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制革行业现状与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分析

我国制革行业现状与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对制革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制革行业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总之1997年制革行业在皮革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差并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产品销售成本高且呈增长状态;产销率低,低于皮革行业平均水平,造成库存量大;资产负债率在皮革行业中最高。由于我国劳动人员制度等传统体制的痼疾,致使制革行业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

我国制革行业现状与国有企业亏损问题分析

【摘要】本文对制革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制革行业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行业现状 国企分析 对策建议

制革是我国皮革工业四大主体行业之一。我国制革行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制革行业无论从产品产量,原辅材料,机械配套,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水平都有一个极大的飞跃。

(1)制革产量大幅增长,据记载1952年全国鞣制皮张(折牛皮)仅330万张;1957年为956万张;1965年为713万张;1978年为2659万张;1987年为5668万张;1997年为1亿张。1997年的产量是1978年的276%,在近20年中制革产量成倍增长。

(2)成品革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1998年全国生皮及成品革出口总金额达3.63亿美元,其中皮革占90%以上,在六七十年代熟革几乎不出口。

(3)成品革的风格、质量均有突破性的进展。建国初期,猪皮革生产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至今占全国制革产量的50%以上,成为世界上第一猪皮生产大国,猪皮软面革制革技术高居世界榜首,山羊、绵羊服装革、山羊鞋面革的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绵羊服装革,有部分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牛皮鞋面革“黑又亮”的时代已过去,以软面革为主的鞋面革品种繁多,牛皮革风格已开始与国际接轨,水牛皮与牦牛皮制革技术已得到开发并用于生产,鱼皮、蛇皮、蜥蜴皮、鸵鸟皮制革丰富了皮革产品的品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革生产大国。

当我们充分肯定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制革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制革行业在总体上效益不佳,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并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在发展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亏损额仍然大幅度上升,峰值居高不下;第二,亏损在行业、地区上的分布比较集中,现在还向更多的行业、地区扩散;第三,国有企业严重亏损,伴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增加了亏损现象的复杂性。

在1997年中,制革行业资产负债率为75%,在皮革行业中其资产负债率最高,比皮革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4个百分点;制革行业资产收益率为-0.1%,在皮革行业中平均资产收益率最低,也是唯一的负值;制革行业销售利润率为-0.14%,在皮革行业中平均资产收益率最低;制革行业人均销售收入11.88万元,比皮革行业平均人均销售收入高4.62万元;制革行业人均利润总额为-0.02万元,比皮革行业平均人均利润总额低0.13万元;制革行业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为88.83%,比皮革行业平均值高1.19个百分点;制革行业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2.16%,比皮革行业平均值低0.56个百分点;制革行业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为4.11%,比皮革行业平均值低0.74百分点;制革行业产销率为93.77%,比皮革行业平均值低1.52个百分点。总之1997年制革行业在皮革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差并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产品销售成本高且呈增长状态;产销率低,低于皮革行业平均水平,造成库存量大;资产负债率在皮革行业中最高。

表1 1997年制革行业各种经济类型企业数目、销售收入所占比重

而1997年制革行业利税总额以总数100计算,集体企业为104,三资企业为28,其他企业为7,国有企业则为-39。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特点:

(1)国有企业:利税总额占制革行业的比重为负数,企业数量占1/10,产品销售收入约占1/20,效益最差。

(2)集体企业:企业数量占制革行业的近2/3,产品销售收入占1/2以上,利税总额占104%。

(3)三资企业:企业数量占制革行业1/10,而销售收入占制革行业的1/3以上,利税总额约占1/3。

分析国有企业亏损的复杂性对于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重视和认真研究国有亏损企业,为国有亏损企业寻找出路,不仅需要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2.1 国有企业亏损的历史原因

制革行业国有企业的亏损现象,是多层次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历史遗留的劳动力冗员负担,社会福利负担和债务负担,给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是国有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之一。当然,国有企业历史上遗留的包袱,例如:企业技术老化问题、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以及人的思想观念与素质问题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的生产经营效率,但是前述三大负担对国有企业亏损的影响更为突出,要扭亏为盈,卸掉这些负担必不可少。

