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习俗的概述

生产习俗的概述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两头牯牛牵至场地上,尾系火炮,点燃惊牛,引起牛斗,以乐观众。每年在立春前一日“试耒”后,当晚民政科设宴招待“春官”,县长为“春官”敬酒,洗尘开步,表示“春官”开始到民间去说春了。民国以后,这一习俗,逐渐被农民遗弃,何家后人对此并不清楚。还有赶萤火虫、嫁毛虫、扎草人驱雀、涂白灰驱兽等多种习俗。干旱严重时,农民集会赶旱魃。时间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臭。

生产习俗的概述

1.迎春耕

迎春耕有立春“试耒”、说春、开犁破土等俗。

(1)立春“试耒”。《蜀中名胜记》云:“在(巴)州南二里有美农台,相传,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此劝农所筑。”《太平寰宇记》引《梁州记》云:“后汉安帝时,太守桓宣,每至农月,亲载耒耜,以登此台劝民,故后号曰美农台。”两种说法虽无定论,但说明立春“试耒”古时早有所行。其仪式有简有繁。繁的是预先备一个纸扎春牛,再扎一个芒神牵牛在手,置于县衙大堂。届时,有二十八宿仪仗队,芒神、春牛在前引路,县官端坐轿中,其他官吏、“春官”等随其后。锣鼓喧天,唱至城郊数里外。先观看斗牛。将两头牯牛牵至场地上,尾系火炮,点燃惊牛,引起牛斗,以乐观众。再驯牛就耕,县官扶犁,叱牛耕地,往返三次,以示政府重农。最后由“春官”手拿木雕小牛、香炉架,上系麻丝,演唱春词,说吉利话。何家没有举行过此活动。

(2)说春。说春是由“春官”说唱的歌谣。“春官”,最早是《周礼》所说的六官之一,称宗伯为“春官”,掌典礼。相传巴州说春起源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全国期间,见长期战乱,土地多荒,加之当时农民季节观念不强,往往错过播种时间,农业歉收,社会不安,朝臣将这一民情启奏朝廷,隋文帝便命宰相根据农事季节制成“春帖”,由地方官送发给各地农民。交帖时用善言美语进行解说。农民把送春贴的官叫作“春官”;把“春官”说善言美语称为“说春”。从此,流传后世。唐代武则天掌权时,曾一度改礼部为“春官”,后世以春官为礼部通称。自唐到宋、元、明、清,又把“春官”称之为管天文历法的官,皇上发给官衣官帽民国时期,“春官”由县民政科主管。每年在立春前一日“试耒”后,当晚民政科设宴招待“春官”,县长为“春官”敬酒,洗尘开步,表示“春官”开始到民间去说春了。

说春一般在每年立春前后盛行,春分左右结束。在游说中,“春官”自己编一些歌谣,用简单的曲调,似吟似唱地为农民演唱,农民以粮、钱相酬,或以粮、钱买“春官”卖的历书,女主人拿一绺白麻缠在“春官”手执的木雕春牛头上,以示女织之勤。“春官”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见到什么说什么,见农耕说《二十四节气歌》,见药铺说《药王春》,见打铁说《老君春》,见打猎说《梅山春》……俗称“见人说”,七十二行,行行有歌谣。说春歌谣,全是说春的人见啥说啥,随口编出来的。其中有很多内容还根据当前形势而编唱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还起了一些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何家所在的白庙村离巴州县城很远,“春官”不会到白庙村说春。

(3)开犁破土。农民在正月里第一次耕田地时,先将“刀头”和敬酒摆在即将要耕的田地上,点香蜡,化纸钱,向地叩拜,祈祷一年耕作顺利、庄稼丰收,然后才扶犁破耕,开始新一年的农事活动。这是旧时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寄希望于神灵保佑的一种表现。民国以后,这一习俗,逐渐被农民遗弃,何家后人对此并不清楚。

2.保青苗

农村春耕春播以后,要请道士或巫师做会“禳灾”,画符驱虫。为保庄稼不受病虫和鸟兽危害,栽秧过后,唱“灯影”、木偶戏,名为唱“青苗戏”。还有赶萤火虫、嫁毛虫、扎草人驱雀、涂白灰驱兽等多种习俗。为了驱雀,何家也会扎草人,有时还会给草人套上破烂衣服。

(1)赶萤火虫。在巴州,农民认为萤火虫是吃瓜茄小菜叶子和桑叶的飞虫,于是利用晚上焚香点火进行驱赶。

(2)嫁毛虫,每年四月初八这天,农家用各色纸张架成十字架形贴于墙上。纸上写着:“毛虫毛虫,黑耸黑耸,嫁到青山,绝种绝种”;或写“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青山去,永世不回家”,以祈求病虫不危害庄稼。

(3)扎草人驱雀。播种后谷物成熟时,在田间地头扎草人。草人身穿烂衣服,头戴烂斗笠,手执挑着笋壳的竹竿,或执着点燃香的假枪,以驱赶践踏粮食的雀鸟。

(4)涂白灰驱兽。用石灰或白柴灰涂在地里的石头和树干上,或专制木牌涂以白灰插在地里,以吓唬野猪、野兔不在晚上损坏庄稼。

3.抗旱魔(www.xing528.com)

