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成真
曾几何时,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为适应上海市政规划和环境保护的需要,孕育着一个大场制革城的梦。这个梦,整整延续了十分之一个世纪。时序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上海的制革人凭借时空、机遇和执著,终于一往无前地铸就大业,驱使梦幻成真。
早在80年代初,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迁建改造工程,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顺利奠基启动了,这就意味着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大场走马塘,一个占地20多万平方米,耗资1.3亿元,号称“制革行业亚洲之最”的项目工程付诸实施了。这一制革行业迁建改造工程事关大上海的环保生态、市民福祉,故先后被正式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计划项目:即1990年上海市重大工程之一和1991年上海市实事工程之一。“八年抗战,移师大场”;上下左右间,东西南北中,各方的鼎力相助,公司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拼搏,成功地组织了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的决战,项目一期工程终于如期竣工,如约验收。
拔地而起,一座总建筑面积近40000m2的三幢制革湿加工主厂房及加工机械、辅助设施;另一方总建筑面积为8000m2,总构筑物达40000m3的综合治理厂(含污水处理厂、净水制造厂和蒸汽锅炉房等)及辅助设施;两者如庞然大物位于大场以西、走马塘以南,屹立在上海搓浦河的东岸。根据一期工程的标的:新厂区与老厂区的制革湿、干加工配套组合,可以先期运转投产。至于占地67000m2的二期工程含三幢制革干加工主厂房及加工机械、辅助设施,将有待继续奋战,进一步实施建设,发展完善。
一期工程竣工验收、投入营运后,新、老厂区配套组合的生产规模与设计能力,其目标定为:①制革生产:年总产量折合牛皮236万张,其中:牛革34万张;羊革300万张;猪革300万张。②综合治理:日处理制革废水9700m3;日制造净水1500m3;锅炉蒸汽供应3×10t/h;变配电≥35000V。
风展红旗如画,爆竹声声催人。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掀开了历史新篇章,“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揭牌后,大字醒目,赫然闪光。这意味着新组建的制革总厂属下涵盖上海益民制革厂、上海红光制革厂、上海新艺制革厂、上海制革实验厂、上海鞋用材料厂和上海制革综合治理厂共6个专业工厂近3000名职工开始步入新天地。
据1990年统计数字,全国皮革行业当年经济滑坡达1.2亿元,而无独有偶,是年上海皮革公司却赢得税利超过1.2亿元。于是,国家公布全国500家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名单中,上海皮革公司金榜题名,排名第94位。
风雨踯躅
然而,“时不利兮骓不驰”。计划经济的婴儿初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先天与后天的反差,计划与市场的转换,创新与循旧的较量,投入与产出的失衡,效益与还贷的对垒,…… 加上世界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壁垒,全国皮革行业不景气,市场营销疲软,原皮价格失控,…… 这一切乃始料所未及,可谓风风雨雨,雪上加霜,制革总厂何去何从?一时令人望而却步。
创业难,守成更不易。企业内部的搬迁合并,产销营运,机制转换,结构调整,人员配备,……真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俗话说,事在人为,人心齐泰山移。可是,制革总厂搬迁伊始,百事待理,企业内难免人心浮动,殊不知至少有6个厂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面临能上、能下的考量;至少有数以千计的职工面临市区向郊区长驱直入的上下班往返奔波;……总之,无论是干部队伍,还是群众层面,当时的现状态势分明不是利好。
一言以蔽之,外因与内因的兼施交加,迫使新组建成立的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负重踽行,步履维艰。
无可奈何花落去。大场制革城的二期工程终于化为泡影,历史地成为建设蓝图上的虚线区域。
时势推移,公司制革总厂面临着:3.5亿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1.5亿元的银行信贷的还本付息,60%以上的生产能力放空,近2000名退休和待岗职工翘首待哺……,于是,制革总厂陷入超负荷运转的困境,几乎全线濒于捉襟见肘的窘状,全厂的生产和经营开始徘徊、滞后、萎缩。