2.1.1 国有企业劳动力冗员负担的主要成因

一般地讲,在企业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是普遍性的现象,“人员流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由于我国劳动人员制度等传统体制的痼疾,致使制革行业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迫使这部分富余人员固化在企业内部,他们的生活、福利以及再就业均要由原企业承担下来。因此,国有企业内部的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余人员,他们是企业内部的冗员。国有企业劳动力冗员的成因是深层次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性因素。国有企业的冗员现象与旧体制下的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劳动就业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在不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前提下职工个人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非契约性的特殊关系,它在客观上形成了劳动者对企业普遍的依赖关系。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后,劳动关系难以终止。作为企业的正式职工,单位对他们负有无限的责任。这既包括各种社会福利,也包括民事的以及政治上的种种担保责任。

(2)管理性因素。在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冗员的同时,劳动条件较差的一线生产岗位的劳动力又相对不足,不得不招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顶岗,从而形成了“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胀”的局面。

(3)结构性因素。这是政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农村乡镇工业的异军突起,导致工业部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革行业,形成了过度竞争的局面。由于国有企业生产成本和肩负的福利负担较重,开工不足情况比较普遍。

2.1.2 国有企业社会福利负担的主要成因

在国有企业中,许多企业兴办了为内部职工服务的非经营性项目,例如,食堂、托儿所、医务室等。而企业职工往往以免费或大大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享受着广泛的社会福利。这种状况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国有企业的社会福利支出,可以从以下的数字中推算出来。一是国有企业的福利费用总额,包括的项目有医疗卫生费、死亡丧葬费、生活困难补助费、文体活动经费、集体福利设施费用、洗洁费和计划生育补助等。二是上述福利费用以外的收益,包括的内容主要有:第一,企业为职工提供的生活性服务;第二,住房福利;第三,医疗保障费用;第四,离退休保障费用。据有关人士估算,近年来以上两类福利支出总和有较大增长,目前约占职工工资的50%。

2.1.3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主要成因

在国有企业亏损的诸多因素中,过度的债务负担是最为严重和突出的矛盾,它集中地反映了生产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还贷能力的下降以及大量不良债务的存在,已经明显影响了与之相联系的金融生产的质量与安全,大大加重了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难度,形成这些债务的基本原因是:

(1)制度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是当前国有企业的税赋依然偏高,固定资产折旧偏低,以致企业的留利水平很低,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资金严重不足,这是当前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基本原因。

(2)政策性因素。这主要表现在“拨改贷”政策和流动资金贷款政策两个方面。不管“拨改贷”的初衷如何,它的实行把政府的投资行为和金融机构信贷行为混为一谈,在国有企业积累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迫使他们把银行贷款作为扩大再生产资金的唯一来源。近10年多来,不少企业的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但是定额流动资金基本没有增加,企业也不得不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护正常生产。

(3)社会性因素。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基金有相当部分以利润的形式上交财政,以用于社会的扩大再生产,现在迫使企业不得不用即期的收入支付历史遗留的欠账,甚至到了借新债以支付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程度,企业难堪重负。

(4)管理性因素。一是项目投资失误,上了一批不该上的项目,由于项目经营不佳以致失败,而决策者和政府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亏损和债务都要由企业承担。在众多亏损企业中大多可以看到它的存在。二是确有部分企业管理松弛,各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生产秩序混乱,企业经营性亏损是造成过度负债的又一重要原因。

2.2 国有企业亏损的管理原因

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讲,企业管理水平是一个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企业管理不善将会严重影响企业运行的质量和企业效益的增长,成为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亏损面的逐年扩大及亏损额的连年增加,是与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等项指标的连年下降联系在一起的。当前亏损的国有企业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产品物耗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亏损严重的直接表现是成本费用过高,在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扬的情况下,没有有效地节能降耗措施,造成物耗成本上升,不少亏损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的物质消耗定额,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浪费现象严重,物耗过大。

