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伪劣的日常用品给英国人带来无尽的痛苦,而在经济领域英国人又面临着新挑战。英国是传统的养羊大国,欧洲重要的羊毛产地。优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造就了英国羊毛无与伦比的洁白与柔软。百年战争失败后,英国退守回大不列颠岛,沦为欧洲二流国家,实力位居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之下。战败的英国人卧薪尝胆,重新把目光聚焦到羊毛上,只不过他们不再单纯地出口羊毛,而是大力发展毛纺织业及其贸易。首先,采取税收、出口等产业扶持政策,为毛纺织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通过移民政策,秘密引进佛兰德斯纺织工人,提高英国工人纺织技能。其次,大力加强台式梳毛机、纺纱机等技术的革新,推动英国毛纺织业迅速发展。最后,规模化生产。水力漂布机的推广应用,不仅使得呢绒宽幅变大,产量显著提高,质量明显改进,而且使呢绒生产的中心逐渐脱离城市,向靠近水源的农村转移,出现许多纺织生产中心,形成了三个新的主要呢绒生产区。
英国呢绒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大量出口,1470—1510年的40年间出口量年增长率达30%。英国非常注重出口呢绒质量,政府专门安排鉴定员,负责检验呢绒质量,符合法定标准的加盖检验印章后允许出口,不符合标准的呢绒没收。每年鉴定员向财政署提交检验报告和账册。英国呢绒质量不断提升,逐渐享誉欧洲,连意大利米兰织工都纷纷仿制。毛纺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英国羊毛和呢绒成为欧洲国际贸易中的一宗主要货品,垄断了整个欧洲市场,保障着皇家国库正常运转,支撑起英国经济命脉。
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扩大了牧羊场,增加了羊毛产量,为呢绒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英国毛纺织业进一步脱离旧有生产方式,手工工场更加扩大,呢绒生产规模极大扩展,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持续提高。而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通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又为优质的英国呢绒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市场。1565年,英国呢绒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总额的78%。1588年,在格拉沃利讷海战中,英国打败了当时世界头号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欧洲崭露头角,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小视的力量。
然而,此时一个新的挑战降临在英国面前,对手不是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而是远在亚洲的印度,挑战不是军事,而是棉纺织业。棉花原产于印度,种植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古希腊时期,印度棉织品制造业已经很普及,从精良的平纹细布到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样式众多、应有尽有,并且质量很高,远销非洲。与亚洲的热销不同,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需求量很少,棉织品在欧洲贸易很有限。1498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成功到达印度。从此,欧洲人通往神秘东方的大门被打开。(www.xing528.com)
为了香料而来的欧洲人踏上印度的土地,却被色彩丰富、质量优良的棉织品所震惊,精良的平纹细布、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让他们眼花缭乱。17世纪晚期,欧洲经济不断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时尚也随之发生巨变。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英国消费者为之倾倒。上至王后,下到普通商人,越来越青睐轻便又实用的棉布,以用印花布和白洋布做窗帘、垫子、卧具等为时尚。欧洲人打通了航线,结果让印度高质量的棉织品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单1684年印度就出口了上百万件棉布服装。印度莫卧儿帝国控制了全世界1/4的纺织品贸易,每年税收达到1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的十几倍。莫卧儿帝国获得流水一样的财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印度棉织品横扫整个世界市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畅销、利润最丰厚的商品。英国毛纺织品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遭到致命的冲击。
与占据着英国输出品王座的毛纺织业相比,英国棉纺织业在制造工业中地位十分渺小,产品远不如印度棉布柔软和漂亮。面对印度高质量棉布的竞争,英国人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保护本国纺织工业,1662年,英国政府再次实行产业政策: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向进口的印度商品征收高额的歧视性关税。1690年到1721年,英国国会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印度印花棉布。但是单纯的抵制、封闭措施,从来不可能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