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十条建议

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十条建议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深化改革、企业改制、转变发展方式的浪潮中,富国太平洋一举推出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构想,显然是扩大投资范围、拓展富国皮革、一核多元经营、做大做强企业的一桩“大手笔”。主要是针对园区内所辖各自主经营的企业,包括人财物的统筹规划与重新组建,并通过调整组合,使之成为合乎工业园区经营宗旨、业务范围和市场需求的若干实体。

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十条建议

自1994年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RL.以下简称:富国皮革)着手创建以来,历时已逾10年。在历届董事会的领导下,公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转亏为盈,闻名遐迩。如今,又得益于富国太平洋(Richina Pacific Group.)董事局的果断决策,公司又步入“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在继续经营富国皮革的基础上,成功地收购了上海皮革有限公司(SLC.以下简称:上海皮革)95%的国有资产,以此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公告示众,为之震惊,这无疑是富国皮革事业快速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诚如富国太平洋董事、新西兰前总理Jenny Shipley女士在2004年10月16日SRL又一新厂开业的庆典盛会上所说:“在中国政府不断进取推动国企改革之下,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我国深化改革、企业改制、转变发展方式的浪潮中,富国太平洋一举推出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构想,显然是扩大投资范围、拓展富国皮革、一核多元经营、做大做强企业的一桩“大手笔”。面对挑战与机遇,其可行性与成功概率,首先取决于决策者直面挑战的胆识与魄力,以及把握机遇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此举,从战略上分析,虽不能妄断其合乎天时、地利、人和,然却正逢全球和平发展、中华经济振兴、上海城市发展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

然而,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从战术上分析务必基于现状,所面临的困难切不可低估,更需要步步为营地运作、落实,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风险与回报同在一架天平的两侧,关键在于驾驭与平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毕生从事皮革事业的一名老兵和富国皮革10年成长的一名建设者,虽已届退休之年,但仍心系皮革事业,何况在富国高层约见会晤,并展示该园区蓝图后,遂为此举陷入深思。回首曾经走过的10年风雨历程,念及富国皮革诸多同仁和数百名中方员工就业生计,遂不揣粗陋,直言不讳,以一管之见写下此十思建言,冀望当权者或执行者能有所思,并有所为。

人云:“企业在战术上的失误可以修复,但在战略上的失误却很难挽救”。由此可见,战略思索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之重要性。

一家成功企业的战略思索,首先要思考创业与守成这两大命题,至少会涉及创业、营销、管理、品牌、创新等诸多要素,而创业是首当其冲的。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究竟何谓富国工业园区?整合什么?如何创建?这是无法回避的若干重要课题,需要认真思考,睿智规划,谨慎实践。基于富国工业园区蓝图,该园区立足于坐落在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走马塘地区的上海富国皮革及其周边原上海皮革公司所属的多家制革厂以及皮革化工厂、革制品厂等约方圆一公里以内区域。整合什么?主要是针对园区内所辖各自主经营的企业,包括人财物的统筹规划与重新组建,并通过调整组合,使之成为合乎工业园区经营宗旨、业务范围和市场需求的若干实体。至于如何创建?这是一个需要通过探索实践才能认知的问题,或者说这全仗创业者的心智心路和所付出汗水心血了。何况,整个创建过程,将会出现许多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

关于资源配置。鉴于对富国太平洋的具体收购概念、涉及范围和资源总量不详,姑且很难从定性层面,更无法从定量角度谈论具体的资源配置方案。即便如此,有几点务必思考:首先,需要正确评估现有资源的总量及其优势所在,避免仓促决策,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其次,顺应时势地利用资源、整合资源,尤其是在用好优势资源、盘活闲置资产上下功夫,易于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避免事倍功半;再者,要及时化解人为惰性、忧患意识和潜在阻力,等等。在这方面,20世纪90年代前后上海制革行业迁建改造、创建上海制革总厂时期有过深刻的教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关于循环经济。中央已将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推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亦即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已启动相应的立法程序。以富国皮革为例,正面临在产业转型、转移、升级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行清洁化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新挑战,具体可从“水循环、液循环、料循环”着眼入手,通过企业内部的激励、制约机制,体现奖惩分明政策,鼓励改革创新,努力付诸实践之。

