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生物种群相比,我们人类具有无可比拟的适应性和创造力。然而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我们所效力的公司,在适应性和创造力方面却并未得到相应的体现。显然,这两者之间是自相矛盾的。而对于这一矛盾的现象,我们应当如何解释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现代的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和扼杀了人们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公司管理者往往过分重视员工的纪律、秩序、效率、精确度,却剥夺了他们自身所具备的艺术、创意、勇气、锐气。换而言之,公司并没有对人性化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大大挫伤了员工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最终导致公司系统性的潜力发挥欠佳。从表面上看,员工都在认真地工作,而实际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梦游。
2005年8月,美国韬睿咨询公司(Towers Perrin)[9]曾展开了一项人力资源管理调查。这项调查涉及全球16个国家的86000名员工,他们全部都来自大中型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全球仅有14%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高度专注”,将近25%的员工敬业度极低,对自己的工作“毫不关注”;而剩余的62%的员工对工作“基本专注”。
也就是说,从伦敦到纽约,从上海到巴黎,从孟买到东京,全球有86%的员工在他们的工作中没有付出自己的最大能力。这说明,全球所有的公司都普遍存在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现象。然而奇怪的是,无论是工作在一线的普通员工,还是执掌公司大权的管理层,似乎都从未想过要改变这一现状。个人本质属性和组织本质属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而他们却对这一矛盾熟视无睹。
作为公司CEO,要想让组织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持续获得成功,你就必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公司贡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因此,公司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彻底地改造公司的管理系统,让员工每天都尽其所能地为公司做事。”
尽管大多数管理者都认同进取、创造、激情的价值,然而他们却处于这样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之中:作为管理者,公司董事会不惜重金聘请他们来负责起决策、控制、监督等工作职责。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员工的创造力是不可能被“管理”的——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具要求员工服从命令、提高生产效率,但却无法让员工对公司更忠诚,也无法要求员工提高创新速度。
如何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创造力呢?如果你去请教那些经验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们的回答通常是:要想让员工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和才华,就不要在管理上过于束缚他们,而是给他们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但对管理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因为管理本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也是他们主要的工作内容。
于是,由此便产生了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一方面是公司现行的、僵化落伍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一方面则是构建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具有革新精神的、拥有忠诚追随者的组织这一美好的愿景。因此,要想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忱和创造性,让他们为公司贡献出更多的力量,管理者只有打破旧有的管理框架,给员工释放更多的自由——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近年来,许多公司里都流行着“授权”、“员工参与管理”、“自我指导”之类的说法,管理者以“合作者”和“团队成员”称呼公司的员工。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管理上的一大进步,然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标榜而已。
不妨问问你自己,处于公司基层的一线和二线员工,他们工作的自由度是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理念去设计自己的工作吗?他们是否有权利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门和项目?公司的决策权真的下放给员工了吗……
当员工被迫接受一项任务时,他们不会因此感到兴奋;当他们被套上缰绳时,他们就会心生抱怨和不满。事实上,这就像一个零和博弈:如果我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过分地干预员工的工作,通过严苛的监管制度给他们带来太多的约束,那么我们很难让他们在工作中产生激情和创造力。所以说,永远不要希望机器人能变成活力四射的人!
