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加工贸易的视角探析

基于加工贸易的视角探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1.1加工贸易规模基于大量劳动力资源优势并积极引入外资,我国加工贸易有着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自改革开放来便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3-2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续表资料来源:引自余娟娟《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研究》。

基于加工贸易的视角探析

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大量劳动力资源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体系的一种重要贸易形势,主要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前者主要是外商提供加工材料(包括原材料、技术与机械设备)后进行生产并出口,后者是根据提供的技术与已有材料进行生产并出口,两者都是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并经本国加工后再出口到国外,属于产品内分工的价值链形式。本小节将从贸易规模、贸易主体、贸易结构这几个方面分析我国价值链的状况。

3.1.1.1 加工贸易规模

基于大量劳动力资源优势并积极引入外资,我国加工贸易有着令世人瞩目的发展,自改革开放来便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表3-1 中国1981—201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按贸易方式统计(单位:亿美元)

续表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1》。

如表3-1所示,我国一般贸易1981年至1985年的出口增长率是14%,进口增长率是83%,而同一时期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率是193%,进口增长率是184%,1986年至1990年一般贸易的出口、进口增长率41%和16%,同一时期加工贸易的出口、进口增长率分别达到352%和180%,1991年至1995年一般贸易的出口增长率是87%,进口增长率是47%,而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率达到127%,进口增长率达到133%,各个时期各种贸易模式增长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加工贸易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一般贸易的增长率。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也可以发现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如图3-1所示,自1985年始,加工贸易的进口占总进口额、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快速上升,由1985年的10%左右上升到1997年的50%左右,并在以后大致维持在这一较高的水平上。

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其占总贸易额的比例增大,也体现在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但随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略。如表3-2所示,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左右,在90年代末期已上升至约5%,此后,随着我国加工贸易的额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在21世纪初这一比例上升至两位数,在2003年上升至11.3%,2005年、2006年达到11.8%,直到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一比例稍微有所下降。除加工贸易对GDP贡献率指标外,其他指标也可反映加工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例如,从加工贸易对GDP的拉动也可以验证加工贸易的重要性,该数值在20世纪90年代均值在0.5%的水平上,而在21世纪该数值上升至1%左右。以上指标的增长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图3-1 中国1981—2008年加工贸易占总贸易比重

资料来源:引自余娟娟(2013)《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研究》。

表3-2 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续表

资料来源:引自余娟娟(2013)《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基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国内人口就业。长期以来,我国在拥有大量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一方面存在大量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劳动力失业也在一段时间存在。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加工贸易等贸易形式的发展及相应的企业发展也为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帮助,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为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如表3-3所示,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中就业人数也不断上升,且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也逐渐升高。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如1990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是1215.9亿元,此时,加工贸易就业人数是2277万人,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并不突出,仅为3.52%,而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的就业效应越发突出,在2000年,随着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增加至11395.4亿元,加工贸易就业人数也增加至4049万人,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也提高至5.62%,到2008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规模和加工贸易人数的增长放缓,但加工贸易人数依然增加,总人数增加到6463万人,其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增加到8.34%。其后,我国加工贸易就业人数及其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既说明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反映了加工贸易对我国就业及经济发展的作用。

表3-3 加工贸易企业的就业效应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9》。

3.1.1.2 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

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产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下降,机械和电子类产品在价值链中所占比重增加,高新产品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增幅明显。以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前十大行业的数据为例,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中机电音响设备及零件的出口占总的加工贸易额54.045%,仪器、钟表、乐器的出口占加工贸易总额的11.94%,金属及制品的出口占8.41%,塑料橡胶的出口占7.74%,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仅占加工贸易总出口额的4.51%;在加工贸易的进口方面也有同样的特征,例如,机电、音响设备及其零件、附件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64.7%,而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仅占5.92%。不仅在2007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行业分布中显示出此特点,在其他年份也有此特点,且在不同年份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传统的产业在价值链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机械和电子类产品在价值链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www.xing528.com)

表3-4 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前十大行业分布(HS标准,单位:亿美元,%)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http://www.customs.gov.cn/publish/portal0/。

3.1.1.3 加工贸易的主体

由于一方面价值链的特点在于产品内分工,这种分工方式恰好符合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的利益,另一方面我国基于特殊的国情吸引了大量外资(顾建清,2008),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占我国价值链的主体,且这一特点在近些年尤为明显。从表3-5给出的数据可以发现,国有企业与三资企业在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企业中所占比例较大,外商独资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占比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从2000年“进料加工“中的63.5%一直下降到13%,而三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的占比却逐步升高,两者在“进料加工”与“来料加工”中所占比例在2010年已分别达到72.8%、93.1%与63.4%、84.6%,与此同时,私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占比也有所提高,从2000年的0.09%与0.1%分别提高到14.2%和3.6%。

分析外商企业在我国价值链中所占比例一方面可以发现我国利用外资的力度与成效,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价值链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基于各国的资源优势而由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布局的过程,在我国这一过程体现为外资与我国劳动力优势的结合,也体现为外商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占比较大。

表3-5 加工贸易中各类企业所占比重(2000—2010年)(单位:%)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3.1.1.4 加工贸易的贸易伙伴

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对象国在地域上有着特定分布,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国家与地区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而主要出口国家或地区是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美国家。以商务部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从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进口分别达到690.29亿美元、592.29亿美元和564.46亿美元,而对美国、中国香港、欧洲地区的出口分别达到1454.08亿美元、1383.07亿美元与577.59亿美元。不仅2007年的进出口贸易显示出此特点,其余年份的进出口贸易也有此特点。它表现出一种“三角贸易”的特征,即我国主要从东亚国家进口零部件及其他中间产品,在国内加工生产完成后以成品的形式出口给欧美等国家,这一方面造成我国对日本、韩国等国的顺差减少或逆差增多,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我国对欧美等国的顺差增多,与此同时,欧美等国对日韩等国的顺差减少,形成“贸易顺差转移”的现象。

表3-6 2013年1—10月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3.1.1.5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偏低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有着迅速的发展,占总贸易额的比例逐渐升高,对国民经济、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我国加工贸易目前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衡量指标表现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较低,即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的比值较低,反映出我国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中的占比较低。从下表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国内配套率的水平也不高,20世纪90年代末期,该数值分别是0.4622和0.3235,即使在21世纪初,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也仅仅为0.5017,国内配套率为0.3512,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和加工贸易的发展,该指标不断上升,国内增值率和国内配套率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之中。

表3-7 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和配套率的变化

资料来源:引自余娟娟(2013)《全球要素分工与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研究》。

对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分析应结合到我国劳动力素质、引入外资的目的等因素,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一方面存在大量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外商参与到我国加工贸易往往是利用我国非技术劳动力简单加工后即出口,对国内资源要素的使用并不多,国内增值程度不大,增值率较低,随着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劳动力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要素参与到产业价值链中的程度也逐渐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率相对以前有所提高,但与其他各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相比依然较低,例如,1996年,美国、澳大利亚的增加值率分别达到56.66%与47.59%,2000年日本、德国的增值率则分别达到54.18%和49.95%,2002年英国的增值率达到46.58%。

表3-8 若干国家的增加值率

资料来源:引自沈利生(2006)《增加值率下降意味着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