会计年报上的数字令人震惊,催人反思:1989年,上海皮革公司原8个制革厂销售总额超越亿元大关,税利达1500万元,相隔5年后,1994年,制革总厂年销售总额下降为4500万元,降幅达60%,利润仅50万元,开始出现潜亏。
尽管企业内部采取多种对策措施:转换机制,强化管理,划小核算,风险承包,调整结构,改变品种,发展“三产”,来料加工……,仍难以在“输血”与“造血”功能系统上求得良性循环。
于是,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跌入低谷,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
枯木逢春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1994年早春,上海市府领导一行视察大场制革城,追踪视察市重大工程和实事工程的现状,面对一方被丛生杂草所环抱的制革总厂新厂区,不胜感叹。
在如何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社会大课题之下,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被列为全市46家解困试点企业之一。解困试点,旨在获取新生。通过此举,政府帮助企业减轻包袱,进而摆脱负重踽行的局面。作为企业自身,关键在于落实人体输血的求助举措和健全体内造血的自我功能。(www.xing528.com)
于是,上海皮革公司制革总厂易名为上海六联制革厂。
此举要旨,在于让制革总厂这艘“巨轮”实行解体,通过划小核算单位,释放成为六艘“小船”,以便更自主、灵活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海洋”中结伴航行。
从此,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从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在沉默中探索:一面缓缓地爬坡,一面悄悄地寻找支撑点。
沉默!不在沉默中新生,便在沉默在消亡。
上海的制革人,默默地在编织新的企盼,营造新的希冀。
引进外资,优势互补,合资经营,开拓创新。这,是一条实践证明值得尝试的途径。西安华联,广州迪威,无锡奇美,成功者不乏先例。同仁们正在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毅力,为行业和企业的今天与未来,再铸辉煌。
1994年秋冬之交,来自美国、新西兰的两家公司相继访问大场制革城。远方宾客兴致勃发,为理想的投资环境赞不绝口,并提出联袂与上海皮革公司共同投资兴办一合资经营生产皮革的有限责任企业的意向。
中外双方不谋而合,“心有灵犀一点通”。于是,立项审批,可行性研究,技术交流,资产评估,要旨谈判,从意向书签署到合同、章程、可行性报告的报批,经历了300多个日日夜夜,整整一年的耕耘终于迎来了播种之日。
一个投资总额为299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2100万美元(其中,外方以美元现汇出资,比例占55%;中方以厂房、设备实物作价出资,比例占45%)的中外合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Shanghai Richina Leather Co.,Ltd.)”,终于在1995年辞旧迎新之际,从大场制革城脱胎诞生了。该合资公司计划的经营规模与生产能力为:年总产量折合牛皮140万张,其中,牛革90万张,羊革300万张。公司计划3年达标,实现满负荷运转。大宗产品主要为:鞋面革、服装革、家具革和部分蓝湿革。产品销售计划为:外销出口比例为51%,其余内销国内市场。
梅开二度
上海制革人,预感到春天的气息;兴许,春将姗姗来临。
在市府解困试点与中外合资经营的双重机遇下,上海皮革公司制革行业否极泰来,拨云见日,眼下已开始呈现得天独厚的新转机:
——脱颖而出的上海富国皮革有限公司行将全面开业营运,牛皮鞋面革厂、羊皮服装革厂正待相继投产;原猪皮革厂也将在调整改造后,改产牛皮家具革;
——三幢制革厂房及加工机械、辅助设施和一座综合治理、配套服务的构筑与设施,行将获得全线启动,直至满负荷运转;
——约占总额60%、市值为8000万元的固定资产,有望得到盘活;厂房、设备的折旧可得以消化;进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约占总数40%、近1000名制革业职工,就此打破国企“铁饭碗”实现再就业,登上新的舞台一展才华,各得其所;
——未参与合资的制革老厂区以及留守职工,行将立足于生产自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旦条件成熟,有望通过综合平衡,实现企业联合或兼并重组。
人云:老枝翻新,梅开二度。
(署名:甘木,原载《中国皮革信息》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