(2)企业主要领导素质不高,领导不力。当前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领导素质不高、观念陈旧、现代管理知识欠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有少数亏损企业的领导人作风不正,私心过重,任人唯亲,弄虚作假,牟取私利,引起职工强烈不满,干群关系紧张,企业人心涣散,丧失了凝聚力。个别企业领导甚至吃喝玩赌,挥霍公款,行贿受贿,挪用企业资金干自己的事,等等。

企业领导体制弊端带来的领导班子不和,党政关系没有理顺,厂长书记配合不好,“同床异梦”甚至互相拆台,也是造成许多企业严重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3)企业战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一投即陷入严重亏损。不少亏损企业由于战略决策失误,结果是立项时产品畅销,上项时产品平销,投产时产品滞销,再加上项目投产后,没有搞好产品管理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但没有抓住应有的市场机会,也失去了原来的市场。不仅使大量资金占压在没有前途的基建项目上,也使企业背上了过重的债务包袱。

(4)产品结构不合理,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产品结构不合理,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企业市场竞争力弱是绝大多数亏损企业都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亏损企业产品多为平销和滞销产品,缺乏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少数企业尽管也有为数不多的畅销产品,却未形成规模生产。有的企业其主导产品早已属淘汰产品却仍在生产,新的主导产品迟迟开发不出来。

产品结构不合理有设备老化、工艺落后、产品更新弱的问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折旧水平偏低,固定资产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不少企业陷入了落后设备生产淘汰产品的低水平循环。再加上企业的技术进步缓慢,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产品更新慢,质次价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还有的企业新产品开发出来以后,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新产品迟迟不能进入市场,企业未能及时形成竞争优势,反而由于巨额的新产品开发成本背上了包袱,失去了产品开发的动力。

2.3 国有企业亏损的机制原因

分析影响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并导致亏损的原因,从企业自身来看,最主要的是在机制上存在缺陷和弊端。这个问题单靠80年代的“扩权让利”不可能根本解决。所以在80年代中后期研究企业亏损和企业政策时,理论界提出必须建立既有激励机制又有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从当前来看,国有企业虽然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企业经济动力比以前有所增强。但在机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即对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巨大激励机制没有解决。这是国有企业为什么历经改革仍然容易陷入亏损的重要原因。当前的缺乏约束,可以概括为缺乏三个层次的约束机制:从国家股东层次上国家股东缺位,缺乏产权约束;从各级政府层次上,政企不分,以政代企,无经济责任约束;从企业层次上,企业经理层无职业风险约束。

第一个层次是国家股东地位。在传统的“工厂制”下产权不清,国有企业没有法制化的股东代表,缺乏国有股东从企业内部对企业经营者强有力的监督,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下降。

第二个层次是各级政府无经济责任的约束。在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之间,长期存在政企不分和以政代企,政府有决策权而无经济责任约束。有的项目不做详细的市场调查,不经周密的科学论证,由上级凭想当然盲目决策,投产即积压,而政府不承担任何经济责任。(www.xing528.com)

