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目标管理,第一个任务就是制定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把握住一个最核心、最基本的思想,那就是方向明确。
只有明确了目标方向,所有组织成员的思想、行动才能统一集中到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上来,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推动组织的快速发展。但是,卓有成效地搞好目标管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我们要做的事情总是太多、太杂,而目标制定的首要原则是聚焦原则,即最重要的应用场合。目标——尤其是个人年度目标——是随着工作任务而实现的,它是让组织成员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某些重要事情上的管理方法。换言之,目标管理是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方式。
要想提高组织目标的有效性,要想在年终时实现组织的最大绩效,那么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就不应该给员工制定太多的目标,否则员工就会被压得不堪重负;相反地,应该确保给员工制定出尽可能少的目标,而且要不断反问自己:“这是最重要的目标吗?如果我们不做这件事情,将会对组织有怎样的结果呢?”
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并不困难,除非你没有任何管理经验。不管是谁,只要你熟悉这个组织,并且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通常就能准确地判断和识别出最重要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对于管理者来说,真正困难而且容易被忽略的,是怎样避免次要目标,即“非重点”目标来干扰我们的工作。
所谓“非重点”,就是指那些表面看上去很重要,但占用了我们大量资源却不能给组织带来太多价值的事情。因此,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要善于辨别哪些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哪些是“非重点”事情,必须控制这些“非重点”事情,并且一直让它们处于受控状态。
如果目标设定得太多,而这些目标性质又迥然不同,那么一切都将是浅尝辄止,这就会使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半途而废,而这恰恰是我们在目标管理过程中面临的形势。许多企业在进行目标管理时,总是要设定太多的目标,而最终真正实现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实践这条原则会如此困难呢?
或许,这是由于它与我们一贯信奉的做事准则相违背。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越多就意味着越好。这显然是错误的认识,只有做正确的事情,或正确地做事才会得到较好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管理者想当然地认为,尽可能多地制定一些目标,会使组织的工作节奏变得紧张起来,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法来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此外,在组织活动中,尽管许多日常琐事与重要目标毫无关系,但依然需要我们去处理和解决。即使高效能人士也难免要跟这些“非重点”、小事情打交道,但是他们却能以尽可能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解决这些事。比如,下班后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处理行政文件;与员工共进午餐,在午餐的过程中与他们进行工作交流。这样就能保证自己将主要注意力投入到那些最重要、最优先的事情中。
因此,管理者在目标管理实践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这一管理原则:不要以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绩效成就,而要根据自己对组织所作出的贡献作为衡量标准,这些贡献往往与日常的小事关联不大,只与那些少数的重要目标有关。
虽然减少了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工作量也会相应地减少。我们正致力于实现的,是那些少数重大的目标,即那些对组织发展有显著成效的、意义重大的目标。员工的发展是通过完成重大目标来实现的。重大的目标能够对他们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使他们的工作潜能发挥到极致。这一原则不是抽象性的,事实上它理应被纳入年度目标计划之中,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准则之一。
大部分员工每天做着太多的事情,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完成重大的目标,反而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且,尽管他们完成了很多工作,但是对于他们的业绩表现却没有太大的突破。
因此,他们在处理一些日常的琐事时,根本不会获得工作上的成就感,这也就是为什么重大的目标能有效激励他们的原因。要打破这个怪圈,管理者不应该寄希望于通过“员工发展项目”,而要通过给员工制定出重大的目标来实现。
通常,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我应该做哪些工作?我想实现哪些目标?但是,高绩效管理者则往往运用逆向思维,即:我不应该做什么?我不想实现什么目标?(www.xing528.com)
首先,我们必须学会清除一些不必要的“垃圾”,将以前那些不好的习惯、任务和活动彻底摒弃。制定年度目标不仅为我们下一年的工作提供了奋斗的方向,而且给我们提供了最佳机会去简化组织,以使之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由内而外地清除了组织毒素,除去影响组织健康运转的垃圾,并为新事物的发展腾出了成长的空间。
管理者对在员工进行目标管理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停止做某些不必要的事情,就意味着员工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放弃那些不断重复而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将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一原则,需要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至少,管理者要向员工提出清晰而正确的工作任务。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应当鼓励员工将他们的目标进行量化。必须要坚持这一点,而且要持之以恒地量化目标。其实,能够量化的事情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只是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量化而已。除了那些受过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的管理者之外,大多数人认为创造力是无法量化的,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将难以量化的事情成功地实现了量化,那不就是我们富有创造力的最有力的说明吗?至少要对事件加以量化,这样就能避免一些目标没有最终期限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此谈论的是“量化”,而不仅仅是“评估”,英国控制论专家——斯坦福·比尔(Stanford Bill)就曾鲜明地指出:“可以量化的事情,远远比可以评估的事情要多得多。”在量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让自己走得更远,至少不能一直停滞不前,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当然,我们也不能将目标教条化。
有时候我们总会陷入一个教条主义误区,认为凡是不能量化的事情,就是不重要的事情,因此也就不会在这些事情上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这对于组织和管理者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之所以陷入这样的误区,主要是由于我们对量化这个概念的误解,它看似是经过缜密的科学推理而产生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在哲学范畴中,它被称之为“科学主义”。
经验表明,组织中越是重要的目标,往往越是难以进行量化。工作效率、现金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还有许多其他的指标,现在都已经成功实现了量化。而在以往的管理实践中,管理者都认为这些是不可能被量化的。但是,在产品质量、客户体验、消费者满意度、组织创新等目标上,我们又当如何实现量化呢?事实上,不可量化的事情远远比那些可以量化的事情要重要得多,在如今的商业组织中尤其如此。
这就如同走钢丝一样,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对目标进行量化,但同时又不能走极端,忽视那些同等重要却难以量化的任务和目标。这里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来帮助我们找到合理的衡量点,但对于一些个案,只要环境、市场、产品、技术都是已知的,我们就能够知道应该量化到怎样的程度。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在最大限度上将目标进行量化,即使在狭义的“量化”中难以做到,也应该这样做。在下一个结束时期,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是否实现了目标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给员工制定目标时,应该将目标描述得尽可能精确一些。这其中有个小技巧,那就是在对员工进行语言描述时,尽量用将来完成时态,管理者不要说“我们想要完成哪些目标”,而是应该说“我们将要完成哪些目标”。
常规的管理思维告诉我们:不要制定相互矛盾的目标!这听上去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在我们的目标管理过程中是做不到的。目标越是重要,就越容易产生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与狼共舞”。
要想制定出好的目标,管理者就需要进行各方面的斟酌和权衡,分析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在。关于这一点,彼得·德鲁克曾说:“要鉴别出一位管理者是否称职,是否卓有成效,唯一的方法就是看他们在平衡目标时的表现。”
这里同样没有统一的公式来对目标进行衡量。每个公司都应努力使自己达到平衡,而且要在不同时期都能始终保持这种平衡。因此,在没有“公式”可套用的前提下,管理者不能将平衡目标这项具有风险性的工作授权给下属或员工,更不可能通过电脑来实现。事实上,这也是对管理者决策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要在相互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管理者的直觉和经验。
许多管理者认为,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制定目标,而不是制定措施。这一原则从理论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在管理实践中是不可能永远都能遵守的,因此我们也不能以教条的眼光去对待它。在有些方面,我们可能无法制定出清晰精准的目标,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措施来实现,这些措施会指引着我们向正确的方向迈进。
因此,对于这些方面,我们就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措施,而不一定非要制定目标。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的研究,而是要注重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凡是对组织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的,就是有用的,我们就应该接受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