关于决策运作。一位管理大师曾曰:决策好比打牌,企业领导者要根据手中的牌布阵,看人出牌,随机应变,同时牵制别人的牌。在企业的营运管理过程中无疑会涉及无数重要决策,为此,不少企业曾刻意建立涉及决策程序、决策层面乃至决策者、监督者,并借以形成所谓的企业决策机制,以防止个人权力行为,杜绝滥用职权或独断专行。运作即为实践,绝非纸上谈兵,是使蓝图、规划转化兑现为成效、业绩的过程,极端重要。运作能力是智商与历练的综合,与身临其境和掌上乾坤的工作作风息息相关。企业的高层领导,其运作能力是起决定作用,集中体现在决策、指挥和协调层面上。作为制造业的职业经理人,其运作能力的强弱高低,往往不是在专业论坛或办公会议上分高下,而是在生产一线、工程现场、市场前哨、管理岗位上通过实践检验得以体现的。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洞察时势,是在作出任何决策前的准备。

纵观全球,在发达国家皮革重心向发展中国家、东南亚、中国大陆转移的大背景下,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得天独厚,皮革制造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同时环境污染也随之日益严峻,在取得几十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之付出生态环境遭殃受害的代价,如今皮革行业正面临如何实现清洁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此其一。

在我国倡导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皮革行业也呈现由一流城市向西部、内地的产业转移态势,各地应运而生的产业集群或特色区域正在崛起,尤其辽宁阜新制革产业示范基地业已破土动工,值得跟踪、关注。此其二。

上海正处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大背景之下,城市结构提升,经济体制转轨,增长方式改变,社会功能转型,等等。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的出台,可以明显地察觉到皮革制造业尤其制革业越来越难有容身之地,这绝非危言耸听。此其三。

在全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国家和地方发改委已经明确表示,国有资产行将逐步退出诸如造纸、印染、酿造、皮革等轻化工业,这就意味着上述行业的国企转制已被提上议事日程。鉴于此,未来皮革企业的所有制将发生巨大变化。此其四。

未来的富国工业园区地处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的城乡结合部位,周边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原先的粮食、蔬菜耕地日趋萎缩,越来越多地被新建的乡间民宅与社会福利机构所代替;新近扩展的上海大学以及科研单位正方兴未艾,与日俱增;种种迹象,足以表明未来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对周边工厂企业的限制日益从严,对附近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此态势,不用太长时间,诸如城乡扩展规划征地、社区配套建设工程、迫使产业转移等社区排斥或政府行为将不可避免。此其五。

人和环境是构成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的决定元素,因而,认识环境也就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能需求。企业家的预见性和洞察力,首先是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了解认知的基础上。因此,了解认知相关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环境和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关于地理环境。富国工业园区地理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位,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南大路(祁连山路以东、外环线以西路段)以南,走马塘(薀藻浜支流)以北(旧址郁公庙桥)大约方圆1.5公里区域,系城乡结合地带,当地周边的农村民办产业,沿途开设的物流储运、修配商店,以及错落分布的居民住宅,将在工业园区的周边形成无形的包围圈。

关于人文环境。相邻的上海大学入迁以及周边的科研院所的科学知识理念与现代文化氛围;附近锦溪、祁连、陈泰新建住宅小区等居民的传统观念与民俗文化;以及错落分布的南庄村、北章村、骆家窑等乡村的小农经济意识;等等。显而易见,这种城乡工农关系与西方管理理念、现代文化素养与传统伦理习俗,交错融汇所构成的人文环境是相当错综复杂的,这无疑将给工业园区内部在外籍员工与本土员工、合同工劳务工、皮革业内老职工与社会招聘新员工的中西方文化与人际关系的碰撞与磨合雪上加霜。其间,除了可能存在的兼容性、互补性外,同时可能产生的疏离性、排他性却不可低估。

