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种广义文化有其特有的层次结构。学术界普遍认为,广义文化实际包含了三个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和中间层的制度文化。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包括四个层次,即在表层和核心层之间存在一个“教育层”。在现代文化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教育层”的文化功能,应当说文化结构四层次论是有道理的。
(一)表层: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社会生产、生活、文化娱乐诸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有形的物质财富,是文化的物质躯壳或称物质载体,也称为“硬文化”。物质文化居于表层,以实物形态显露于外,既看得见,又摸得着,既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要,又能直观地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因此也就成为评价社会的客观价值尺度。蒸汽机的出现标志工业化的开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考古研究中,把挖掘的古址、古墓都看成“文化遗址”,把出土的陶片、农具、钱币、武器、装饰等都作为研究当时文化状况的证据。这些有形的物质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
物质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产品和生产经营产品的物质条件,如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销售、售后服务,以及厂房、机器设备、生产作业线等;二是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如城市建设、住宅、公共交通、学校、医院、商业设施等;三是文化设施和娱乐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影剧院、运动场等。物质文化包容了社会一切有形的物态存在。
物质文化是整体文化构成中的基础,是任何一种特有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获取生活必需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同时还要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这些看似非常普通和简单的问题,其影响却是无穷的,能够引起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再塑人文》一书的作者指出:“不管是从理论抽象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现实存在的角度,物质文化都是文化整体的基础、实质和根本。还应进一步说,物质文化水平低,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4]
(二)核心层: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通常是指为社会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并指导和支配他们行为的思想意识,其内容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取向、哲学信仰、法律意识、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心理习惯等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精神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来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通过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因此也称为“软文化”。精神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因为直接掌握精神并受其支配的是人,所以人所生产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的背后都隐含着人的精神境界。人的精神是国之根、民之本、企业之魂。民族精神、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的脊梁和灵魂,也是企业活力的源泉。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精神文化的多元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甚至不同的企业,除接受大文化的精神影响外,一般都拥有自己特殊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
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所积累的经验的凝结和升华。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对社会和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社会、组织和每一个人都需要精神,都需要精神支柱,人们离不开精神文化就像离不开阳光和空气一样。
(三)中介层Ⅰ:制度文化(www.xing528.com)
制度文化,是指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各种法规和制度。就国家来讲,为使社会有秩序、高效率运转而建立的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纪律;为规范工作程序和提高工作效率而制定的各种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等;为明确奋斗目标和确定工作方向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都属于制度文化的范畴。衡量制度文化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志是各种体制、法规、制度、政策的科学性,管理的有效性,社会的秩序和活力,以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状况。
制度文化处于核心层和表层之间,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把精神文化恰当地转化为物质文化。具体地说,就是把属于观念形态的精神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再通过人们的行为创造出物质形态的产品。制度文化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经营,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团结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各种消极因素和越轨行为的必要手段。
人们对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所形成的制度文化与制度创新密切相关,社会和各种组织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创新的水平。
在由精神文化向物质文化转化的过程中,制度文化中介作用发挥的程度,关键取决于人的因素。人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的程度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催化剂。
(四)中介层Ⅱ: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劳动,是年长一代为了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把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使他们适应劳动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在广义文化的层次结构中,忽略了教育文化层次的存在是不应该的。在社会文化中,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特性,属于文化结构层次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
这方面,《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一书的作者李躬甫认为,教育层是居于生产层与制度层、价值观层之间的转换层,是文化结构中最能表现出人的本质、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自我调节、自我规范能动性的文化层。教育层将源于生产层的人的本质发展要求转换为管理制度和价值观理论,并通过制度层和价值观层实现,而又使制度层和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和理性规范要求通过教育层转换为物质生产层的人的本质的内在素质,使不同行为能力的人,具有了共识的价值观和自觉遵守的制度,使之可以与他人相互协作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殊行为能力。[5]教育层使生产层、制度层、价值观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当然,在整体文化结构中还有语言文化的问题需要考虑。
分析文化结构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于准确把握人类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同层次文化的功能作用,树立完整的文化观念,指导具体的文化建设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狭义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不是一个孤立的实体,而是存在于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具体的、历史的思想体系。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都由若干个基本部分所构成,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狭义文化也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如“学文化”,指的就是学习文化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也是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上述是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的解释,得到了普遍认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