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舟 朱国年
【摘要】当前我国皮革工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短缺,能源紧张,材料涨价,市场疲软.不少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境地。本文分析了皮革工业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并就如何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介绍了上海红光制革厂的一些做法。
1.资金严重不足
由于受市场疲软和银根紧缩的影响,制革行业流动资金吃紧。猪皮制革由于国家宏观政策、财政补贴锐减直至全部取消。同时,银行贷款抽紧,贷款利率不断加码,使工厂苦不堪言,经济链中的连环债、三角债、债权债务纠纷频繁,一些企业库存产品逐月增多,产成品资金进一步增大,产品销不出,原料皮收不进,企业的生产资金开支难以应付。虽然去年下半年开始原皮价格明显下降,但制革厂仍然无力购买,坐失良机。
2.能源供应紧张,材料价格上涨
目前,能源供应包括煤、电等的供应渠道不畅,企业的主要设备避高峰使用,有的企业开五停二影响正常生产,制革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化工材料短缺,价格亦扶摇直上。以上海红光制革厂为例。1989年初每吨液碱2630元,今年初上升到4280元,上升幅度62.7%;颜料膏平均每吨价上升到8380元(1989年初为6760元)上升幅度23.9%;其他如铬粉、丙烯酸树脂、加脂剂上升幅度也在5%~33%。
3.皮革制品市场疲软带来制革生产下降
近两年来,由于物价多次调整,居民普遍存在怕涨价心理,时而冲击皮革制品市场。前年出现的抢购风,一度消费者见到皮革制品就买,销量大幅度上升。据了解,一般家庭都藏有皮鞋、待婚青年都提前购买了皮箱革制品,由于皮革保存期有限,时间过长皮革质量要受到影响。而目前市场物价趋向稳定,尤其是部分产品降价,消费心理稳定,不会急于购买。革制品的市场疲软同样带来制革生产和销售量大幅度下降。
4.行业管理不力
企业信息不灵,出口自主权少,出口渠道不畅,各皮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自封闭无法沟通的状态,企业对全国同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了解,无法进行横向比较,高质量的科研项目逐渐减少,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科研单位只求经济效益,大多忙于横向服务。
5.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市场产品更新期缩短,因此,许多企业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市场变化,应变能力差,致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站不住脚跟。使生产受到影响,生产的皮革原料远远跟不上皮鞋、皮件生产的需要。市场和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生产不出来,不受欢迎的充斥于市。例如,猪皮全粒面软革制作的皮鞋轻软、舒适,极受消费者青睐,仿古系列猪服装革制成的服装,美观大方,色彩华丽;石磨系列猪服装革制成的服装,宛如发白的牛仔服,深受客户好评,上市一抢而空。这种热销的革制品,理应大量生产上市,但限于皮革,只能少量投市。
6.产品积压增多
由于资金短缺,加工市场的混乱,消费市场的疲软,消费者徘徊观望,造成制品厂、制革厂产品积压。各种信息资料表明,各地的制革厂都不同程度存在皮革成品积压现象,某地皮革库存达几百万平方米,虽然制革厂想方设法推销,由于市场疲软没有得到根本转机,再加上积压产品时间一长易出现霉变等质量问题,更难以出手,原价销售,制品厂不愿收购,“放血”销售,制革厂亏损严重,难以承受,真是进退两难。
面临这种种困难,不少企业纷纷呼吁,适当增加地方财政补贴;减免或免交产品税;增加技改贷款,增加流动资金,同时将调整品种结构、新产品开发视为关键一招,但仍阻止不了效益的滑坡。有不少新产品投向市场后销路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1)新品不新。一些企业研制的新产品在其他地区早已有了生产,更有一些企业简单模仿外地厂家的产品在本地区生产,在一个地区算得上新但在全国并不新,将相互撞车的产品视为新产品,缺乏竞争能力。
(2)价格过高。一些企业为了盲目追求新产品的效益,图眼前捞一把,新产品价格定价过高。丧失了本应具有的消费市场。
(3)开发期长。开发新产品,需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若开发周期过长,不免坐失良机,往往会被捷足先登者占领市场。
(4)宣传不力。一种新产品要找到市场,必须加强新产品的宣传声势。在这一方面,制革产品明显落后于革制品和皮化产品,宣传的途径不仅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可通过信函介绍、上门推销、展览会、展评会、交易会设摊等途径,要全方位、多层次。
(5)实用性小。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小决定新产品生命力的兴衰,而市场的需求量又取决于新产品的实用性。部分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往往只注重革面的花色,将革面搞的五彩缤纷,开发的产品只能视作展品和样品,实用性较差。“中看不中用”,如果新产品需求面狭窄,就很难有生命力。(www.xing528.com)
(6)质量波动大。一些企业的实验室研究所(室)试制的新产品,质量上乘;款式新颖,而且市场看好,但在新品定型生产问题上,缺乏严格科学程序,为抓销售良机,不待工艺成熟,急于大量投产,致使批量与样品之间在质量水平上有较大的差距,顾此失彼,造成有生命力的新产品以短命告终,被称为“一次性产品”。