第三个层次是经营者缺乏强有力的职业风险意识。这一层次涉及面最广,几乎成为所有国有亏损企业的亏损重要原因:对国有企业来说,明晰产权,并加强国家股东对企业的产权约束固然重要,但仅此是不够的。因为企业是所有者的,不是经营者的,一旦经营失败,企业破产,损失的财产也不是经营者自己的。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经营者为什么能兢兢业业,拼命争取企业经营的成功呢?其要害就是对经理层建立起了“硬约束”的职业风险机制。首先是极强的激励机制,这就把经理们的荣誉、地位、工资待遇同他们的企业经营绩效紧紧捆在一起,同舟共济,荣辱与共,企业经营得好,经营者可以稳坐经理宝座。总经理在市场上会得到众多所有者的加倍器重而“升值”,在公司内不但可以保住种种权力和地位,还可从资产所有者那里获得各种殊荣,不仅使本来就是工人工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薪有加而且获得巨额赠股。总之,使总经理的职位成为职业经营者梦寐以求并极力保住的职业。一旦经营失败,出资者丧失资本,而经营者丧失声誉,一个把企业经营破产的经营者,在失去该企业总经理宝座之后名誉扫地,将断送其企业家的职业生涯。这是比任何经济处罚更可怕的惩罚,这是一种职业风险的“硬约束”机制。而我们国有企业的现象则不然,那些把企业经营得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厂长,只要和政府领导搞好关系照样可以“易地做官”甚至官做得更大,厂长没有经营的职业风险约束就没法使他们像经营自己财产一样兢兢业业,相反这种存有弊端的机制会引导厂长们利用职权,为同政府领导拉关系而牺牲所有者的利益。

目前,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中既缺乏激励机制,又缺乏约束机制。企业领导要么没有积极性,要么把企业一时搞好了因为贡献和报酬的不相称而心理不平衡,有的临退休时违法乱纪捞一把而翻身落马,即所谓“59”现象,使国有企业重新陷入困境。

2.4 国有企业亏损的结构性原因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国有企业亏损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业主要是一些传统行业,制革行业也列入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规模偏大。制革行业是技术壁垒不强的行业,能否便利地得到原料和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是重要的竞争因素。因此虽然全行业的效益状况不理想,但新的进入者只要在原枓和市场方面有优势,仍然有较好的收益。而制革行业国有企业规模过大。

(2)退出障碍较强。制革行业是进入和退出障碍明显不对称的行业。制革工业许多产品和加工工序所需资金量少,技术能力要求不强,因此进入容易。但是制革行业向其他行业转产却比较困难,首先是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

(3)生产集中过程不明显,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优势较弱。多数制造业产品都有自己的商标,对一部分产品来说,商标对购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在产品质量可靠与消费需求相符的前提下,生产者可以通过大范围的广告,快速周到的售后服务网络,多变的产品品种等非价格竞争手段,使本企业的产品成为“名牌”,作为占领市场和扩大生产规模的有效手段。相比之下,制革行业“名牌效益”较弱,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制革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也难以使产品处在合理的高位。

制革行业中国企业的结构调整除了上述障碍外还有一些特殊困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部分企业布局不当。目前处在困境中的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按当时的产品分布已不适应市场变化,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非国有企业在布局方面更多地具有市场指向。

第二,国有老企业的负担较重。大部分国有企业建厂时间早,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比历史负担要重一些,一些国有企业中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的比例达到1:1.5甚至更高,因此困境更为突出并不意外。

第三,国有企业的特殊退出障碍。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还会碰到一些特殊障碍。①国有企业的职工长期以来享受较高的工资待遇和非工资福利待遇,使国有企业职工即使在企业经营状况长期不佳时,也不愿从国有部门退出。因此,通过人员自愿流出而进行的调整缓慢。②国有企业长期享受政府的特别关照,尤其是一些大企业,虽然长期亏损却总能维持下去,企业自动调整的动力较弱。③国有企业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约束较多,跨所有制、跨行业结构调整的“行政障碍”较强,虽然处在同样的境况中非国有企业的退出比例要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退出比例。

总之,制革国有企业的困难当然有企业体制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但受全局结构性问题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回顾制革行业5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快速发展的历程,又剖析了制革行业国有企业的现状及亏损原因,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制革行业国有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寻找制革行业国有企的出路迫在眉睫。解决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产权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机制的转换。

3.1 扭亏增盈与建立新体制

经验告诉我们,扭亏增盈与建立新体制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企业扭亏增盈与建立新体制主要有以下途径:

(1)招能纳贤。原来的国有企业厂长只能是一个厂的厂长,现在情况改变了,扭亏能人可以兼任两个或者多个企业的厂长,尽管撤换不合格的经营者、起用能人算不上企业基本体制的变革,但选择企业家替代败家子是扭亏的必要环节,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方面。

