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质量道德观的传承与发扬

传统质量道德观的传承与发扬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质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质量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仁爱、诚信、匠心为主要内涵的质量道德观。中华民族一直认为造桥修路是行善积德之举,善行恒心必追求高质量,常常不惜倾家荡产集资建造,绝不会敷衍了事。诚信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诚信文化对保障质量安全产生着深远影响。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中的质量基因。

传统质量道德观的传承与发扬

在中国质量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厚的质量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仁爱、诚信、匠心为主要内涵的质量道德观

仁爱为怀。中国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到质量上则表现为同理心对待所制造出售的产品。《韩非子》中讲过一则故事,山东省东夷以前制造的陶器粗糙质劣,舜去了以后陶器变得坚固。孔子为此感叹说,舜不是制陶之人,他教百姓的并非手艺,而是以“信”“仁”感化民众。制陶人有了“信”“仁”之心,才弃“苦窳”如敝,而所制陶器能够经久耐用。吴中孚在《商贾便览·工商切要》开篇就说:“习商贾者,其仁、义、礼、智、信,皆当教之焉,则及成自然生财有道矣。”中华民族一直认为造桥修路是行善积德之举,善行恒心必追求高质量,常常不惜倾家荡产集资建造,绝不会敷衍了事。元代刘斌建西安灞陵桥、明代李呈春修福建洛阳桥、清代谢甘棠修江西南石桥等故事都留下千古美名。

* 铜铁摇钱树,东汉时期。1962年陕西省城固县出土(李刚摄)(www.xing528.com)

诚信为本。诚信是我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内涵,诚信文化对保障质量安全产生着深远影响。管子说:“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俗话说“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古代出现一些商业用书,从《士商类要》《客商一览醒迷》,到《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杂货便览》,都反复强调公平交易、光明正大、诚实无欺、重恩守信等训诫。历史上留下的童叟无欺的诚信故事比比皆是,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乐正子春是鲁国辨别铜器的专家,齐国打败鲁国后,索要谗鼎。鲁送了一个赝品,齐说假的,鲁说真的,双方争持不下,请乐正子春鉴定。鲁国君王以为乐正子春是本国人,定会帮自己。不料乐正子春看后问,为何不送真的?鲁王说:“我很喜欢这个鼎。”乐正子春回答:“我也爱惜信誉!”《北窗炙輠录》记载一则故事:陶禹锡高祖陶四翁开染布店,一天,花四百万钱买下染布用的紫草。不久布商来店进货,看见这些紫草,说是假的,但仍可染布,价钱低点就行。次日,布商再来进货,陶四翁却没有染一匹布,还当面毁掉所有假紫草,并说:“宁我误,岂可误他人耶!”

匠心永恒。《考工记》说:“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而老百姓也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成为流淌在中华民族中的质量基因。《庄子》里的“庖丁解牛”,欧阳修写的《卖油翁》,《核舟记》中的王叔远都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质量人才不断涌现。“技可近乎道,艺可通乎神。”土木工匠的始祖鲁班李冰都江堰、李春造赵州桥蔡伦发明纸、毕昇发明活字印刷贾思勰著《齐民要术》、陆羽撰《茶经》、李诫编《营造法式》、沈括撰《梦溪笔谈》等故事流传至今,深刻影响着中国质量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