1950年以前农民在天旱时,多进行带迷信色彩的祈雨活动,如做“雨会”、耍水龙、赶旱魃[28]等习俗。

(1)做“雨会”,有的地方叫“呼天”。干旱严重时,有的地方请道士或巫师设坛祈雨,高搭雨台,旗幡飘扬,巫师登台,书符念咒,步罡宣法。有的地方农民会集在一起,光头赤脚,手执柳条,由一个领唱“呼天词”,众人随声唱和,甚至在干旱的村落里集会的农民拉着长长的队伍边走边唱,一路悲声撕心裂肺,惨不忍闻,以示向天求雨的殷切。在“雨会”期间要耍水龙、唱“雨戏”。“雨戏”唱的是《精忠传》《斩泾河老龙》等。“雨会”没有时间限制,有的一直到天降滂沱为止。“雨会”期间城乡禁止宰杀猪、牛、羊、鸡、鸭等牲畜家禽,这叫作“禁屠”。何家在遇上干旱的时候,会到处求神拜庙,祈求上天下雨。

(2)耍水龙。用柳条扎成九节龙形,由一群头戴柳条圈的剽悍青年人赤着上身,各举一节柳条龙在烈日下,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游村串户,边走边舞,挨家挨户玩耍,各农户先备好水,柳条龙耍到时,用水向龙猛泼。玩龙者左遮右挡,直至水泼完再走第二家。柳条龙耍完后,将其掷于山涧或河中,预示天会下雨。

(3)赶旱魃。传说僵尸修成妖之后,变为“魃”。变“魃”之后的僵尸能飞,也称飞僵,据说可以杀龙吞云、行走如风。所到之处赤地千里,算是僵尸之王了。干旱严重时,农民集会赶旱魃。一人用色墨涂面涂身化装成旱魃,请巫师设祭念咒后,集合一群青壮年向空中放火枪,并拿着棍棒四处追赶化装成旱魃的人,直到把“旱魃”赶出本境,化装人在河中洗去头、身的墨痕,去其装束为止。

4.护耕牛

耕牛历来是农家的宝贝。有的农户会供奉牛王菩萨,每年九月十三还要办“牛王会”。耕牛老死时,不少农家要含泪埋去,不食其肉。在保护耕牛上,有削牛蹄、扎牛鼻、调牛儿、用牛的规矩。何家的耕牛是与何仕宦家共有的,牛是何仕宦家调教好了的,何家人并不清楚。

(1)削牛蹄。就是牛蹄上的硬壳有变异或受创伤时,要将牛的蹄子抬起来削去残痕,削时不能将牛仰卧。农民说,因牛的眼睛不能仰着看天,如仰着看天,牛会死亡。

(2)扎牛鼻。时间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臭。扎牛鼻的针,扎前插在人的头上;扎后插在人的腰杆里,不再插在头上,防止牵牛时牛望头。

(3)调牛。调牛儿即调教不会犁地的小牛,一般在冬腊月及正月调牛耕田犁地,不准在青蛙叫时调牛。认为在青蛙叫时调的牛,使用时会气喘、吐白沫。

(4)用牛。惊蛰节不使用耕牛,认为这一天使用了牛,牛的骨节会响,易扭伤

5.祈丰收

“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农民为获丰收,常祈求于神灵保佑,较普遍的是开春要做春祈会,秋后要做秋报会,生产过程中还有做青苗会的。有些地方还有“打醮”的习俗。春祈、秋报做会排场很大。开春向上天和神灵祈祷,秋后向上天和神灵回报。做会时,各庙附近乡民推举会首敦请佛、道教中的经教先生十余人,敲打鼓乐,念经拜忏做“法事”。设文武两坛,请水,申达文表,祈求年丰岁稔。会期三至五天。有的地方在一乡中,按保轮流举办,一保中以中心大庙为会址。最大的活动是最后一天的“飘香”。各户青壮年参加,数百人上路。行间有庄严肃穆的仪仗队,人人穿上黄马褂。最前面的两人并行,各敲一面大锣号锣,在仪仗队前鸣锣开道;号锣后面是执金瓜、钺斧威严而庞大的仪仗队伍;再次是身穿长袍马褂、手捧香盘的会首;再后是身穿袈裟或道袍,手执木鱼和各种乐器的和尚和道士,后面是跟着手捧信香的从会人员;最后是用大轿抬着木雕的“执年大王”与火神和二目圆睁、龇牙咧嘴、红须红袍的瘟祖菩萨的道班。有人扮八仙、孙悟空猪八戒判官小鬼,举着旌旗雨伞,打着“扫荡牌”,抬着纸船,一路吼声唱道,锣鼓、鞭炮、乌梢鞭响声不断,在会首的带领下周游四方。有的地方还到各保大庙拈香拜佛,“飘香”所经沿途,家家都得焚香、秉烛并且烧柏丫枝烟堆,以示迎送菩萨驱散晦气。凡遇菩萨行经时的过路人,得停步作揖、叩头,待菩萨抬走后方能行走。在城镇和乡场上的居民每户还要出会钱。有的地方还发“灵符”,“打醮”称作“醮符”[29]。人们就将此符贴在猪、牛圈门上,以此避邪,以求六畜兴旺。同时将符折叠成三角形,撇在竹篾板上,然后插在秧田中,以示避虫害,使其五谷丰登。每户农民都要给庙会撮一碗米,或者出钱给会首。散会后,以活鸭宰头,丢于纸船内,街上跑“火鸡公”,家家泼水,表示祛疫。最后火焚纸船、旗、伞等物。何家后人并不清楚当地是否举行祈丰收的仪式,但是何家每年的新米做出来的饭会舀一碗敬“天老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