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述我国皮革工业的生产、科研发展状况及与国外皮革的差距,并对皮革工业发展和皮革市场趋势进行了分析。
我国皮革工业由制革、皮鞋、皮件、毛皮4个自然行业和皮革化工、皮革机械、皮革五金、鞋用材料4个配套行业所组成。1992年轻工总会系统皮革工业企业2911个,其中制革企业465个、皮鞋企业1406个,皮革制品企业784个、毛皮企业256个,职工总数60.22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17.85万人,集体所有制39.7万人,其他所有制10.43万人。按行业划分:制革业13.74万人,皮鞋制造业28.51万人,皮革制品业11.72万人,毛皮业6.25万人,皮革工业总产值161.9亿元。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皮革、皮鞋产量已居世界前列,近两年来,皮革工业又得到较大的发展。上海、山东、广东等皮革企业相继完成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皮革工业设备得到更新;生产不断发展,出口产量逐年增加,据海关统计,1992年皮革工业产品出口总额47.29亿美元,比1991年增加一倍,是轻工行业中的创汇大户。皮革工业产品质量和产品花色都有新的变化,一些企业生产了国际流行的软面革、油浸效应革、变色效应革、摔纹革、印花革等,基本跟上了国际流行的变化,制革行业出现了首家利税超5000万元的企业。
1994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最具世界性色彩的皮革展览会上,在有2000多家来自世界50个国家的厂商参展的摊位前,不难看出我国的皮革产品与国际市场流行产品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的原料皮资源未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主要原因是:
(1)我国皮革业采用的牛皮基本上是耕牛皮,猪皮是散养的猪皮,它们饲养期长短不一,质地粗、疮疤多,而国际上都用一、二龄的菜牛或圈养的猪,甚至刚出生的牛犊皮为原料,皮质柔软光亮、干净。
(2)各省市乡办、村办小制革厂盲目发展与条件好、技术高的国营和大集体制革厂争夺原皮,影响了原皮的有效利用。
(3)条块分割,影响了资源的集散和合理流动,尚未建立固定的原皮发展基地。
(4)加工技术不高,中低档产品比例大,优质高档产品比例小,内销产品比例大,出口产品比例小。
第二,加工技术尚不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我国的制革业仍以传统的手工技术为主,生产效率低、周期长、品种少,皮革质量不好,成革多修面、多涂饰,经不起翻动,手感偏硬、颜色单调,与1993香港皮革展的国外样品相比相差甚远,许多产品缺乏纯正的颜色和鲜亮的光泽,影响了我国皮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第三,原辅材料不配套。
我国皮革化工材料与国外差距甚大,产品老,质量低,配套差,现生产产品中10年前的产品占40%以上,质量多属中低档,缺乏为主材配套的辅助材料,能接近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平的甚少,生产更新慢。如建厂30年的某皮化厂,1985年有37种产品,1990年增至62种,平均年增5个品种,国外厂家产品更新快。
皮革化工材料的研制开发创新少、周期长、推广难。1985—1990年向中国专利局申请的皮革化工材料发明专利为13件,年均2.6件,而德国和前苏联年均专利申请数为20件以上。
第四,信息不灵,缺乏创新。
我国的企业一般不直接对外,就极少有知识更新的机会,创新意识就不很强,加上许多企业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市场变化,应变能力差,致使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不住脚跟,市场和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生产不出来,不受欢迎的产品充斥市场。例如1990年和1991年国际市场鞋面革主要流行全苯胺、半苯胺鞋面软革、正绒面革、油浸效应革、牛羊变色效应革,尤其是到皮鞋厂制成鞋抛光后,可以出现另外一种颜色变色效应革、仿古旧革、印花革、摔纹革,目前我国各制革厂修面革生产比重很大,不能适应皮鞋向轻、软、舒适方向发展。
进入90年代后,世界皮革行业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中国的皮革工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而发达国家的皮革工业却相对下降,正在逐步衰退,尽管发达国家的工艺技术、市场销售等方面,拥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中国具有其他各种更为有利条件,这使得世界皮革重心不可避免地正在从发达国家移到中国、印度、韩国等发展中国家。
导致上述变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工资成本问题,尽管制革业的机械化程度很高,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但是仍然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占用劳动力多,工资水平又不断上涨,因此发达国家的皮革成本高、利润少,而我国的工资水平较低,处于有利地位。(www.xing528.com)