在你的生活里,曾经是否做过一些让你感到精神振奋、欢呼雀跃的工作?或许,下述这些工作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跟许多智慧的、极具创造力的同事一起攻克一个艰难的项目;跟一些非常有爱心的人士共同举办一次捐资助学公益活动;跟一群热爱宗教的人们将教堂修葺一新……
这些能激发我们热情的工作,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群人因同样虔诚的心态和价值观而投身于这项工作中,他们不会因资源的匮乏而却步,也不会因技术的限制而放弃,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项工作。简而言之,他们构成了一个拥有共同信仰和价值观的社区。
科层体制善于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能够很好地协调和安排不同角色的工作任务。但科层体制却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这一点上,社区体制明显优越于科层体制。因为在科层体制中,交换的基础是劳动合同——人们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而获得相应的酬劳;而在社区体制中,交换的基础却是人人自愿——人们的劳动报酬是获得创造未来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在科层体制中,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存在于生产过程中;而在社区体制中,人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
在科层体制中,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及相应的制度流程来进行监督和控制;而在社区体制中,主要依靠规范标准、共同价值观、相互激励、自我完善来进行管理。在科层体制中,奖励往往是物质方面的;而在社区体制中,奖励则大多是精神情感方面的。相对于科层体制,社区体制在管理上似乎不是很完善,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善”,刺激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当然,肯定会有许多管理者认为,社区体制是一种盲目乐观的、明显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制度。在此我们需要作一下澄清,社区体制并不意味着只需给员工提供“精神食粮”就可以了。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金钱来给我们提供生活所需。
但是,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如果你知道在未来的一年里,全球将要有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你打算削减员工1/4的薪酬。我们不妨再进一步假设,你的公司本身经营效益就不好,但是每名员工对于公司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既能实现工资成本的削减,又能避免或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你应该在管理体制上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革呢?毋庸置疑,最佳的改革措施应该是社区体制,而不是科层体制。(www.xing528.com)
灵感、激情和创造力都是上天赋予人类的才能。对公司而言,员工如果愿意发挥他们的才能,那便是对公司的一种恩惠;而若是不愿意施展自己的这些才能,那公司也无计可施,因为这是强求不来的。所以,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CEO,如果你只是不断地劝说员工要拼命地努力工作,命令他们以最好的服务态度对待客户,要求他们加快对产品的创新的速度,那么你是不可能让员工贡献出他们的这些才能的。
要想激发出员工的这些才能,你需要先问一问自己:“什么目标能使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什么崇高的理由能让我愿意奉献出自己所有的潜能呢?”当你在心中明确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后,你就会发现,激励员工最好的方法不是督促,而是理想。
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许多公司会召开绩效比拼誓师大会之类的动员活动,各部门的管理者在演讲台上发表斗志昂扬的演说,而台下的员工们也听得血脉贲张、群情激动。但问题是,这种兴奋感能保持多久呢?显然,这种兴奋不会长久地维系下去。当兴奋感消失后,一切都将复归于最原始的状态。
说教式的宣传和动员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激励效果。真正的激励来源于一种精神层面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会自发地鞭策和鼓舞着员工创造出精美绝伦的杰作——苹果公司、Genentech公司、维基百科,这些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都在运用这种激励策略。
责任感无法像产品一样通过生产流程制造出来,也无法依靠管理咨询顾问萃取出来,更不可能因几句宣传标语就能培养出来。它不是强加在员工身上的一种管理工具,而是来源于员工对公司的一种崇高使命,对艰巨的工作任务的一种愤怒和不屈服,对实现未来目标的一种奋斗和希望。
遗憾的是,公司的管理层在举行公司会议时,讨论的范围通常是围绕战略、目标、绩效、预算、员工等话题展开的,我们很少听到他们在会议上谈及公司的目标和使命。于是我们发现,与会人员不但明显缺乏右脑思维,而且会议上的讨论和发言也往往是些无关痛痒的废话。自由、公平、激情、理想、价值观……这些才是能长久给人带来滋润和激励的精神责任感。因此,要想让员工慷慨无私地贡献出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他们所付出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共同的人生价值和崇高的理想。
[1]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著有《历史的终结》等。
[3]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奠基人,被后世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
[4]马克斯·韦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5]托马斯·库恩,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代表作为《哥白尼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结构》。
[6]摘自《在美国国会的证词》。
[7]MDC,Manager Development Course的缩写,即“经理发展课程”;BMC,Business Management Course的缩写,即“企业管理课程”;EDC,Executive Development Course的缩写,即“执行官发展课程”。
[8] 路易斯·郭士纳(Louis V. Gerstner),曾任IBM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著作有《与大象一起跳舞》。
[9]韬睿咨询公司,全球最大的业务咨询公司之一,向各类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为全球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精算和管理咨询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