关于产业环境。根据园区蓝图与“一核多元”的整合模式,从当前时势、资源现状和市场需求来分析,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不利因素远大于有利因素。主要依据是:(1)制革业、皮化业乃至于皮革制品制造业,均为上海城市建设规划所限制的产业,即便近郊地区也不例外,基于富国皮革之排污现状,市环保部门在加大制革“三废”污染总量控制与限制的同时,苛求之严无异于下通牒,以逼迫企业自主迁徙或转移;(2)皮革制品在上海市经委工业发展规划中已被视为任其“自生自灭”的产业,目前过渡性地包罗在都市型工业之中,明确国资行将退出造纸、印染、皮革等产业,上海现有皮革产业日趋萎缩已成定局;(3)上海本地市场已被国外高中档消费品领军,皮革制品的市场份额十有八九已成为国际驰名、时尚潮流宠儿的囊中之物,要想收复当年上海皮革的失地,再铸辉煌,若无特殊创新优势,几乎成为奢望;(4)上海近邻江浙一带的皮革产业强势抗争,温州的“皮鞋之都”、海宁的“皮革城”,相继崛起,闪亮登场,其皮革产业和城市产业群直逼申城,诸如卡森、富邦的皮革,康奈奥康的皮鞋,雪豹、兽王的皮衣均属国内十大“鞋王”和“衣王”,可见周边皮革竞争对手如林。

关于生态环境。生态观念,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理念,亦即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精髓。众所周知,皮革及其制品是属于接触人体的商品,国内外消费者对其绿色、生态以及卫生性能的要求与时俱进。对于生态皮革,欧盟率先以限制有害化学物质为由构筑技术限制与贸易壁垒,中国皮革协会业已注册推行佩挂“真皮标志”标识以及真皮标志生态皮革的认证,如今,奉行生态皮革已成为参与竞争、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环境保护法律与政策层面考虑,制革产业是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的瓶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标准、条例已相继修订或出台,加大监控力度和从严治理要求,从超标排放、限期整治、加大惩罚直至勒令停业并追究法律责任。另外,富国皮革所用的污水处理厂沿用已逾15年,且已满负荷运转,而富国工业园区所要排放的即便是低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如果通过整合,利用原上海红光制革厂的污水处理设施,则高额投资进行改造、更新、维护是不可或缺的。

在洞察时势、审视环境之后,理当认识自身了,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里所言的“自身”仅指被整合对象与范围,前者,亦即富国皮革所辖四个分厂及若干部门;后者,系指由上海皮革转制出售部分,即位于该区域的原所属自主经营的若干企业。

关于前者。“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句俗语,惟妙惟肖。富国皮革自1996年创建营运以来,经历了1998年调整投资比例的重大抉择和前后三任外籍总裁交替,从几十个人起家发展到2000余名员工,近10年的经营取得了今日之业绩和知名度,实属不易,且令行业上下、国门内外刮目相看,这也表明富国太平洋早期在皮革领域的投资管理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从公司内部管理与运作层面上来看,通过认真反思,仍有后续可供改进完善、不断提升的空间。诸如产销管理、采购供应、深入下层、沟通交流、人气氛围、团队合作等,表面上祥和安稳、粉饰太平,背底下却笑里藏奸、明争暗斗。以“浪费最小化”活动为例,公司CEO在年会上分析如何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出杜绝漏洞,使浪费最小化的7个方面:生产过剩、周转、库存、退货、返工、待加工时间和环境浪费,会上要求各厂、各部门贯彻之,结果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纸上谈兵,落实不到位,未能使浪费最小化变成从全公司管理层到员工层层落实的行动,也就是责、权、利三位一体不到位,更不用说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又如,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就社会招聘中层白领(含部门经理、业务主管)而言,在人才流动的背景下,几乎人人和“猎头”公司挂钩或网上自荐,一旦风吹草动便可随时“跳槽”。很少有人愿意花精力和时间深入工厂生产一线,涉足皮革专业技术,有的甚至工作几年,居然分辨不了这是牛皮,那是羊皮,简直成为笑话。

关于后者。“时不利兮骓不驰”,上海皮革的滑坡与萎缩,除了受外部条件如国企改制、抓大放小、环保压力、不当竞争等因素制约外,其内部原因并非没有缺失疏漏可言的,简而言之:(1)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经营理念,过度沿袭以往国企的一贯制和老观念、老套路、老方法;(2)缺乏危机感,不是一切从零开始,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是躺在昔日业绩上以老大自居,甚至吃老本,等退休;(3)缺乏加快人才建设与鼓励员工积极向上的机制,忽视广开言路,致使员工人心浮动,丧失斗志,甚至人才流失;(4)缺乏创新精神,安于因循守旧,很少在经营开拓、技术革新、新品研发和市场竞争方面下苦功夫。总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公司下属企业经历多层次的“伤筋动骨”,已经七上八下,门类不全,更无行业配套和人才优势可言。

