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创建亚太地区(上海)皮革品牌·创新·经营总部(中心)可行性研究”项目提出的背景机遇、课题目标、调研重点、可行性分析和关键性问题作了系统地阐述和论证,通过研究结论,揭示了该项目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前瞻性、率先性和针对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皮革业重心转移所呈现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了我国皮革产业30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皮革加工中心暨贸易中心。据统计,2008年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157倍;利税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85倍;其中利润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87倍;出口创汇比1978年增长了175倍;皮革行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7个,产业集群的皮革特色区域17个。这些增长数字足以显示我国皮革业的兴盛与壮观。然而,中国皮革业的长足发展也为之付出了资源与环境的昂贵代价,从发展趋势来看,皮革业还存在社会意识上的误区,头上还被戴着“一资二高”(资源性、高能耗、高污染)的帽子,正处在国家政策杠杆的风口浪尖上,压力与风险可想而知。为此,中国皮革业必须在大力推动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优化升级的同时,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重复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努力打造清洁生产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皮革产业,塑造企业自主品牌,在拓展内需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这也是中国皮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是我国近代皮革业的发祥地。建国以来,上海是我国轻工生产与出口的领先高地,而上海皮革产业则具有技术领先的历史渊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皮革业在“二次创业”时期得到迅猛发展,上海皮革业通过“六五”“七五”时期的国家科技攻关,相继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设计、品牌建设等方面仍具备全国皮革行业的领先优势。因此,把握当今上海正在建设国际大都市和创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历史机遇,利用建国以来上海皮革产业技术领先的优势,通过创建亚太地区(上海)皮革品牌、创新、经营总部(中心),搭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繁荣我国皮革经济的大平台,有助于推动新时期中国皮革行业的持续发展,以期早日从世界皮革“制造大国”跨入世界皮革“创造强国”之列。
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大国,但还不是皮革强国。如何使我国皮革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是我国皮革行业所无法回避而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也是我国当代皮革人所肩负的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
针对目前皮革产业“一资二高”加“三低”(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牌能级低)的行业现状,尤其制革产业面临淘汰落后产能的挑战,亟待寻找契机、突破瓶颈,摆脱产品过剩、经济效益匮乏的局面,中国皮革协会在牵头贯彻《轻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同时,正在编制《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确立在新时期更好地引导行业实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优化升级、持续发展”的目标,并推出三大举措,开展“摘帽子”工程,启动环保自律行动,以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皮革行业。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30年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皮革重心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这意味着把资源与能源消耗、把生产与加工制作、把粗放与低值经营、把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转移出去,而把品牌、设计、营销等核心技术留下并倾力打造,保持自身获得高值赢利的各种优势;而我国皮革业把握了这一机遇,却实现了粗放型、低值数量型的大发展。如今,中国皮革业如何借鉴历史经验,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的步伐?如何探索、部署产业集群、产业转移和承接转移的格局?如何使产业逐步转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极好的历史机遇。同样,曾经拥有过昔日辉煌的上海皮革产业,如何紧随全国皮革行业的发展大势、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努力实现上述目标,显然是一个兼具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新课题。
课题目标的最佳选择是:瞄准在三个“提升”与一个“平台”上。
三个“提升”:一是提升品牌建设能力;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提升市场应变能力;
一个“平台”:是领先一步,为国内外皮革企业和厂商,以及业界有识之士搭建获取更大成功的平台。
(1)国家宏观政策以及相应的调控举措;如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要旨,长三角规划发展蓝图等国策背景。
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与2009年3月6日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公开了“4万亿投资清单”。会议期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上海要:迎难而上,坚决贯彻“四个着力”“四个确保”;坚定信心,扎实推进“四个率先”“四个中心”。
