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痛定思痛,最终决定提升自身实力,鼓励和支持本国商人建立棉纺织业与印染业,学习印度提高棉布质量。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英国不断发明和普及新技术,推进产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全面提升质量,与印度展开了一场国际棉织品市场抢夺战。
1733年,英国一家棉织工场的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新的织布工具——飞梭,比原来手掷梭子法的工效提高了一倍多,织出的布面更宽。飞梭被广泛应用后,织布效率提高了,但带来另一个问题——棉纱供不应求。很长时间纺与织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棉纱价格猛烈上涨,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纱荒,有些棉布工厂因缺纱而停产,研制新的纺纱机变得非常迫切。1761年,英国艺术与工业奖励协会两次悬赏,征求新式纺纱机的发明。1764年,英国兰开郡兼做木工的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哈格里夫斯以女儿珍妮的名字为这种新纺纱机命名,这就是工业革命中闻名世界的珍妮纺纱机。后来,珍妮纺纱机的纱锭由八个增加到十几个,纺纱工效随之提高到十几倍,而且纱线变细了,只不过容易断。
* 珍妮纺纱机
最初的珍妮纺纱机以人力为动力,1768年钟表匠阿克莱特发明了一种以水力为动力的纺纱机,纱线变得结实了,但比较粗。1779年,工人塞缪尔·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纱线变得柔软、精细又结实,棉纺织品的“质”和“量”均实现了革命性的提升。1785年,传教士卡特莱特在访问阿克莱特水力棉纺厂时受到启发,发明了水力织布机,织布效率又提高40倍。但这种织布机异常笨重,不甚完善。其后20多年,经约翰逊、拉德克利夫、霍洛克斯等人不断改进,才大量推广。
英国人创新热情高涨,印花、漂白、染色等技术不断涌现,净棉机、梳棉机、卷线机、整染机等机械发明比比皆是,科技推动着英国棉纺织效率和质量交替上升。为了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发展,英国政府推出了各项优惠和奖励政策,对棉纺织技术发明创造者发奖、封爵。1786年,英国国王封卡特莱特为爵士,一年后任命他为德比郡郡长。1812年,国王奖励综合纺纱机发明者克隆普顿5000英镑,5000英镑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大财富,伟大科学家法拉第在皇家研究所的年薪只有100英镑。(www.xing528.com)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原有的动力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急需一种新的动力。1784年,瓦特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机械化时代。蒸汽机很快取代水车,驱动纺纱机和织布机运转,英国棉纺织业如虎添翼。18世纪末期,英国棉纺织业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1806年,英国使用蒸汽发动机的织布工厂不断增加,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动力化,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棉纺服装不但舒适暖和、价格低廉,而且图案美丽、色泽亮丽、外观精致,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竞相追逐的对象。1800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25%,1828年达到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棉纺织成为英国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史学家几乎一致认为,棉纺织业是英国乃至世界工业革命的起点和先导。
* 19世纪,英国纺织工厂
早期,印度本土精细加工的高端棉布尚能保持一定优势。随着英国棉布质量不断提高,18世纪后半叶,英国不仅不再从印度进口棉布,而且把印度当作制成品倾销地,在高端市场上彻底打败了印度棉布。1774年,英国毫不犹豫地废除了那些禁止从印度进口棉布的法案。从1814到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印度纺织业迅速崩溃,著名的纺织业城市达卡,1827年有15万人,8年后只剩下3万人。
1815年,“第二次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彻底打败法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机器生产占据了英国纺织业的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前后8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而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出手纺工人266倍。1850年,英国加工了全世界46%的棉花。英国纺织繁荣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的1924年,英国棉纺锭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330万锭,织机79.2万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