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企业顺利传播其价值观念的基础,是构成企业精神氛围的重要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包括:管理者素养、管理艺术、员工素质、人员之间的沟通(包括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交流频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企业各类人员之间关系融洽和睦、行动协调,它的形成是上述各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管理者的素养
管理者的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管理者作风民主,宽以待人,礼贤下士,以个人的工作成就、道德品质取信于人。因此,要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关系,使自己在复杂的人际中游刃有余,工作得心应手,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促成企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素养一部分来自个人先天的禀赋、资质,即个人素质,它相对稳定;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即个人修养,它甚至比专业知识更重要,这是决定人的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管理者个人修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了解并掌握领导科学与艺术
这将有助于管理人员懂得如何管理更有效,从而使自己的管理更有效。领导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影响领导效果的因素、随机应变的领导方式等。管理者如果不懂得领导艺术,工作忙起来就只能是机械地去执行任务、例行公事,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效率低下,这将影响管理者的个人威信。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赢得下属和同事的尊重。
2.进入角色
即管理者在工作中运用想像力,将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想象按照别人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对某一具体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意见,这样做可以克服管理者独断专行的官僚主义作风,避免管理者以自己的性格、立场和价值观念来推断他人的观点。事实上,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假设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思维方式、逻辑和观点,而对与己不同的观点感到困惑,因不理解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产生矛盾和隔阂,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就必须有进入角色的能力,这要求管理者对相关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包括个人关系、经济和健康状况)、理想和抱负、价值观念、个人性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管理者才有可能真正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从而有效地领导和指导下属工作、与同事真诚地协调与合作。
3.客观和公正
管理者应客观地评价自己,并客观地处理问题。客观地评价自己首先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自身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其次是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即所谓自知之明,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理智地同他人相处,避免狂妄自大、好高鹜远、夸大自己而贬低他人,从而减少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工作热情。客观地处理问题就是要求管理者不带个人感情地、客观地观察、判断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保证公正性和公平性。管理者如果是非理性的人,不可能对相关信息完全掌握,他在工作中对所接触的人总会产生一定的感情,其个人的特殊性格、工作经历和工作环境、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感情原因必然会影响其处理问题的客观性,从而可能挫伤部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者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克服主观性,克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细致地观察,冷静地分析,努力做到公平与公正地处理问题。
(二)管理艺术
管理者在工作中巧妙地运用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即管理艺术,将有助于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使管理的意图上行下达,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艺术主要包括履行职能的艺术和理顺工作关系的艺术,前者偏重于纵向关系的调整,如和下属的沟通以及对下属的授权、提升、激励和具体指导,后者则倾向于协调横向关系。管理艺术是建立在管理人员个人的经验、修养和洞察力的基础上的,因此管理者要善于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认真学习有关的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培养敏锐的洞察力。管理艺术作为一种实施科学管理的技巧,在实践中尽管会受到管理者个人风格的影响,但仍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包括以下内容。
1.与人为善,相信他人
不能简单地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相信每个人的优点多于他的缺点。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发现并利用一个人的优点,避免和抑制其缺点。一旦授权,就要相信其能力,尽可能地减少指示和干预,使对方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满足其成就感。
2.礼貌待人,尊重下属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同僚和下属是一个人具有较高修养的体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避免敌对情绪的产生。因此,应多使用“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对同僚之间的异议应保持冷静,以理服人,尽可能减少粗暴的言行和态度,批评下属工作中的错误应尽量避开公众场合,单独面谈,维护下属的尊严。与下属谈话时应精力集中,耐心倾听,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
3.博采众议,兼听则明
一个管理者的能力及其所能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胜任所有的情况和问题,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相关的信息,并且他会受到个人性格、工作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这就使管理者在具体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为避免工作中的主观性,管理者在决策之前(尤其是涉及各种利益关系时,例如员工的晋升、工资的调整、奖惩制度的具体实施等),要认真调查,广泛听取意见,给犯错误者申辩的机会,绝不以权压人。(www.xing528.com)
4.不吝赞赏,及时表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意味着肯定,它使人精神愉悦、情绪高昂、工作高效,而人们心情舒畅时更加宽容,更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从而使相互之间关系融洽。及时赞扬,效果更佳。因此,如果同僚或下属的表现突出,成绩卓著,管理者应及时表态,进行精神的或物质的赞扬。
5.民主开明,激发员工
民主的工作作风一方面有助于克服主观、官僚主义,减少失误,另一方面能消除下属的紧张感,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开明的态度有助于下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工作兴趣和工作热情。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该经常地向下属通告自己的设想和计划,并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下属真正理解工作的性质和目标,有兴趣并且能够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6.态度一贯,杜绝两面派行为
两面派行为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毁灭性的作用,也是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很难想象一个道德败坏者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管理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态度一贯,绝不能对上级一个面孔,对下属是另一个面孔,或者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场合持相反的态度和观点。
(三)员工的素质
曾经在任多年的美国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裁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种合作性的系统,管理的有效性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合作的结果。他指出,除非职工承认企业管理者发布命令的权威,否则管理者发布命令的权力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员工作为企业中的管理对象,其行为对企业的人际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否承认并服从企业管理,对于企业的管理效果至关重要。一般而言,一个人的素质越高,其涵养越深,其感悟力和理解力越强,越容易团结与合作,因此,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是营造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
员工的素质包括员工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术技能素质。生理素质包括身材、外貌、说话的声音等,这是与生俱来的,可塑性最小;心理素质与人的性格和生活工作经历有关,既有先天的因素,又与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有关,因而可塑性相对较小。道德因素、思想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素质则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它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保持员工较高的素质主要从两个环节着手:招聘和培训。
1.招聘
招聘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企业提供必要的人力,另一方面是尽可能地为各个工作岗位寻找合适的人选。要做好招聘工作,首先,必须认真分析企业目前的人员状况,根据需要制订招聘计划,内容包括招聘的人数和招聘的标准,避免盲目性和主观性;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体对潜在的应募者加强招工宣传,还可以利用各种职业中介机构介绍,并与它们合作加强宣传;最后,是认真挑选和录用,通过面试和笔试,可以全面考核一个人的各种素质,尤其要重视应聘人员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这将有助于企业文化在新员工中迅速贯彻。
2.培训
这里的培训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两个方面,企业文化培训就是围绕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全面了解企业文化。闻名全球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培训,每个新员工入厂后,必须接受一段时间的企业价值观念教育,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并坚持每天早晨举行朝会,加强员工的企业精神教育。虽然企业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但它同样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其他素质。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本身就体现了企业重视人的发展的经营导向,而员工自身的发展会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向往和关心,自觉地和企业保持一致,这无疑会促进企业内部关系的协调。
(四)企业的内部交流
企业内部交流包括纵向的交流和横向的交流,即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和同级之间的交流,它的方式和频度决定着企业人员之间相互了解的程度,从而影响着人际关系的状况。企业内部交流方式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的交流如定期的企业例会、不定期的座谈和讨论、下达公司文件等,非正式的交流如口头交流、临时协商、传递口信和便条等。一般而言,正式的交流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频度应相对低些,以减少交流中的紧张感;非正式的交流应相对频繁,以保证公司各种信息的畅通,使上下级之间以及同事之间充分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