关于整合模式。根据所见蓝图,富国工业所涵盖的有众多实体,可设想按“一核多元”的模式予以构筑,即以皮革产业为核心主业,形成制革与相对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皮革制品(如时尚包袋皮饰、皮制篮排足三球、汽车坐垫及内装饰等)互为依存的产业,以及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三产业。据此,亟须思考并探索:(1)制约现有制革业,立足外销出口,以现有生产能力满负荷为度;鉴于制革业在上海国际大都市几无容身之地,在可能的情况下,及早实现产业转移;(2)优先整合、发展当前市场热点、趋势看好并具有增长前景的皮革制品,以盘活闲置资产,并利用特色抢占市场;(3)维持时下暂不景气而确有市场后劲的传统皮革制品,淘汰已经萎缩、前景黯淡难有绝地再生的产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创立经营某些市场前景看好的“三产”服务性群体产业。

作为工业园区的核心主业,皮革及其制品属于制造业,亟须构建产供销、上下游合作共赢的产业链,大力培育市场营销网络,可从做好核心业务、培育新兴业务、开发种子业务三个层面逐步完善整合模式。(www.xing528.com)

在考虑整合模式时,特别需要指出:这个富国工业园区项目或工程,究竟是长久性的规划建设,还是过渡性的权宜之计,这一点决策层必须非常清晰,绝不含糊。不然,不仅有可能导致整合创建事倍功半,甚至一旦启动的工程建设也可能会招致半途而废;而且,也有可能会弄巧成拙,最终使投资者的财力和心血付诸东流,更不用说投资回报了。

关于以人为本。企业以人为本,人才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人才也是商业竞争的焦点。人才无价,商业中最大的、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只有人,才能面对难以想象的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创造人间奇迹。在全球化经济中,企业高层主要领导者的素质、能力、经验、乃至于人格魅力显然是至关重要的。这如同一家世界足球劲旅的主教练,或者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领跑者。同时,作为职业经理人,如部门经理,包括不同管理岗位的白领员工如主管、主事者,如何以端正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起点,进而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高能力、增强自信,并把握一切机遇,加强与世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纳前沿管理知识,这是提升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富国皮革经理人中,不少人包括外籍,似乎有一大通病,那就是善于发号施令,惯于以势压人,个别人简直是瞎指挥。殊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唯有入行为伍,不耻下问,多向一线生产员工学点专业本领与实践知识,有助于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人力管理。在企业管理要素“人、财、物”三者之中,人是首当其冲的。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狭隘地理解为招聘员工与安置员工,分明是一个认识误区。管理“人”的工作与管理“财或物”的岗位大相径庭。前者旨在履行企业的人事劳动政策、人力资源开发、员工日常管理和营造并弘扬企业文化。就管理“人”而言,“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以伯乐的慧眼去优选人,用诸葛的攻心去用好人,应该是人事经理的座右铭。作为企业的HR部门,应该而且必须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持续通过吐故纳新,以开发、并凝聚更多的精英人才、拔尖人才为企业所用。作为制造业的富国皮革,自创建以来,高层领导、中层骨干乃至于基层劳工的流动性太大。以高、中层为例,10年间,总裁更替五任,人事经理换了七八位,形似走马灯,随带而产生的变化会有多大便可想而知。此外,外籍人员编制过多,劳务工与技术工的比例失调,以至于不可避免地出现经营管理、企业成本、投入产出诸多不稳定与不平衡。

