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红光制革厂年年增产增收,人均创利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是:厂领导具有创新意识,提高了职工的素质,注重了产品升档,强化了企业管理,落实了各级责任,拓宽了经营渠道。本文介绍这方面的经验。
红光制革厂现有职工860人,外加工场5个,现有设备443台(套),其中价值5万元以上的23台,固定资产净值819万元,年产188余万张猪皮,主要品种鞋用类有:正面革、绒面革、修面革、软面革。件用类有:箱包、票夹、服装、手套、包袋革,中高档产品占65%以上。其中70%的产品,由制件厂制成革制品远销中东、北美、西欧近20个国家和地区。在党的“十三大”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指导下,红光厂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自觉参与市场竞争,在同行业许多厂利润连年“滑坡”时,他们却连年上坡,人均创利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红光制革厂1985年完成产值2813万元,较1984年增长3.04%,1986年完成3240万元,较1985年增长14.98%,1987年完成3644万元,较1986年增长12.69%。1985年完成利润428.9万元,较1984年增长5.23%,1986年完成600.2万元,比1985年增长39.95%,1987年完成612万元,比1986年增长2.16%,3年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15.78%,累计上交利润1641.1万元,相当于该厂现有固定资产净值的2.1倍,1988年完成产值和利润较1987年分别增长3.6%和2%。
1984年红光制革厂被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批准为企业整顿合格单位,1985年荣获市“企业整顿表彰单位”称号,1987年计量工作通过国家三级标准验收,1988年8月被轻工部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
近几年来,随着价格的逐步调整和放开,以及价格体系的逐步理顺,对企业依靠单价和低价的原材料组织生产,维持效益的时代已消逝,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低档低质的老产品逐步被淘汰,上述两个特点,在制革行业中显得尤为突出,以致连年来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不景气,产品不畅销,经济效益“滑坡”,而上海红光制革厂坚持以技术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抓管理、上等级、摆脱了原料紧缺和原辅料价格上涨等困境,出现了生产和效益连年保持较大幅度提高的好势头。红光制革厂的经验概括起来是:厂领导具有创新的意识;提高了职工素质;注重了产品升档;强化了企业管理;落实了各级责任;拓宽了经营渠道。
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已由原来的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因此要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加以转变,首先厂领导改变自己的经营思想,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动态,改变品种结构,又有开发出口产品的紧迫感,瞄准国际市场以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形势。几年来通过访问用户,组织调查,收集商情,加强厂商结合,工贸结合,积极开拓,使出口产品的品种达到11种,1986年开发研制的薄型修面票夹革,产品外观可与牛皮媲美,出口数量不断增加,1987年出口数量就达到19.65万张。通过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他们还另辟渠道,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去年他们组织了3次对外技术交流,增进对国外皮革加工新技术的了解,并接待了近10次国外客商来厂参观、洽谈业务,为客商来样加工30多次,扩大了技术人员的视野,学到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推动了工作的向前发展,实现了产品结构的4个转变:(1)猪正鞋面革向软鞋面革转变;(2)劳保手套革向绒面服装革转变;(3)轧花票夹革向辊印票夹革转变;(4)低档服装手套革向高档服装手套革转变。达到了以销售促进生产;以开发指导销售的目的,使中高档产品由原来的30%上升到67.9%,在生产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上,红光制革厂的领导感到生产需要科研,科研必须转化为生产,他们将“七五”科技攻关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以科技研究指导生产,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使过去科研脱离生产的双轨变成科研结合生产的单轨,由于他们在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下,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花色品种。1987年他们共设计研究猪代牛革、软包袋革、软面皱纹革等三大品种已批量投入生产,1988年研制的新花色达80余项。使该厂猪皮革始终保持畅销。
