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质量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质量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技术知识、管理理念、行为方式、法律法规、规定规范和道德素养等因素的总和。质量文化带有明显工业文明的特征,受到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广泛影响,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密切相关。
在我国,质量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专门提出具体建设要求:“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牢固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理念,实施以质取胜的经营战略。将诚实守信、持续改进、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自觉抵制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先进质量文化建设,提升全民质量意识,倡导科学理性、优质安全、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努力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针对我国质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工匠精神,多次进行论述和强调,为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4月26日)中首次明确提出弘扬“工匠精神”。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明确把工匠精神和敬业风气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2019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运仪式时的讲话中指出,“大兴国际机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和世界眼光、战略眼光,体现了民族精神和现代水平的大国工匠风范”。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这是首次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并列起来加以阐述。
工匠精神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四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执着专注是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精益求精是工作态度、精神状态,一丝不苟是操作指南、工作要求,追求卓越是质量要求、目标导向。这四个层面,阐明了工匠精神的实质,涵盖了质量文化建设的技术知识、管理理念、行为方式、规定规范和道德素养等要素,是质量文化在生产者、劳动者身上的具体体现。深入宣传、广泛弘扬工匠精神,将对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等新消费发展,传统质量技艺大师、现代工艺技师、职业技能高手等工匠、大师成为产品制造的主力军,对于生产具有更高质量溢价能力的新产品、新品种、新品牌至关重要。根据某大学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测算,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比重提高1倍,能够使我国工业增加值提高10%以上。这是一个很高的数据,可能会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质量变革” 的重要力量。
从老百姓日常生活来说,质量代表着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文化,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从社会层面来说,质量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劳动力素质和生产管理的直接体现;对国家来说,质量承载着国家的形象、民族的形象。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得以最早认识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文明,一类是源于影视作品,一类是源于工业产品。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日本产洗衣机、电冰箱、电视和汽车,让我们认识到日本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样,近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也与我国高铁、核电、家电、大型成套设备等产品质量相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强大的口罩、防护服和医疗器械生产能力、稳定的质量水平,也让世界刮目相看。(www.xing528.com)
同样,日本的产品质量也代表着日本的民族整体形象、精耕细作的工业文明。日本与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汽车、机械、家电等行业进行激烈的质量竞争,日本的丰田、精工、东芝等许多知名大企业由此产生,其产品甚至流行全球。日本的家用汽车、摩托车在东南亚仍然是销售的霸主。日本在制造业快速崛起,质量水平甚至超越美国。美国的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说,美国在质量竞争中输给日本,是由于美国的不良管理风格所形成的劣质企业文化所致。
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说:“质量需要个人和团队的狂热追求。”质量专家朱兰说:“企业的最高阶层以质量为理念是无比重要的。”从根本上讲,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的高低,源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由生产者来实现、操作的。无论是手工生产、机械化大生产,还是自动化生产、无人生产,背后的设计者、操控者、管理者,都是具有充分主观能动性的人。这种主观能动性中的目标理念、主观愿望、敬业状态,决定着产品的可靠性高低、性能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
我们再来审视工匠精神的内涵,这种精神实质上是质量文化,说到质量文化的核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政府层面讲,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带有全局性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论述工匠精神,好像是“大报告”说“小事情”,实质上是微言大义、高瞻远瞩。这充分说明了质量文化、质量理念,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问题,质量提升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质量发展已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中国制造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质量水平普遍不高,许多产品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像海尔、华为、小米等海外知名企业并不多,高铁、核电等高端产品的“名片”屈指可数。更因为国内产品质量的缘故,使我们的内需外溢,出现了出境旅游者大量采购奶粉、电饭煲、马桶盖、服装、鞋帽的现象。提倡工匠精神,打造国内精品,刺激内需,是国家层面提升质量水平的努力方向和号召。
从质量文化层面讲,这是一个关系质量本质、带有战略性的论断。这几句话,从产品质量追溯到工匠,从工匠文化说到品牌,归结到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时代,逻辑自现,细细品来,意味深长。始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并没有对德国经济造成损失,原因就在于德国有世界上一流企业2300多家,出口业素以产品质量高享誉世界,自1952年以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被誉为“出口冠军”。以汽车、机械产品、化学品、通信技术、供配电设备、医学及化学设备为主打的出口产品,助推德国2021年出口再创新高,达1.3755万亿欧元,比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3.6%。我国近年来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仍为出口主力,有的产品出口依然是以低端产品为主、以贴牌生产为主。2021年,日、德仍是我国电机产品主要进口来源地,占我国电机产品进口总额的43.4%,说明我国的电机产品对外依存度较大。
如何实现从产品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的革命性飞跃,不断消除“质量洼地”,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任务,也是一个长期奋斗目标。
从文化建设层面讲,这是一个关于质量文化精髓、带有民族性特征的论述。质量是一种文化,各国的产品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点特征。产品质量表征着生产者的理念、消费者的习惯,与语言文字、思维方式、民风民俗甚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关联。而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载体,是市场和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特别是从对外贸易来说,产品交易意味着文化交流。对海外用户来说,接触中国制造的产品,就像接触中国人;用中国产品,就像是与中国人打交道。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是从日立、东芝等电器,丰田、本田等汽车,了解到日本人的敬业、创新等精神;从西门子电器、奔驰汽车、双立人刀具等,了解到德国人的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等品质。中国的质量文化源远流长,童叟无欺、精益求精演变为成语。新形势下,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敬业精神、诚信态度、严谨要求、细致作风,融入一个个具体产品之中,凝聚成一批响当当的品牌,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象征。
* 近年来,我国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关键领域实现了一些突破,整车的正向研发体系基本形成。图为某汽车博览会(王嘉摄)
从生产管理层面讲,这是一个关系生产者自省自律、带有内生性要求的论述。人们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就是工匠自己的内心要求和行为规范,是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丝不苟的行为规范的具体体现。我国一位著名质量专家曾经说过,我国质量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有的生产者不认真。同一生产线同一批产品,有的优质,有的残次,可能就涉及生产者的心理状态、严谨态度、自律精神、细致作风。瑞士钟表闻名天下,众口一词说好、可信赖。实际上,瑞士钟表的生产者许多是家庭手工作坊,严格自律、自我严格要求,爱惜瑞士表的名声,已经成为瑞士钟表生产者的内心自觉,不赶时间、不减工序、不降成本,成为他们的生产习惯。中国航天创造了飞天奇迹,他们质量文化的核心是“小题大做”、不断挑战极限、追求“零缺陷”。这些都是匠心的素养、境界、自觉。因此,素质提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生产者要普遍达到这些要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说,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一大批大国工匠的涌现是标志;中国经济要长期可持续增长,一大批大国工匠追求匠心独运的精神是可靠保障;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一大批大国工匠是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