关于员工培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员工的素质除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社会背景外,其加盟企业后的进步,主要取决于自学自修和专业培训。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业精于勤,要引导和鼓励员工勤学、好问、善思,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企业为员工培训,作出有计划地安排和有针对性地投入,组织落实员工轮回培训,如员工入职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分层管理培训和安全健康培训等基本培训科目,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必须指出:(1)操作工技能培训应该大力加强,建议采取两手抓,一手抓操作工的岗位相对稳定,使之熟能生巧;一手抓岗位技能培训,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为产品出自操作工之手,只有提高操作工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稳定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有效降低废次品率、返工率和退货率,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人力、减少内耗、降低成本,使企业获取高效益。(2)对于工厂一线的基层管理者,如工长、领班,除了定期组织管理知识培训外,也需要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活动,以取长补短。尤其,至少需要每年组织一次年度考评,对于优胜者,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3)至于特殊工种专业技术人员,如锅炉工、制冷工、电焊工以及水、木、电工等的培训与认证,需要定期送往由政府认可有资质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有偿服务,使这些员工持有上岗证书。(4)企业高层领导如总裁、总监,董事会自然会有个评价或说法。而唯独对中层管理者,如部门经理、工厂主事或车间主任,虽有培训部署,但却从来没有像样的年度绩效考评,放任自流,实属下策。因为中层管理是企业实施管理运作的枢纽,承上启下,其作用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层管理到位了,业务顺畅了,则企业经营计划与管理目标的全面实现就已有八九分把握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思想、理念、宗旨、信仰的总和,也是企业全员为之奋斗的理想宣言和目标使命,或者说是企业全员借以陶冶自身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氛围。人云:企业没有文化如同人没有灵魂。

企业文化的内涵,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所有千差万别,但殊途同归,其引导鼓励、号召激发的作用是一致的。譬如,富国皮革经过10年的营造和积淀,业已呈现丰富内涵和文化氛围。(1)所到之处,公司的“理想宣言”“目标使命”“技术创新”“不断进取”之类的标示图文兼备,赫然在目;(2)员工培训时,始终倡导“敬业、创造、诚实、勤奋,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成为行业先锋”等积极向上的文化;(3)在公司内部或员工之间,注重营造和谐关爱的氛围,员工之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岗位分工不同,没有贵贱尊卑之别,提倡人人多献一份爱心,使员工具有满意度、安全感。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员工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企业文化,需要企业领导者、管理层充分认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体员工树立榜样,使之在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中产生“滚雪球”效应,从而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未来富国工业园区的企业文化,除了吸取富国皮革业已形成的企业文化之精华外,还要针对“大家庭、小社会”的构想,进一步拓展提炼,使之落实到“我为富国,富国为我”的主人翁理念与精神上,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态度,增强凝聚力和诚信度,进而意识到自己与富国工业园息息相关,是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平台与依托。

何谓品牌?品牌,既是商品(或产品)的市场标志,也是企业的形象代表。基于此,品牌至少应包含商品品牌与企业品牌两个概念。商品品牌既可视为商品的注册商标、品质档次、服务承诺;也可理解为消费族的心理偶像、个性追求、社会时尚。而企业品牌,则更侧重于诸如知名度、诚信度、美誉度等企业整体形象的定位和包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商品品牌重于企业品牌,因为如果没有商品品牌,那么企业品牌就成为奢谈。

一个成功的品牌,驰名中外,家喻户晓,可让商品畅销全球,可让消费族梦寐以求,也可让合作伙伴一往情深。这如同一位著名国际影星,所到之处无不受影迷群的热情拥戴和狂热追逐。以商品而论,如今海内外俊男倩女迷上Fun牌、Lee牌牛仔衣裤,酷爱Puaoma牌休闲时装,还有Nike牌、Addidas牌运动鞋或旅游鞋,其狂热程度如痴如醉,何也?因为消费族仰慕品牌、崇尚新潮的本身,吉时已到色彩缤纷的风景线,更是一股市场倾销的流行风。曾几何时,“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真皮出口皮鞋,在欧美市场只能跻身超市,甚至屈于地摊,却难以进入专卖店,其首要原因盖出于没有自己的驰名品牌。

就富国皮革而言,SRL的公司标志,作为企业品牌已初具社会知名度,在国际范围被认可,是一种无形资产。成品皮革仍属原料性产品,在尚未形成自身品牌前,可以通过用户的驰名品牌借誉上市,如Timberland的皮鞋、GST的汽车座套等等而跻身国际市场,这也是一种合作共赢并提升知名度的方式。诚然,在整合创建富国工业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实施名牌战略列为重要创新课题,增加投入,扎实建设,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驰名品牌;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上海皮革曾经拥有的一大批国内驰名商标及其市场影响力:如金鹤牌、美申牌、花牌的女士皮鞋;牛头牌、运足牌、登云牌的男士皮鞋;火炬牌、狼牌的旅游鞋;火车牌的篮排足三大皮制球;金羊牌皮服装;上海牌箱包袋;等等。这分明是一大批可以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知识产权与无形资产。