(2)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引导制革和制鞋行业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优势重点从事研发、设计和贸易,将生产加工向具备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
稳定和开拓国际市场:一是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走出去”,在主要销售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二是建立经贸合作区,积极推进海外工业园区和经贸合作区建设;三是继续支持外贸专业市场建设。
(3)上海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如限制性政策、法规,优惠性政策、信息等,上海(浦东)投资指南、上海新城市发展部署、新时期上海保经济、保民生的举措、2010世博会后的后续动作等战略定位。
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上海今年要实现“四个确保”;要扎实推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实现。
(4)上海“十二五”时期,重点是调结构、促发展,明确驱动上海经济未来的新战略和2009年岁末上海经济工作会议的主旨。
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实现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五个必须”:必须在发展中实现转变;必须在开放中实现转变;必须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转变;必须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实现转变;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转变。市长韩正表示,2010年是上海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扩大经济回升势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特别是世博会举办、国务院“两个中心”政策落实、浦东扩区后体制和政策优势释放、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等,都将为上海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
2010年1月12日,2010年国资国企工作会议披露,上海国资将在3年时间内涉足的79个行业减少到54各行业,今年国有资产将从皮革、毛皮、木材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7个行业退出。
3.2 皮革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与趋势
了解掌握中国皮革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如《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及2020远景发展规划》)、中国皮革协会上海年会、每年春秋季先后举办的国际皮革展览、多元化产业集群的皮革特色区域的建设信息等。
主要是上海地方和全国皮革行业出台的、指导性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产业转移升级模式,以及当前的趋势和动向。如,“承接转移”的辽宁阜新全国制革示范基地的亮相、富国皮革工业(阜新)股份有限公司首期投入1500万美元项目工程,已于2009年11月在阜新基地奠基启动,等等。
3.3 皮革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行业标志性事件与动向
在中国皮革协会的引领下,已成立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开展“摘帽子”工程,并针对“一资二高”的社会意识误区,以实际行动“摘帽子”,通过媒体理直气壮地为行业正名:皮革行业是有污染的,但不是“重污染”行业;皮革行业的污染是可以治理的,成本上可以接受,技术上可行;皮革产业不是一个夕阳产业,而是一个符合循环经济的、常青的时尚文化创意产业。
及时了解、关注在行业“洗牌”中出现的业界巨头、知名企业的转型、转移等信息与动向。如,2006年富国太平洋集团收购上海皮革有限公司、2007年深圳百丽鞋业收购江苏森达鞋业、2008年浙江海宁卡森实业战略性转业经营,等等。
3.4 皮革行业相关的、必要的社会调查
(1)行业巨头的动向。如:宝山大场上海富国皮革巨额投资辽宁阜新中国皮革示范基地、青浦台资永恩集团“达芙妮”鞋业新建总部大楼、松江日资爱思ACE品牌箱包集团新一轮拓展规划、台资台华皮件制造规划的新蓝图、九亭国学鞋楦老总访问意大利合作意向、南汇康桥红蜻蜓鞋业过渡性决策,等等。
(2)社会公众性的关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呼声、公众关注的、人心向背的热点、焦点等。如:个别制革、鞋材、橡塑制造加工企业的环境污染、废气异味,对周边居民、学校造成的不良影响等。
(3)国外知名皮革化工公司等在沪设立分支或派出机构。例如,巴斯夫(BASF)、德瑞(TFL)等国际著名的皮革化工厂商,其中国有限公司或品牌营销中心设在上海。
(4)皮革行业外省市企业在沪开设专卖店、创立经营中心及分公司。例如,“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十大“真皮鞋王”“真皮衣王”“裘皮衣王”“真皮箱包领先品牌”中某些企业已率先在沪设立专卖店或营销中心。
(5)通过外国驻沪领馆、贸委会、商会以了解境外企业进军大上海的意向。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皮革同行的沪上信息。
4.1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地理环境、政策倾斜、科技创新、品牌营销等得天独厚优势
众所周知,被世人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在改革开放30年来,经历了几个“三年大变样”的洗礼,正迎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目前正在按照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启动长三角经济开发区,打造国际大都市。如今的上海,在国家政策和地方规划的宏观调控下,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被国内外有识之士所看好,聚焦上海,抢占高地已成大势所趋。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目标是: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服务全球。
4.2 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国内鞋革顶级企业相继云集上海、抢占高地的新趋势
