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行业由制革、制鞋、皮具(皮件)、皮革服装、毛皮及其制品5个主体行业,以及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等配套行业组成,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是我国近代皮革工业的发源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之一。皮革工业开始出现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近代工业。
19世纪50年代,上海的皮革企业已经组成了一个行业,包括制革、生产皮包、皮箱、皮鞋的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都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作坊工场。
最早在上海采用机器生产的皮革工业企业是1878年英商全美洋行与洋务派招商局集股开设的中英合资上海熟皮公司。这是上海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中外合资的皮革企业。
20世纪初,外商利用我国丰富的牛皮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在上海开设了更多的皮革制品厂。到1910年,著名的怡源皮毛有限公司、启新制革厂、巩华制革公司先后开业,使上海的皮革工业发生了根本变化,已能制造羊皮革、牛皮面革、底革等,促进了皮鞋、皮件制品生产。1914年浙江宁波人周文林投资15万两银子的精益制革厂开张,成为全国民族资本最大的皮革企业。1916年组建的源大制革厂,率先采用“铬鞣”生产牛皮面革,使皮革质量发生了一个飞跃。1918年开设的孙荣记制革厂最先制成箱包纹皮,使上海率先采用国产纹皮制造“西式”皮箱;1919年金燮麟开设金燮记皮厂制成羊皮革,为永利皮衣号提供原料,制成羊皮服装革,为我国利用羊皮革制造日用服饰开了先河。傅降临于1920年创设了国内最早的运动鞋厂——傅中兴运动鞋店。据资料统计,到1921年,上海皮革工业已有大小企业300多家,经销皮革制品的商店有400多家,其中部分商店设有工场承接订货业务。
上海皮革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36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海制革业有厂(坊)500多家;皮鞋业有厂(坊)300多家;皮件业有厂(坊)300多家。上海皮革工业共计有企业1000多家,占全国皮革企业数的60%。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上海100多家皮革厂(坊)毁于炮火;50%的皮鞋、皮件厂(坊)被洗劫一空。使上海的绝大多数皮革及皮革制品企业濒临绝境。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制革企业逐步恢复和发展到351家;皮鞋业开工的工厂有900多家;皮件业有450多家。但不久进口皮革及皮鞋充斥市场,使这个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到1948年底和1949年初,上海皮革行业开工的不足二三十家。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皮革行业有企业2021家,共有从业人员13864人,其中:制革业402家,从业人员2101人(机器厂77家1352人,手工皮坊325家749人)。皮鞋业约有1000家,从业人员5500多人;皮件业619家,从业人员5688人。那时的上海皮革行业,还是手工制造为主,简单机器设备为辅,属于工场手工业范畴。
1953年,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上海皮革行业对从业人员在4个人以下的1676个个体手工业皮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接受国家加工定货,增产皮革制品,满足市场需要。使皮革行业成为当时“八大支柱”工业之一。“二五”期间,上海皮革行业采取调整改组与改建新建相结合的做法,把271个企业和102个生产合作社组成82个企业。经过调整改组,加强了制革原料生产,开发了皮革化工新领域,充实了业内配套协作,使行业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完善。1959年开发和试制成功了31种猪皮革新品种,对于解决我国牛皮资源紧缺,为利用猪皮发展皮革工业创出了路子。当年,上海生产猪皮革62.1万张,比1958年增长63%。
上海皮革行业经过1950—1965年的发展,已成为门类齐全、行业结构合理、形成和完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产品品种达2000多种的大行业。1965年产值为1949年的5倍,出口西欧等地区皮鞋67.89万双,“三球”(篮球、排球、足球)21万只,都创历史最高纪录。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正常的工厂生产秩序被打乱,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时,上海皮革行业的产品品种只有800种,比1965年的2000种减少1200种,使上海皮革制品市场单调划一。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上海皮革行业进行了恢复性整顿,使生产恢复到往日最好水平。
1978年12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上海皮革行业开始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1979—1990年的改革开放中,上海皮革产品的“老、硬、重、黑”的状况被新颖、高档、轻软、舒适的制品所替代,全面启动了皮革制品的升级换代。1990年制革厂的中高档皮革产品产量为125.66万张(折合牛皮),是1978年的4.18倍,皮鞋总产量1752万双,其中中高档皮鞋1656.3万双,占总产量的94.53%。全行业有33种大门类产品,8000多个花色品种,比1979年增加10倍。(www.xing528.com)
