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就是集市。北张村在1949年以前就是一个大村,因为村庄刘、李两家为大姓,后来他们两大姓氏被划分为地主的有二十几户。当时他们两家的土地都非常多,100亩到1000亩不等。很多大财主家户平时都会召集人来做工,劳动力需求大,人们就越来越集中在北张村的街里,每天一大早就来人市[7]上找工作,俗称“打短”。后来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加上北张村的人本来就挺多的,逐渐形成了集市。一开始是五天一个集,逢二、逢七都是赶集日。集市也非常齐全,有粮食市、牛市、羊市、猪市、鱼市、菜市等各大市场。以前北张村周围有南张村、陈庄、段庄、沙河、小北张这五个村庄,这五个村庄在1949年左右因为地方小人口少,村里没有大户,都没有形成自己的集市,各地的农民都要来北张村赶集,所以北张村还算是市场经济较发达的地方。随着赶集越来越成为一种交换活动,日子也更频繁了,从五天一个集变成了五天两个集,由“二七”变为“二七四九”,即逢二、七、四、九的日子都是赶集日,北张村的集市也越来越完善了。后来邻村南张村也形成了自己的集市,逢五逢十都赶集。各个村庄集市的日子一定要错开,因为有的小贩要去各个地方做生意,哪里有集市就往哪里摆摊。以前家里主要是杨喜常赶集,老二、老三都很少赶集,他们也可以赶集,但是不会花钱,没有赶集的经验,所以杨老敏也不会多拿钱给他们花,他们也有自知之明。家里赶集都是靠杨喜常,从外面买回什么就是什么,家里其他人个别有什么想买的东西可以跟他说,但是买不到也没有关系。
北张村的集市有一个公共区域,是为了公平买卖双方带着粮食去过斗、过秤的地方,过去盛粮食和量粮食的器具以升和斗这两种为主,借粮食、买卖粮食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作为工具。升和斗都是用木头做的,比较实用,升是上大底小,斗是上小底大,买粮食都不用称。在市场交往中,为了维护买卖双方的公平,集市上还有专门供买家和卖家公用的升和斗,一般是当家人过去进行过斗和过秤。(www.xing528.com)
杨家人赶集很方便,没分家之前住家里,门口的那条街就可以赶集,特别近。此外,因为要卖棉花,杨喜常有时候还跑到隔壁县的徐水固城去赶集,固城也是一个大集市,平时赶集上店买需要的东西在本村的集市就可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