通过调研发现,并得以证实,诸如:意大利卡帕(KAPPA)的总部已率先注册在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阿迪达斯(Adidas)亚太地区营销中心落户在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全球汽车装饰用革的生产经销商美国鹰革-沃特华(Eagle Ottawa)皮业有限公司落户在上海闵行经济开发区;富国(Richina)太平洋集团旗下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十多年前就落户在上海宝山区大场“皮革城”;上市公司台资宝成集团旗下的多个制造厂分布在昆山、太仓,但其品牌总部却选址在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台资永恩集团(“达芙妮”品牌)鞋业在中国大陆开设300多家专卖店,但其总部已迁至上海青浦赵巷,并已盖建了总部大楼;日资爱思(ACE)集团(中国)箱包有限公司在国内开100多个大中城市,设了500家ACE品牌的销售网点和专卖店,但公司总部却落户在上海松江;全国十大鞋王之一红蜻蜓鞋业集团的工厂留在温州,而其品牌、设计、营销中心大楼却新建在上海南汇康桥。所列举的这些企业行为,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的历史新趋势。
4.3 我国皮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而中国皮革业已开启复苏之旅的2009年岁末,行业与市场已出现企稳回升的势头。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行业长期以来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中国皮革协会在牵头贯彻《轻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同时,已经编制了《中国皮革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规划》,以便在新时期更好地引导行业实现“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优化升级、持续发展”的目标,并推出三大举措,以发展符合循环经济的绿色皮革行业:其一是加大政策和标准执行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4月6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发布,其中,明确了淘汰年加工3万标张以下的制革生产线;其二是行业上下齐心开展“摘帽子”工程,“制革环境自律小组”牵头行动;其三是一“承接转移”——中国制革示范基地“阜新”为试点,探索集中治污新模式。同时,在全行业积极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继续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重复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努力打造清洁生产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皮革产业,塑造企业自主品牌,在拓展内需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皮革行业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4 “总部”(中心)的基本架构与运作模式(侧重于内部)(www.xing528.com)
注册一个类似于皮革商会或联谊会属社会团体性质的“总部”(中心)筹备机构,在实施筹备过程中,逐步酝酿、确立“总部”(中心)的基本架构。
设立一个“总部”(中心)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班子,开始纵向、横向的联络、宣传与筹备业务。
4.5 “总部”(中心)的网络形态与沟通方式(侧重于外部)
(1)纵向:主要是政府部门、上级主管及相关机构,其中,行业纵向,如: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地方纵向,如:市府各委办及行政主管局、市科协、市社团管理局、市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等等。
(2)横向:主要是业界、社团、商场、企业,如: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上海市皮革行业协会、上海市商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竞争力中心、位于上海的皮革城、鞋城、大卖场、专卖店、以及国内外皮革、制鞋、皮具行业的知名企业,等等。
4.6 “总部”(中心)的常设机构与场馆,初步酝酿如下
(1)功能性机构:包括新产品研究开发、高端创新设计、高级人才培训、品牌建设企划、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以及商务、信息、服务、联络等功能性机构;根据实际需求与运作条件,成熟一个设立一个,逐步完善。
(2)企业形象展示平台:包括企业品牌、创新、营销需要组织的各种发布会、交流会、洽谈会、订货会及品牌形象、创意设计、研发新品的陈列展示;除“总部”(中心)的多功能厅、会议室外,根据实际需要可临时约定租借如上海世贸商城、光大会展中心、浦东国际展览中心的展示场馆。
(3)上海皮革沿革与行业文化传承:上海皮革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公元1878年,英商全美洋行在上海浦东开设上海硝皮厂,全国第一只篮、排、足球和第一双运动鞋诞生在上海,全国第一双现代皮鞋和第一家前店后工场的“沈记皮鞋作坊”于公元1876年在上海崭露头角。所以,皮革行业的历史文化传承亟须寻找载体,为此拟筹建皮革文化馆或陈列室。
(4)皮革文化艺术沙龙:拟筹建便于信息交流、行情披露、商务沟通等内涵的企业家俱乐部;同时设立音乐茶座、媒体采访、商务休闲等时尚文娱活动场所。
(5)产业创新园区:如创造条件,积极加盟有市府统筹规划、牵头部署的产业创新园区,争取建立一个“皮革品牌创意设计园”。
4.7 “总部”(中心)的推助创建的机制与策划咨询
推助机制与策划咨询的主线:中国皮革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层)—中国皮革信息中心、上海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中层)—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及其他合作社团、企业(基层)。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及基层合作者,可与上述两个中心携手,通过中皮协、市科协的支持与帮助,形成推助创建机制,建立策划咨询机构。
4.8 2010上海世博会“会前氛围”与“会后活动”的机遇
捕捉机遇的主渠道:上海市世博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主要在于“世博会”的“会后活动”,如,信息交流、商机渠道、场馆利用,以及国内外皮革行业商会、社团的联络渠道等,以便创造商机、争取加盟、提供服务。