在改革开放中,上海皮革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依靠各方面科技力量,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促进全行业技术结构完善。全行业更新改造投资累计达到2.4亿元,是前30年的总投资的3倍多。引进的机械设备1608台(套),自制设备和国内配套设备364台(套),使上海皮革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达到80%,比1960年的37.6%提高1倍多,步入了现代化的行列;还投资1.3亿元用于制革厂污染方面的技术改造。恢复和建立了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皮革技术中心和轻工业部上海皮革技术中心等科研单位。到1990年,全行业有5项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有9项产品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61项产品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39项产品获上海市名牌产品奖。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有4项,获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2项。
在改革开放中,上海皮革工业积极向外向型转变,形成了外贸出口和自营出口结合,经济特区出口和联营出口结合,骨干企业和合资企业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出口的生产格局,组建了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努力形成出口“拳头”产品。如:1990年出口皮鞋(包括运动鞋)374.48万双,较1978年的178.2万双增长1.1倍,出口产值达1.76亿元。占年工业总产值的23.9%。
经过12年的发展,上海皮革行业已经形成了制革、皮鞋、皮件、皮革化工、五金配件、皮革机械以及鞋楦等门类齐全、协作配套的生产体系,是全国皮革工业的重要基地。到1990年底,上海共有制革及皮革制品工业企业224家,职工44843人,完成工业总产值9.2亿元(1980年不变价),实现利税1.4亿元。
1991年,上海皮革公司被国家列为全国大型企业之一,在全市皮革工业中其经济效益和实力地位占绝对优势,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37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6年增长1.31倍;1990年生产皮革(折合牛皮)193.32万张,分别比1976年增长8%和32%,皮鞋1752万双,增长74.8%;皮制三球229.25万只,增长69%;皮手套641.82万副,增长70%;皮革服装13.1万件,增长2.6倍;皮革化工1.1万吨,增长1.5倍。劳动生产率3.81万元,增长36.1%。1990年全公司拥有固定资产2.14亿元;工厂占地面积37340m2、建筑面积41460m2。12年共上缴国家利税13.8亿元,占全国皮革行业的1/4,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同行榜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海皮革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公私合营后的全民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股份制、中外合资、国集合营、城乡联营、民营等多种经济成分的行业结构的形成,对上海皮革行业的不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到20世纪末,随着生产及贸易格局的变化,我国皮革生产开始向内地转移,也影响了上海。上海的皮革行业经过不断建设和发展,尽管该行业在全国皮革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但是更注重经营、科研和人才的培养,并谋求新的发展。
上海正在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空中心,不久的将来,全球规模最大的皮革展由欧洲转向亚洲已成为定局,而上海的国际皮革展是最具竞争力的。展览地址选址在上海,为中国的国际皮革展览成为世界皮革大展提供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这是因为上海的国际化贸易服务品牌有利于吸引国际客商,同时上海是一个时尚的贸易城市,而不是区域性的皮革加工基地,完全可以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种种优势为全国加工基地以及世界各国皮革企业提供平等竞争的平台、提升品牌的舞台。
拜耳公司、巴斯夫公司、科莱恩公司、德瑞皮化等世界知名的皮革化工企业纷纷落户上海,设立办事机构。巴斯夫公司还在上海浦东新建一个合资企业,生产皮革化工材料。
成立于1995年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是一个快速成长的公司,总投资额2990万美元,其中外方占股份95%。占地面积68180m2。该公司拥有3个分厂,分别为牛革、羊革、牛沙发革厂,此外,还拥有一个日处理能力达9700m3的制革污水处理厂,并成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中国皮革协会制革环境保护示范单位。目前,该公司已被列入世界三大著名制革企业,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具规模的皮革生产基地之一,所生产的高品质牛皮鞋面革、绵阳服装革和牛皮家具革等在世界皮革市场上居销售榜首,尤其在北美和欧洲。由于该公司对产品的不断研究创新,因此成为国际皮革市场的时尚潮流引导者。公司现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产品99%以上外销,销售网络遍布全世界。
皮鞋是上海市主要工业产品之一。据《上海统计年鉴》2002年发表的数据,2001年上海市皮鞋生产量为2397.37万双,销售量为2422.84万双。主要年份上海市国内商业的皮鞋购销量详见表1。
表1 上海市国内商业主要年份皮鞋销购量 单位:万双
上海国际皮具箱包展示交易中心是依据上海市政府“一业特强”“一区一品”的政府规划建立的配套扶持项目,成立于2002年7月。“国际箱包中心”集箱包皮具及其原料、附料的设计开发、展示交易、商住办公于一体,面积22000m2,可容纳展示交易区位100个,办公商住区位100个,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中高档专业箱包中心。“国际箱包中心”依据市场差别化发展战略,适应加入WTO的需要,把自身建设成具有上海市最大规模的箱包常年展示功能及新产品流行趋势信息发布功能的基地,形成影响全国,辐射亚洲甚至欧美地区的皮具箱包交易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设计中心、物流中心,充分展示“上海水平”,推动“特色产品”的发展。
上海皮革行业将贯彻调整和优化结构,使皮革及鞋类行业从数量主导型过渡到以质量、品种、出口、效益型为主导的“二次创业”发展阶段的指导思想,使上海皮革行业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具有潜力的皮革贸易市场、皮革科技市场、皮革专业展览市场。
(原载《上海服装服饰行业年鉴(2003)》第7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