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关键是要提高全体职工的技术素质。针对近年来职工队伍结构发生的变化,生产技术队伍中出现的青黄不接现象,红光制革厂的决策者认为,开发和培养人才是企业兴衰的百年大计,要“不惜工本”。他们从本厂实际出发,着重抓了五项工作。
首先是轻工技术培训,对全厂35岁以下的青工,进行工艺技术培训教育,逐道工序培训期限一个月,由技术科负责授课,关键工种现场指导,这种培训方法既结合生产又培养操作能手,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培训结束进行统一考试,其中成绩优良的占30%,不及格的人数仅占3%,对不及格的人员逐一摸底进行补课。通过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使全厂经考核达到三级工以上人数由1985年的13%上升到1987年的22%。该厂还通过工艺技术知识竞赛,操作技术竞赛,评选质量标兵等活动,形成了人人学技术的好风气。
其次是评选标兵,开展六大重点单项工种质量标兵的活动,激发广大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的积极性,被评为质量标兵的职工,由厂部授予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金,“质量标兵”的事迹由厂部汇编成册,下发全厂24个班组组织学习,在全厂形成“层层把关严控制,不让劣质品外流”的良好风气。
第三是班组长轮训。为了提高班组管理水平,厂宣教科组织对班组长轮训,内容包括班组生产计划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核算等方面,受培训的班组长,参加上海市统一考试合格率达10%。该厂还多次组织管理干部和工人进行TQC教育,由全质办负责组教和授课,全厂接受TQC教育人数为807人占全厂总人数的93.8%,取得TQC教育合格证书者为450人,占全厂总人数的52.3%,管理干部中98.2%获得了合格证。
第四,择优录用。为了使企业的管理人才后继有人,厂领导在选才用才上坚持“不唯文凭看水平,不唯问题看表现,不论资功看成绩”的原则,大胆提拔使用有真才实学、敢抓敢管、勇于开拓创新的能人。1987年共提拔年轻干部9名,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考察,1986、1987两年共选送13人进入各类大专院校学习,11人在各类中专学习。
第五,留厂使用。近年大批老工人退休,新工人成批进厂,人数占全厂职工总数的60%以上,技术上青黄不接,在面临传授工艺、培训青工、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留用技术工人21人。他们为培养新的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
皮革发展的趋势是以新取胜,以新品种求发展,以新产品获取高效益,这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发展新产品,红光制革厂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改变品种结构扩大出口产品比例。1987年该厂劳保手套革、衬里革等低档猪革仅占27.2%,比1982年下降50%,箱包革等中档猪革占41.33%,比1982年增长45%,苯胺革等高档猪革占30.5%,比1982年增长72.3%,用于出口产品的比例比1982年增长30%左右。
第二,开发新品花色产品适销对路。他们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从市场需要来开发花色,二是从经济效益的高低来开发品种花色。两年来,该厂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品种18种;新花纹、新色调144种,新一代“轻、软、暖”的“代牛”“代羊”革等高档猪革取代了原来的旧式皮革,一种轻而不空、软而不松、薄而坚牢、色泽光亮而柔和的轻鞋面革和另一种绒毛短而细密,丝光感强而悦目,轻软而手感舒适的二层绒面革相继问世,销路极好。(www.xing528.com)
第三,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制品出口。猪半苯胺票夹革,一直很畅销。该厂技术人员不满足现状,在原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研制成轧花辊印革,被称为国际上第二、第三代的双色辊印轧花革,用它制作票夹、包袋等产品,竞争力强,销价高,已发展成为“拳头”产品.