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是众所周知的,“蜂采百花而酿蜜”,从异域文化到中西合璧,无疑是国内企业普遍需要经历的一个管理现代化、国际化的演绎过程。择善管理,绝非一蹴而就的。

据说,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了由“人治—法治—文治”的历史演进过程。所谓人治,即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经验与能力进行管理;法治,就是按照规矩成方圆,“制度第一”,全凭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淡化了人的因素与作用;文治,则是在“人治+法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现代管理理念。其精髓是强调企业与人的价值观,十分重视在精神、心理层面与员工、客户进行沟通,以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升企业在客户中的诚信度。

在管理方式与具体运作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精细化管理问题。有人曾试图对此给出一些基本规则和运作思路。何谓“精细化”?精者,去粗也,即不断提炼,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细者,入微也,即究其根由,由粗及细,从而找到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精细化管理,是讲求办事效率的需要,是授人以渔,与处事不分轻重缓急、“胡子眉毛一把抓”以及典型事务主义者截然不同,而是背道而驰的。

总结一下经验,在以往管理实践中若干“前车之鉴”值得关注。首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性化管理。企业内部由上而下,下意识地、甚至机械地执行着命令式的被动管理模式,言路闭塞,听不到真话,更难有合理化建议;员工担心“炒鱿鱼”,下属对上司一味奉承,不分是非地绝对服从,这种死水一潭的氛围对一家企业来说是很危险的。其次,管理者的工作作风很不深入。不少中层管理者如部门经理或主管,甚至个别白领文员,不仅疏于专业,不精业务,而且却好高骛远,盛气凌人,往往出了问题直至不可收拾时才不得不到现场,结果事态木已成舟,覆水难收,或者事倍功半,影响很糟;更不用说平时主动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情,熟悉生产过程和企业产品,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再者,安于粗放式、表面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与上述精细化管理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其结果导致企业管理粗俗、放任,不仅表面上环境、氛围乱哄哄,而且本质上“人、财、物”理还乱。如此管理,实则名存实亡。

上述不善管理,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其结果势必导致人浮于事,漏洞迭出,或账物不符,或消耗陡增,各种浪费无处不在,各项成本直线攀升,等等。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甚至每况愈下。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每一步成功之后当永远从零开始。

创新,涵盖创造、发明和革新。创新是人类进化、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和原动力。创新与发展是一对孪生姐妹,不断创新,结果带来发展;有了发展,创新才有优势。

创新,需要胆识,需要毅力,更需要智慧。未期然,当创新者的智慧灵光一现,新思维便有可能随之产生,于是创新的思路与构想,便有可能会在意料之中降临。

创新,需要科学素养,需要知识积淀,更需要对新事物的敏锐嗅觉。当创新者的智慧触角伸向科学前哨或学科前沿,类似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清洁生产……就有可能在学科交叉、技术嫁接中出现前所未有的突破与应用,则创新成果将随之诞生。

整合创建富国工业园区,无异于一张白纸上勾画蓝图,抑或是将一张蓝图转变成为现实,这分明是一个创新项目,一项系统创新建设工程。诸如观念创新、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制造创新,等等,不胜枚举。其间,思维创新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与源泉。有道是“人无吾有,人有吾易,人易吾新”是坚持创新、参与竞争的经营者所行之道。奉行此道,莫不是一种独领风骚的成功战略。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一位能匠心独运的设计师,其所获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倾注于引领时尚的敏锐心智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毅力。

试以富国皮革产品研发部为例,原本是群龙无首,多名中外技术人员根据客户来样分工复制,依葫芦画瓢地进行拷贝,这自无创新可言。近年虽已来了一位技术总监,然却因战线过长,精力分散,仍疲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今尚未建设成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自行设计能力的研发队伍。没有一群创新者及其团队的敢作敢为,企业的新品研发、创新成果又从何谈起。

创新与提倡工匠精神遥相呼应。皮革及其制品的加工制造,是我国历史悠久、富有传统和神奇色彩的产业,“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熔整理与涂饰于一炉”的制造工艺。这一传统产业的发展与更新,离不开科学引领,也离不开工匠精神。何况,匠心独运,精益求精,其过程与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温祖谋撰于2005年6月,未公开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