此外,我国是世界原料皮的主要出产地之一,猪皮资源占世界前位。1991年猪屠宰量为3.27亿头,开剥率为20%~25%,牛皮资源稳定在900万~1000万张,羊存栏数为2.06亿头,用于制革4500万~4700万张,显然在资源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其次在我国对环境污染的控制上,虽有所加强,但仍不如发达国家那样严格。再者,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皮革工业得到大规模发展,许多企业的设备比较精良,更宜采用新技术,而一些发达国家制革企业的陈旧设备,已经阻碍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国内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皮革市场潜力很大,预计1995年产量(折牛皮)为5700万张,其中猪革6500万张(自然张)。2000年产量(折牛皮)为6500万张,其中猪革8500万张(自然张)。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皮革国际交易额逐年上升,皮革及其加工业正在向我国转移,因此随时抓住这一机遇是广大制革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我国的皮革工业能否跨入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的皮革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以推动我国皮革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如下:
1.开拓原料皮生产基地,发展优良品种的生产
原料皮是皮革工业的基础,原料皮质量直接影响成革出口和效益。优质原料生产优质产品,低档原料生产不出高档品,低档变高档,实际不是真正的高档,而是代替品,因此伤残多、粒面粗的原料皮是做不出粒面细致、平滑、皮纹清晰、有真皮感的高档革的。
“七五”期间,我国政府部门组织科技人员致力于次皮做好革的研究,提高低次原料皮的使用价值,但要生产高档皮革关键首先是发展优良原皮的生产,四川省已在这方面作了尝试,如猪改良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经济效益很大,值得学习和推广。
提高原皮质量是基础工作,要从改良品种原皮开剥、保管运输抓起,才能得到优质原皮。
2.要有合理的产品结构
提及产品结构,广大制革工作者是有教训的。70年代的清一色出口劳保手套革,曾带来皮革工业的一时繁荣,但市场风云变幻,劳保手套革滞销,产品大批积压,使我国的皮革工业几乎面临绝境。绝路逢生,猪、牛修面革风靡市场,皮革工业似乎欣欣向荣,但软面革一出现,我们大部分企业力不从心,由于技术素质差,不少企业被修面革压得喘不过气来,或停、或转,教训使广大制革工作者深刻认识到不断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性,于是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才使皮革工业出现了转机。最近两年来,猪绒面服装革热、沙发革热同样提示我们,新的竞争仍然存在。
最近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会提出,要在皮革方面发展就要提高软面革、全粒面革产品的比重,开发高档沙发革、包袋革、印花革、磨花革等产品。在皮鞋方面,注重色彩丰富,趋向于流行色:款式新颖,趋向于时代感;结构合理,趋向于舒适;功能化,材料多变,趋向于轻软耐用。
如鞋面革,有不涂饰或轻涂的全粒面革,具有苯胺效应的变色革,卫生性能好,色泽饱满。绒毛细致的轻磨革,色彩斑斓,使女性的爱美之心得到体现的印花绒面革,具有独特的立体感的绉纹革、超过压蛇皮、鳄鱼皮等多种动物花纹,达到仿真效果的压花革等。
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中试样板基地
“六五”“七五”期间,我们将提高猪皮、山羊皮、牦牛皮、水牛皮革质量的研究列为国家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皮革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如果没有广大制革工作者的努力,没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特别是在科研工作战线上,至今还在不断钻研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皮革工业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对皮革工业亟待开发的课题要不失时机抓紧研究,如何将处理后的皮革进行洗涤,仍具有防水、透气、柔软舒适等优点,多功能综合性树脂、正绒革、反绒革的固定剂,会发光的运动鞋,恒温式防寒保暖鞋、水按摩皮鞋等,跟上国际市场皮革变化节奏。
要使我国皮革工业在短期内有较大发展,缩短与国外皮革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可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几个工艺技术现代化、管理先进、产品具有国际水平的样板厂(车间),生产出“带头”产品以引路。由几个厂的发展带动一批企业的发展,由几个产品的升级换代带动一批产品的更新换代,使整个皮革行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4.重视皮革化工及机械的开发
80年代以来,我国的皮化、机械产品无论在品种和数量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已初步形成适应制革技术和生产发展的生产和研究体系,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诸如:防水、防油、防污加脂剂尚未研制成功,复鞣剂的研制和生产虽有成效,但尚缺少特制型的;顶层涂饰剂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工序的配套助剂太少。再如:精密剖皮机精度不高,湿磨革机的性能不佳,转鼓使用寿命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皮革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重视皮化材料和设备的研究。
在皮化方面应向系列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在机械设备方面,向高精度、多功能、高效率、自动化方向发展,这对于我国皮革工业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