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要素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劳动力要素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1.1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供给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时间内向市场提供的劳动力数量。3.2.1.2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具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优势[3]。3.2.1.3中国劳动力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数量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受到人口自然变动、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劳动力要素视角下的优化策略

3.2.1.1 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力供给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时间内向市场提供的劳动力数量。Sapsford and Tzannators(1990)将劳动力供给定义为市场上受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国内学者如杨河清等(2006)按经济学中对需求和供给的定义方式将劳动力供给定义为一段时间内劳动力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总和[2]。而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劳动力参与者是16周岁及以上由劳动能力的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本文直接将可劳动力人口数量定义为我国的劳动力供给。

3.2.1.2 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由于我国具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优势[3]。许多学者也根据实际数据测算了各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如吴解生(2005)经汇率折算,中国大陆制造业职工的工资成本相当于泰国的38.33%,马来西亚的28.7%,韩国的9.2%,台湾地区的6.8%,香港地区的5.1%,美、日、德的4%左右[4]。也有学者进一步从劳动力报酬率、劳动力生产效率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5],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更低的报酬率也是我国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表3-11 2003年各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单位:美元/人)

资料来源: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
注:2003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2003年的GDP×第二产业所占比例)/2003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

总体上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各国相比并不具有优势,以2003年各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为例,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是4692.12美元/人,该生产率明显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该指标的18倍,英国日本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15倍,德国、法国、加拿大是我国的13倍,即使与非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相对较低,例如,巴西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13倍,墨西哥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5倍,马来西亚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3倍。但如果考虑到劳动力的报酬率,则我国在劳动力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以2002年、2003年、2004年各国制造业单位劳动要素的报酬为例,我国单位劳动报酬每小时不超过1美元,而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的劳动要素报酬率约为每小时16美元,英国的劳动报酬率则高达每小时19美元,即使与非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要素报酬率依然比较低,例如,马来西亚的劳动报酬率约每小时3美元,巴西的劳动要素报酬率约每小时2美元,墨西哥的劳动要素报酬率约每小时2美元,都高于我国的劳动要素报酬率。因此,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具有成本优势。

表3-12 制造业单位劳动要素报酬的国际比较

续表

资料来源: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
注:(A)为计时付酬工人工资;(B)为全部雇员工资。数据单位:均为美元/小时,其中意大利为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指数,2000=100。(www.xing528.com)

3.2.1.3 中国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数量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主要受到人口自然变动、计划生育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增长与否。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的死亡率远低于婴儿出生率,加之人口基数大,也使得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裕。但之后,随着出生率的降低,人口增长幅度放缓,劳动力供给形势也有着变化。

我国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到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去,但这种人口数量优势正受到影响。从劳动力数量和工资报酬水平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供给有着减少的趋势。

我国劳动力的减少可以从月工资这一指标中有所反映,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造业平均月工资乃至全国平均月工资的上涨幅度都不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平均月工资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1世纪初,此后,我国平均月工资逐渐稳步升高,在2007年后的升幅明显。1990年,平均月工资仅接近200元,而到了1995年,我国平均月工资已超过了400元,到了21世纪,我国制造业平均月工资每年以13.16%的幅度上升,全国平均月工资以12.86%的幅度上升。

图3-2 1980—2009年中国平均月工资与制造业平均月工资

资料来源:引自余娟娟(2013)《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研究》。

表3-13 1980—2009年中国平均月工资与制造业平均月工资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http://laborsta.ilo.org)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在2007年的劳动力参与率达到最大之后便不断下降,我国劳动力不断减少的趋势也反映在就业人口增速这一指标上,1985年之前我国的就业人口增速维持在3%左右,之后,就业人口增速持续下降,从1986年的2.7%一直下降到1996年的1%,在1997年后,我国的就业人口增速又再一次持续下降,直到2010年的0.37%。

从2004年初开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随后在长三角地区、安徽、河南、陕西等中西部地区纷纷出现“民工荒”“涨薪潮”,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出现了自2002年第一次下降,比2010年微降0.1%,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出现首次减少,其绝对量减少345万人,比2011年下降0.6%。基于我国的人口政策,可以预料未来一段时间,劳动力将逐步减少,我国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逐步削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