综上所述,困难重重,因素诸多,除了呼吁上级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外,企业仍须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提高得革率,降低费用。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实现新旧产品的双向开掘,缓解企业面临的困难。
为了从总体上提高产品的水平,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技术进步为依托采取“双向开掘”的方法:做到开发新品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同时并举,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从“准、新、高、特、全、快、质”七个环节入手开展具体工作。
1.准,即准确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选择最优开发目标
今年以来,我厂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把握信息作为生产经营龙头,以技术、质监、计划部门为主,通过每月一次访问,掌握信息,确定以销定产的经营机制,试制和生产一系列适销对路产品。如获悉一家皮鞋厂需要一种与开发时装鞋相配套的时装轧花革后,立即组织人员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就试制成功,为生产“八字”系列皮鞋提供了良好材料;并及时引导消费,将时装轧花革广泛延伸到箱包、包袋、票夹上,以品种新、花色多等特点吸引了用户单位。目前已生产时装轧花革5600张,预计到年底可创利约25万元。
2.新,即调整发展的产品要品种新、工艺新、材料新
过去皮革以坚固耐用为第一质量功能的标准,已不能适应消费者“新颖,轻软、舒适、高档”需求的变化。厂内始终以“八字”皮鞋要求为主攻方向,试制了消光软鞋面革、压花软鞋面革、印花软鞋面革等产品,形成了软面系列产品20多个花色;同时,还注重把新材料广泛应用于生产实际。如今年在印花软面革的应用材料上,大胆使用珠光、闪光及各种烫金材料,使革面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3.高,即产品水平高,重点发展优质、中高档产品
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促进产品升高档次。猪皮绒面服装革是我厂的传统产品,长期来月产量一直在4000~5000张,针对这一现状,把低次猪皮作为攻关重点在工艺上采用新的复鞣加脂材料,使猪绒面服装革绒毛细致均匀、部位差异缩小,变低档为中/高档产品,推动了服装革的升级换代。今年猪绒面服装革行情看好,现月产量猛增到1.5万张。今年还开发研制了结合鞣猪皮修饰箱包革,仅美国大陆国际贸易公司一次订货就达5000张。
4.特,即要发展有特色的产品
猪皮箱包革是我厂的特色产品,在原有的铬鞣、植鞣正面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制了铬一植结合鞣猪皮修面箱包票夹革,产品风格独树一帜。在工艺运用上,不断进行美化,开辟了套金属色、轧花辊涂新工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新颖箱包票夹革系列产品。
5.全,即全方位的开发,形成产品系列化
二层革的开发和利用是全方位开发的一个方面,过去二层革产品以劳保手套、夹里、修面革为主,而今,开发生产和形成了二层绒面服装革、高档二层修面革、箱包票夹革和辊印涂饰革等系列产品。1989年高档二层革产品比1988年增加了11.3%,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今年又把头层革的美化工艺技术应用于二层革上,使二层服装轧花革等新品种外观可与头层革相媲美,猪革产品得到了全方位更新换代。
6.快,即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短、平、快”是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有效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搞好企业内部管理,强调一个“快”字。以适应国际市场上品种变化快、交货期短的要求,现在已做到客户来厂取样,一般在一周内交出,三周内完成批量生产:如有一位外商要求在3天离沪前看到小样,厂部及时抽调人员连夜加班,终于在外商临上去飞机前把样品送到他手上;对国内客户同样按质、按量、按期交货。如有一家皮鞋厂,要求供700尺2左右的猪正绒鞋面革用于生产出口运动鞋,需要在3周内交货,厂计划部门急用户所急,破格安排生产,按时交货,受到客户的好评。
7.质,即提高产品质量
我厂狠抓生产指挥系统的各级质量意识,形成系统的质量管理网络,健全“自检、互检、专职检”的三检制,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尤其今年来,重新修订了“质量否决权”考核制度,把产品质量与职工经济效益挂钩,同时把质量列为新品开发的重要内容,赋予新产品更大的生命力。如新研制开发的猪皮消光软面革就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产品出口后,还经常组织技术人员听取制品厂和外商意见,力求质量过硬,使新品适销对路。
目前,我国皮革工业“困难与机会并存,危机和希望俱在”只要牢固地确立优化产品结构的战略目标,创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廉,人廉我好、人好我新”的高档、优质产品。再呼吁上级部门给予优惠政策,皮革工业走出低谷,摆脱困境是有可能的。
(原载《中国皮革》1990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