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质量发展需要与国际合作。2014年3月28日,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的署名文章,特别指出:“中国市场和德国技术的结合,无疑将极大促进中欧经济社会发展,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诸多实惠。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联手,将为中欧乃至世界经济创造巨大增长空间。”
我国质量发展与国际合作是密切相关的,加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必由之路。
10年前,我国就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整体上,我国仍是一个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仍是一个质量大国,而不是一个质量强国。
从低端产品来看,我国许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多数是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型、零部件组装型,出口贸易换来的利润只是皮毛,大头都被跨国公司拿走,而且许多产品还是使用国外的品牌。10多年前,出口7亿双鞋才能换回一架波音客机的消息,曾经是媒体报道的热点。
从中端产品来看,我国生产的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大型家电产品的环保节能指标和总体质量水平也已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技术还掌握在跨国投资商手中。
从高科技产品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企业研发平均投入不足国外知名企业的1/4,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核心器件和高端组件依赖进口,许多产品的更新换代还是依靠国外先进技术的引领。(www.xing528.com)
中国离质量强国的梦想还很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急切呼唤质量强国梦的早日实现。
早在2004年,国内就有专家说,有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中国科技威胁论”的声音。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西方国家纷纷抛出所谓“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等论调。2007年出现的针对中国的产品质量政治化、妖魔化,实质上是这股论调的一个新表现,有的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中国的出现。事实上,妖魔化中国低成本产品,把个别产品质量问题扩大化,实质上就是在宣传一种“中国制造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变种,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在西方国家很有市场。最近,有的大国强国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打压,包括进行质量打压,目的就是不希望看到一个崭新的质量强国出现在东方。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产品大国,但还不是质量强国。面对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逐渐减弱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增强后劲,要使我国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里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凸显了提高质量对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产品质量,可以释放质量红利、提升质量竞争力、创造质量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开放的大门要继续敞开。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扩大进口,需要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质量合作,包括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格评定等。只有这样,我国的质量强国建设才能行稳致远,一直保持在世界质量发展的第一方阵,并始终保持中国质量发展的特色,引领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中国质量(杭州)大会致贺信,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质量国际合作,共同促进质量变革创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