5.1 关于亚太地区和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皮革业30年的快速发展,在制造、贸易、消费方面举世瞩目,业已崛起成为世界公认的皮革大国。与此同时,科技交流、贸易合作等领域的区域性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拓展。自1992年始,由中、日、韩三方轮流主办的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迄今已成功举办了7届,会议建立旨在促进亚洲各国和地区进行皮革科技交流、推进亚洲皮革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印度正在筹办第八届会议。会议还受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皮革科技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业已成为当今重要的国际皮革科技会议之一。2009年10月号称世界皮革科技“奥运会”——第30届国际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联合会(IULTCS)大会首次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近300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与会,交流研讨皮革业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资源化利用、清洁化生产以及生物技术在皮革上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年皮革专家石碧教授当选为下届会议主席。2010年6月上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五次ISO/TC137技术委员会有关皮革、制鞋标准会议已在北京召开。由中国皮革协会主办的主题为“皮革业的低碳方略”的2010第四届皮业国际论坛于8月31日在上海虹桥宾馆开坛。
5.2 关于“总部”(中心)的问题
先注册一个类似于皮革商会或联谊会属社会团体性质的“总部”(中心)筹备机构,在实施筹备过程中,逐步酝酿、确立“总部”(中心)的基本架构。这可由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牵头发起,联合上海当地的社团组织、皮革、制鞋企业或外省市驻沪企业中有意者共同筹备,率先注册。
再设立一个“总部”(中心)临时性、过渡性的工作班子,开始纵向、横向的联络、宣传与筹备业务。并从筹备机构成员单位中抽调若干人员,着手启动相关筹备工作。
5.3 关于三个“提升”的问题
其一,关于提升品牌建设能力;关键在于能否更新理念,谋划策略、营造态势、增加投入、高效地强化品牌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从提高创新设计水平和新品研发能力着手;充分理解“品牌是消费者感受的总和”的品牌理念,“品”和“牌”,品位质量加上诚信形象,即为品牌。明白品牌建设的基本策略包括市场化策略、国际化策略和人性化策略。塑造品牌,要注重文化内涵,不忘美学、禅意、哲理等元素,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联络上海皮革行业中的著名品牌(含市优质产品、市名牌产品)企业共同策划旨在强化品牌建设的创新计划;促使拥有高端设计实力的企业,组成设计创意研究小组,开展设计练兵、竞赛活动。
其二,关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实现产、学、研结合,进行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构筑产、学、研联合体的研发模式,提高创新设计水平和新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拓展创新理念和丰富创新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科技创新、品牌创新、设计创新、营销创新,同时,更注重企业构筑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的创新机制。
以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为初始依托,策划科技创新示范点与模式,推动创新务实活动。
其三,关于提升市场应变能力;关键在于能否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营销决策机制,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市场应变能力。
从以消费者为主体、服务为宗旨的营销理念,从专卖店、大卖场、网上购物到出口内销的营销渠道,从新款设计、渲染时尚、引领潮流到奢侈消费的媒体效应,全方位地提升市场应变能力。新品研发旨在造就“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人变我精”的市场应变能力;加快营销网络建设,在努力扩大内需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交流经验,策划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搭建新的营销网络。
综上所述,结论如下:
(1)鉴于世界皮革业的重心转移、中国崛起成为皮革大国和科技交流、贸易合作等领域的区域性格局,已经形成并正在拓展的态势,本项目的提出是顺应皮革行业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必然趋势的,是基于先进理念与超前意识,对皮革产业的未来前景所作的深层次考虑与国际化构想,具有前瞻性。
(2)创建亚太地区(上海)皮革品牌、创新、经营总部(中心),保持上海皮革行业核心技术(即在自主创新、技术设计、品牌建设、营销网络等方面)和在全国皮革行业中的领先优势,是调整皮革产业结构、推动皮革产业转移、实现企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既可为皮革行业拓展内需市场,又利于皮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针对性。
(3)上海创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4个中心和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历史使命,我国皮革行业新时期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国内鞋革顶级企业相继云集上海、抢占高地的新趋势,形成了“三重奏”的聚焦,造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为本项目在上海实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皮革界理当率先为国内外皮革企业和厂商,以及业界有识之士搭建获取更大成功的平台,具有率先性。
(4)本项目在课题研究中所提出实施方案与运作模式,原则上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新建的上海皮革商会(或联谊会)为纽带和桥梁,通过交谊联络、统筹协调的形式,逐步聚集商情人脉、激励行业人气、营造创新氛围,直至水到渠成地形成这个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皮革品牌、创新、经营“总部”(中心),具有可行性。
有鉴于此,本项目具有前瞻性,犹有针对性和率先性,而且可以付诸运作,具备可行性。
参考资料(略)
(原载《上海市皮革协会成立30周年》2010庆典特刊、《西部皮革》2010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