(2)整体租赁。虽然租赁只是资产使用权的转移,还不是规范的企业体制变革,但毕竟打破了原来的行政框框,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3)兼并收购。兼并的结果一方面是消灭了亏损和亏损企业,另一方面也壮大了优势企业,这种有力调整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很少见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司空见惯,也是当前我国企业扭亏增盈的有效手段。

(4)弱弱联合。通过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扩大了企业规模,也就扩大了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能力,如果说兼并是“弱弱”结合的话,那么不仅“强强”可以联合,“弱弱”也可以联合而成为强者。

(5)脱壳裂变。兼并联合的功能是增大企业规模,以使在企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而裂变,脱壳经营等则是寻求新的生长点,增强企业活力的办法。

(6)划小单位。为了避免“大锅饭”的弊端,可以划小核算单位,这与前边所说的“裂变”“脱壳”有相似之处,“裂变”可能只是分裂出一部分单位,划小核算单位则是比较全面变革,再者划小核算单位也不一定具有法人资格,但是作追求分散经营,增强活力方面是基本一致的。

(7)社会集资。社会集资包括从其他企业、社会个人和本企业职工的集资,将中小型企业出售给本企业职工是切实可行的办法,职工地位改变了,亏损也被消灭了。

(8)合资嫁接。与外商合资是在资金方面的结合,嫁接主要指拿出一部分实物资产进行合作,其特点是形成了规范的企业组织,如有限公司等,同时带来了新的产品、技术、市场等,使得经营管理到达一个新的水平,走出亏损困境。

在上述扭亏方式中,有的并没有建立新企业体制(如撤换领导、租赁经营),但是多数都体现了新体制因素,并促成企业经济机制的转换,给我们的启示是建立新体制是企业扭亏最根本途径。

3.2 强化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在对待国有企业问题上,必须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把国有企业等同于低效率的悲观论调,二是对传统国有企业在机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视而不见的僵化思想,应该通过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起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产权约束机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既要明晰产权,但更要把重点放在经营者的责任约束上,要通过建立科学的治理结构,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强化经营者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优化配置的责任约束,首先是从组织上保证对经营者的强有力的监督。其次是规定在3年内不能扭亏的厂长就地免职,并禁止“易地做官”以断其后路,激发其破釜沉舟之志,与此同时,对扭亏为盈经营有方的优秀企业家,给其以很高的名誉和社会地位,要通过年薪制、高奖金高赠股和高待遇,大大增加有贡献企业家的经济收入,从而形成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经营开拓的积极性。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中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其宝贵价值往往是别的资源所不能比拟的,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必须发现培养一大批善于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企业家人才。

3.3 建立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

国有企业管理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彻底转变观念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决策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观念。有些国有企业的厂长观念陈旧,没有树立新的经营观念,有的厂长在面对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机制灵活的市场竞争败下阵来,不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指责乡镇企业的营销方法和策略,抱怨政府没有出来干顶和保护,有的企业领导抱着单一的老产品安于现状,没有经营战略,没有居安思危,没有看到已经逼近的市场风险,有的企业对优秀厂长标准仍然停留在辛勤操劳和繁忙事务上,忽视了市场研究和战略决策。经营观念的落后已成为许多国有企业管理落后的主要根源,所以当务之急是更新观念,切实把立足点转向市场,贴近用户,处处为用户着想,调整产品结构,搞好销售服务上来,转向科技进步,上品种、上质量、降低物耗、节约成本上来。

(2)制定深谋远虑的经营战略。这是企业主要领导的最重要的职责,企业经营战略至少包括3个方面:①在新产品战略上必须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并且在和同行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转”,招招主动。②在产业的战略上,打破过去单一产品的局面,实现跨行业的多脚经营,以分散市场风险。③在地区的战略上要从本地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阶段进行,步步为营。

