,县内数百所蒙馆、私塾得以改良,创办新学,各类学堂也已遍及。其中桐城中学更是一座“人才的摇篮”,培养了众多闻人名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哲学家方东美、美学大师朱光潜等皆毕业于此。承续如此的重教传统,桐城的现代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亦有影响。

展示内容:

1.私塾革旧

2.学堂新风

3.科教兴市

▶第二单元 人才奋起领风骚

说明:桐城青史浩繁,人文璀璨。桐城这座千年文都在步入近现代的历程中,亦名士辈出,震古烁今。志士贤达秉承先辈宏愿,重教兴学,实业救国,为民族振兴披沥肝胆;文艺翘楚延续桐城文脉,笔耕不辍,格物穷理,令文坛新风遍吹南北;百家之学群英荟萃,后继有人,书写桐城现代教育新篇章。历代名人筑起的一座座精神丰碑,是桐城绵延昌盛的文化脊梁。

展示内容:

1.志士贤达

2.文艺翘楚

3.百家俊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