第四,举办看样评议,用户直接选样。1987年和1988年该厂两次举办新产品看样评议会,将一年来根据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所设计的新品种、新花色交给用户评议,征询意见,然而对用户选中的样品,先生产一部分,以展销形式,试探需求动向,再根据品种的动销速度,组织大批量生产,掌握了生产的主动权,确保适销对路,使出口产品始终盛销不衰。
企业的转轨变型除了需要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外,还必须相应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管理保证体系,为了使厂长负责制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体现集体智慧和走群众路线的原则,该厂建立了三个会议制度,即厂务会议、厂长办公会议、厂管委会会议,由厂长主持召开,研究布置各项日常行政工作,下达厂长指令,保证了厂长权力的充分行使,他们还善于抓好基础管理工作,首先抓住产品标准制订,做到每种产品都有企业标准,对有部颁标准的产品,要求企业标准高于部颁标准,并对5种考核产品制订了内控标准,在制订工艺标准中,他们运用了价值工程原理,使工艺标准先进、合理、经济、对外发加工产品制订严格的半成品出厂和进厂验收标准。去年底,在原执行部颁标准和市颁标准的同时,又先后制订高于部颁标准的化工材料标准,原料皮标准,在制品标准和成品标准等12项企业标准。目前保持国家银质奖产品,部、市优产品2种,他们还将计量工作纳入对产品质量控制监督的保证体系中,到1988年底,先后建立完善各类计量规章制度10余项,安装各类计量器506种,基本实现每个品种、每道工序都有标准的计量器具,获得了国家三级计量合格证,现在他们又制订了二级计量的规划,力争1989年达到二级计量水平。
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红光制革厂不仅把握市场的动态,更主要的是抓好企业内部生产,落实各级责任。
1.签订厂内各级承包合同
现在行业所面临的生产及辅料匮乏,价格上涨,已直接影响到生产品种结构和经济效益,要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渡过供、产、销等方面的难关,搞活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必须进行企业内部改革,实行层层承包,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增强每个人的责任性。红光制革厂在与上级签订综合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利用广播、黑板报、画廊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宣传,使干部职工加深认识,然后将承包内容层层分解,形成全厂职工人人关心承包,个个愿意承包的新风气。厂领导一方面把精力放在生产上,另一方面结合本厂实际,多次研究如何贯彻实施企业内部综合承包方案,并把厂部初步确定的方案拿到各部门、各车间广泛听取全厂干部职工们的意见,再召开有关会议,对方案作进一步修改、调整和补充,使方案内容更充实更确切后,才予正式确立,并以法律形式加以认定。红光制革厂在实行内部纵向承包的同时,还在横向承包方面下功夫,严格把好管理这一关,以科学方法“满负荷工作效率”的要求,落实各种的承包,把各科引入竞争轨道,明确部门负责人、管理人员不做太平官,要担风险,要负责任,要受监督,在生产经营,产品质量,产品开发,物耗控制,三废治理等方面逐一承包,落实到每个科、每个人。
2.实行计划管理A、B、C
红光制革厂生产的品种有三大类,花色多达200余种,尤其是近年来增加较多,计划科在品种安排上,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分A、B、C三类产品,A类产品属指令性计划,生产车间必须完成计划的100%以上,B类产品必须完成计划的90%至100%,C类产品不限定,由车间自行安排,为了确保生产品种计划的完成,A、B类产品占全部产品的90%以上,使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有了保证。
3.奖金分配实行质量否决
在奖金分配上,该厂实行三级管理,即厂部对车间;车间对班组;班组对个人的考核方法。厂部对车间以利润考核为主,辅以质量等五大经济指标,责利挂钩提高了车间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班组对个人基本实行以计件、计时为核心的奖励机制,把产品质量同个人经济责任制挂钩,实行质量否决权,为了避免生产指挥系统人员只重视产值产量、利润,而忽视产品质量,他们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生产指挥系统人员的奖金质量否决方案。使全厂上下都实行了奖金分配的质量否决,使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有充分的保证。
生产品种的不断开发,生产能力的扩大,给红光制革厂带来了一些困难,内部场地已无潜力可挖。出现了增产与人员不足和设备超负荷的矛盾。拓宽生产方式和经营渠道,部分转为外发加工,是解决经济指标年年增长的有效方法,红光制革厂领导合理调整生产布局,依靠外延来发展生产,即在企业外部发展经济联合,扩大外发加工,走“内联外挤”的道路。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该厂技术力量强,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的优势,分别与苏州、昆山、湖南等地制革厂开展联营加工业务和技术咨询服务,外发加工点由一个增加到5个,使生产外延,在调整产品结构时,将要上的新产品先形成生产力后,再把老产品拉下马。对调整或划出的品种,做到帮技术、帮设备、帮安排,保证质量不降低,使企业生产稳定发展。该厂还重视与外商合作,建立了业务联系。目前,出口产品的产量占全厂总产量的57.3%,形成了具有该厂特色的软革系列产品,1987年11月和1988年9月,该厂的产品还参加了在深圳和香港举办的博览交易会,加强了与国内外客商的联系和合作。
上海红光制革厂为适应改革、开放,对企业内部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他们的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两翼,如果企业不靠开发产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求发展,而是盲目生产,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变化,将事与愿违,甚至被淘汰,所以企业要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只有将科技进步与科学管理相结合,才能在竞争中不断前进。
(原载《皮革科技》198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