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成洋务运动,有识之士打出“自强”和“求富”旗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铸铁、炼钢和轮船、火车、机器、枪炮建造等先进科学技术。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军械所,集合了一批当时著名的科技专家,主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轮船。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模仿世界先进技术,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成为近代中国最大军火工厂。技术可以通过仿制迅速提高,质量则需日积月累。江南制造局军备品质并不好,且成本高于购买价格。连李鸿章都拒绝用国产林明敦枪列装淮军,继续进口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而北洋水师只是一支“买来的舰队”。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为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最初只能制造150马力以下的木壳船,1887年制成第一艘铁甲船。1877年左宗棠又筹设兰州机器织呢局,为中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因所购机器性能与当地原料不合,以致产品质量差、成本高、销路不畅。清末,中国对钢铁需求激增,主要依赖进口。1890年张之洞创建汉阳铁厂,1894年6月开炉炼铁,然而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1896年,改造全厂冶炼设备,并生产火炮、步枪、火药等,比较注重质量,“汉阳造”成为响当当的品牌。1898年7月12日,清廷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2款,奖励工艺创新和质量改进。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商标法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诞生。1911年颁布《大清著作权律》,从法律上提倡、保护和嘉奖从事科技、兴办实业和提高质量的人员。
* 1898年4月1日蚕学馆开学,办学宗旨为:“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求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图为1898年11月,邵章(前排右三)与来访的日本东京西原蚕业传习所所长本多岩次郎清等及蚕学馆师生合影
纺织成为轻工业首选发展产业。1878年李鸿章又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著名学者、实业家郑观应周密拟定《招商集股章程》。从弹花、纺纱到织布全部用机器,所纺的纱和织的布质量大体上与进口纱布相当。1893年,毁于一场大火,发展受挫。19世纪60年代,上海和广州就尝试建立蒸汽缫丝厂,但因遭到传统利益者的反对而失败。人才是基础,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兴办培训学校。1897年,杭州知府林迪臣委托青年才俊邵章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建立中国第一所蚕业学校——蚕学馆,1909年改组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学校。1904年,蚕学馆第一批学员史量才创办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1911年学堂改为公立,迁址苏州,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18年金陵大学成立蚕桑系。这些学校不仅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蚕桑专业人才,并积极改良和发放蚕种,成为江浙良种的主要提供方,真正走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杭州、镇江等地建立蚕种试验站,民国浙江和江苏省政府建立了蚕业改良场,一批私人制种场也相继成立,积极推进以“改良”蚕种代替“土”种。在嘉兴,1928年使用“改良” 蚕种的比例只有5%,7年后上升到50%。
清末,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缓慢打开工业化大门,艰难步入工业质量时代。伴随现代科学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方法也同步发展,奠定了现代质量发展基础。
在爱国救亡洪流中,一批有识之士倡导和开展实业救国,推动质量进步,国家质量管理意识启蒙。1912 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增设专职机构:巴拿马赛会事务局和驻美赛会监督处,保证优质产品参展;棉、糖、林、牧试验场, 采集、培育和推广良种,评定品质;工业品化验处,鉴定产品质量、指导产品改良;商品陈列所,比较物品优劣;权度委员会,制定权度法规。之后他实施棉铁主义时,不遗余力地招良工、育良种、产良品。
引进国外技术,开始建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和计量体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农商部设立度量衡权衡局,向法国万国权度局(国际计量局)定制铂铱合金营造尺和库平两砝码原器,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制度首次与国际米制公约对接。后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权度标准方案》《度量衡法》,1923 年颁布《商标法》,把工业产品的标识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1929年成立全国度量衡局,行使全国度量衡统一事宜。1931年在全国度量衡局下设工业标准化委员会,组织拟定工业标准。据统计,截至1943年6月,共征集国外工业标准18278种,其中包括译述类3833种,编定拟议国内工业标准759种。(www.xing528.com)
仿照西方质量管理体制,建立商会及同业公会等组织管理机构。1914年,国民政府颁布《商会法》,1929年颁布《工商同业公会法》,1930年颁布《工商同业公会法施行细则》,规定其宗旨为“维护同业公共利益,矫正营业上之弊害”。1934 年,在《特种工业奖励法》《奖励特种工业审查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工业奖励法》,鼓励生产优质产品。1936年,颁布《小工业及手工业奖励规则》,奖励产品优良者。
中国对外贸易早期,外国检验机构在国内口岸设立商品检验公证所,往往袒护本国商人经济利益,控制了中国的进出口商品检验主权。1914年,中国近代实业家、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张謇提出:“在汉口、上海、福州等销茶地点,设立茶叶检查所,遴派富于茶叶学术经验之员,督同中西技师,前往办理。凡出口茶之色泽、形状、香气、质味,均须由检查所查验。其纯净者,分别等级,盖用合格印证;其有前项伪情弊者, 盖用不合格印证,禁止其买卖。”次年设立永嘉茶叶检验处, 查温州茶叶、禁假茶出口。1922年,万国生丝检验所按纽约所的检验方法承接业务,出具质量证书,但后因遭洋行反对而关闭。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收购万国生丝检验所设备,成立生丝检验处,颁布《商品检验法》。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颁布《工商行政纲要》,提出:“于全国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商品检验局,举各种重要商品加以检验,一方面限制窳劣商品不得输出,使我国商人于世界增进其贡献;一方面证明我国输出商品其优良已合于文明各国需要,而不得再事藉口禁止输入。”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颁布了《商品出口检验局暂行章程》,组织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统一管理。这年3月,上海商品检验局成立,对棉花、生丝、豆类、桐油和牲畜正副产品等中国重要输出商品实施检验,颇具效果。中国植物病理学教育先驱邹秉文担任局长。1932年,蔡元培三子、畜牧兽医学家蔡无忌接任局长。1931年,中国著名农学家、被誉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任职上海商品检验局,制定了一整套出口茶叶检验标准、细则与实施办法,首创茶叶出口口岸和产地检验制度。茶叶检验制度的建立和机构的设立,对出口华茶质量起到明显的监督作用,有效地防范了茶叶掺假作伪的现象。
在科学和试验的基础上,形成技术检验管理模式。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呈请国民政府设立工业试验所,提议“借助于精密之仪器及纯粹之药品”,提升质量检验能力。1930年,正式建立工业试验所,下设工业原料分析室、汽车染料实验室、机械设计室等17个试验室,以及纤维实验厂、纯粹化学药品制造实验厂等11个实验工厂和3个推广改良工作站。
虽然举步维艰,但国内民族资本开始破冰发展,一批爱国实业家创办面粉厂、纺织公司、火柴公司、搪瓷厂等,争取产业独立。比如民族资本创立“象牌”水泥与日本“龙牌”水泥展开竞争,生产的“红三角”“红五星”牌纯碱,在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4年销售量占国内市场55%的份额,超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英国卜内门洋碱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