(3)建立反应灵敏应变能力强的预测和决策体系。市场瞬息万变,国家政策不断出台,企业领导应专门组织专家班子,收集信息,研究市场,研究宏观政策,及时抓住机遇。对待市场需求的态度有3个阶段:一是等待需求;二是寻找需求;三是创造需求,3个阶段由低到高,最高明的是创造需求的第三阶段,同样对等待国家形势和政策给予的机遇也存在等待机遇,寻找机遇,创造机遇这样3个阶段。

(4)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组织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只是一个单纯生产单位,开发组织和市场营销组织都很薄弱,而只有生产组织庞大,这一被称为“橄榄型”的组织结构同市场经济是决不适应的,为此,要加强开发组织和营销组织,精于生产组织的“两头强,中间精”的改革思路,就可大大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5)建立与市场接轨的劳动人事分配体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流只是处于企业内部流动的状态,而且掌握在企业控制之下。转入市场经济之后,员工同企业双向选择,人才进市场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就使企业的传统人事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国有企业不应抱怨“人才流失”和人家“来挖人才”,而应及时改革三项制度。建立起既利于人才流动、人尽其才,又能吸引人才的管理体制。其中包括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用招标、招聘上岗等公平竞争的办法,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使人才在本企业受到信任,能充分发挥才干;对技术、业务骨干实行无期限合同制,并优先解决住房等福利问题,提高其工资待遇或发放特殊贡献津贴,甚至终生“买断”使之与人才的市场价格接轨;从而提高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

3.4 国有企业加强管理的重点

制革行业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各有不同,加强管理的重点也各有侧重,但就多数而言,目前加强管理的重点,应是减亏责任制、调整资金结构、营销管理、基础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工作。

(1)减亏承包工效挂钩。这是减亏责任制的一种常用形式。虽然不能治本,但往往容易见效。通过减亏承包工效挂钩的办法,将净减亏额挂钩,把“亏损压力”分解为“超亏压力”和“减亏动力”,形成降低成本费用的约束机制。

(2)调整资金结构。第一步,制止新的不正确的资金再注入,如果其产品、工艺、管理状况没有大的改观,仅仅依靠注入资金、增加贷款,其结果只能是加剧资金畸形分布的状况,进一步加重企业亏损。如果停产能缓解资金的畸形分布,停产就是减亏。第二步,用新的产能带来快速循环的存量变化来调整资金结构,不少企业存在着大量闲置的设备、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将这些闲置资产变现,既可以解决新产品开发需要的流动资金,又改变了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第三步,把握新的机遇,构筑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资本经营方式,走资产重组、裂变式发展的路子,形成企业的新机制,对资不抵债和债务链已经无法解脱的企业,兼并和破产是制止企业继续亏损的唯一良策。

(3)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企业应一切以市场为中心,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企业应打破传统封闭的科研组织体制,向开放、多元的、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组织体制发展。加强企业的科技管理,不断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重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改变产品长期一贯制的状况,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的产品。

(4)做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建设,与企业内部的各项制度改革和内部的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严格按照制度和各种定额完成情况进行奖惩。促进企业挖掘内部生产潜力,增收节支,提高盈利水平。在管理中,应“严”字当头严格规章制度,严格现场管理,严格工艺标准,严格劳动纪律,严格奖惩兑现,把“一切从严”贯彻到每一项活动之中。

(5)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管理队伍。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一方面应坚决摒弃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选拔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眼光,并有管理才能和决策能力的优秀人才组成强有力的企业领导班子,造就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强化对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另一方面,应多渠道、多形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劳动者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企业应树立起人才开发的观念,善于选才、育才、聚才、用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

亏损企业是矛盾最复杂、困难最集中,但同时也蕴含着大量创新机会的地方。因此,摒弃陈规、大胆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是解决企业亏损的关键所在。大量急需扭亏的企业也为这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把握皮革企业亏损现状,借鉴国外企业改革与扭亏中的具体做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是尽快解决皮革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必由之路。

(原载《四川皮革》200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